战闰
- 作品数:26 被引量:35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夏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1
- 2010年
- 基于2006年7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底层122°E^123°E,33°N以南范围内存在明显的DO亏损现象,证实了长江口外低氧区向南黄海的扩展态势。(2)南黄海西南部上层水体中的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及苏北沿岸流的输运,且营养盐与盐度之间呈较好的负相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同时发现表层无机氮盈余状况的分布与该海域环流的扩展途径密切相关;南黄海西南部底层东北向的高营养盐水舌是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前缘水以及底层有机物分解释放营养盐综合作用的结果;南黄海冷水域因有机物分解而积聚了大量营养盐。(3)根据南黄海冷水域海水化学要素的断面分布,指出自DO最大值层开始产生至观测之时该层之下、真光层以内光合作用产氧在温跃层下界的积累和保存在氧最大值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韦钦胜刘璐战闰魏修华臧家业
-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要素
- 冬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1
- 2010年
- 通过分析2007年1月12日—2月4日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部分海域,表、底层海水化学要素分布基本呈现上下均匀状态,这是冬季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台湾暖流前缘水、东海北部的气旋式涡旋和黄海暖流也对各要素的分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调查海域中北部122°30′~124°00′E,34°42′~36°42′N范围内,底层黄海暖流的增温增盐效应较强,且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并未到达海底,近底层有跃层存在,使底层水既保留了夏季黄海冷水团水的特性,同时又由于黄海暖流的入侵而具有暖水的性质,跃层和夏季冷水团残留水为溶解氧(DO)和pH低值区的产生以及营养盐高值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或动力因素。生物化学作用则是形成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而且该跃层也阻碍了各生源要素的垂向输运,使底层水与底层以上水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化性质。3)冬季南黄海各化学要素除具有垂直均匀分布的特点外,在中北部各断面东侧还存在层化现象或锋面结构,表现为上层的垂直均匀分布和下层的梯度分布,这也是该海域近底层水体层化以及黄海暖流较强的增温增盐效应所致。
- 韦钦胜周明魏修华臧家业战闰
- 关键词:南黄海化学要素黄海暖流跃层
- 河口悬浮粒子Stern电位的测定方法被引量:2
- 2000年
- 首次提出了一种间接测定悬浮粒子Stern电位的方法 ,即通过测定悬浮粒子在不同浓度NaCl( 0 .0 1~ 0 .40mol/L)溶液中的 ζ 电位 ,按照Gouy Chapman理论一般公式之对数变换式 ,用作图法计算悬浮粒子的Stern电位。用该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悬浮粒子Stern电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淡、咸水混合初期 ,悬浮粒子的Stern电位迅速减小 ;当S >3.5时 ,Stern电位不再随盐度的增大而变化。由此提出 ,对Ca2 +和Mg2 +的吸附是影响河口悬浮粒子Stern电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 王保栋刘峰战闰
- 关键词:黄河口
- 黄海冷水团中氮循环动力学模式
- 王保栋万振文战闰刘峰
-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系统地研究了南黄海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问题,指出了各季节浮游植物生长受磷限制或氮限制的程度和区域;首次给出了南黄海颗粒态生源要素及重金属的垂直沉降通量;研究并给出了南黄...
- 关键词:
- 关键词:冷水团氮循环动力学模式
- 海水水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 的海洋水质环境质量评价普遍采用单因子评价指数法,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存在不少问题:根据某因子评价指数仅可判断该因子是否符合指定标准,超标无法判别是否超过下一级标准,不超标也无法判断是否符合更高一级标准;溶解氧标准指数计算因...
- 战闰
- 关键词:海水水质溶解氧
- 南海某气田E平台腐蚀环境探讨
- 2001年
-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广州二海海洋勘察公司对北部湾南部某气田海区海水及沉积物腐蚀性因子调查的资料 ,概述了该海区电阻率、溶解氧、Fe3+ / Fe2 + 、Eh、有机质等腐蚀因子的特征。对腐蚀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 ,指出调查区海水腐蚀情况与临近海区海水接近 ,各站表层海土腐蚀性偏向于较强级 。
- 徐明德张振生战闰
- 关键词:海上气田沉积物
- 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基于2006年夏季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氧(DO)资料,重点分析了DO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南黄海DO的浓度范围为1.36~10.36 mg/L,平均值为7.21 mg/L;DO的水平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环流结构,水体层化和生物化学作用明显影响着夏季南黄海西南部海域和冷水团范围内的DO含量,同时温度也是影响石岛外海、苏北近岸和海州湾东南部-苏北浅滩外侧DO含量的主要因素;从DO的垂直分布来看,30 m层的DO浓度最高,这是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具体表现,而且DO断面分布存在四种典型的类型。总体来看,南黄海西南部底层DO低值现象和受黄海冷水团影响的外海层化区存在的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是调查海域DO分布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 韦钦胜魏修华战闰刘璐臧家业
- 关键词:南黄海溶解氧影响因素
- 夏季长江口东北部上升流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被引量:16
- 2011年
- 基于2006年7月18—23日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面调查,重点分析和探讨了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及生态环境特征。结果显示:(1)大约在122°—123°E,32.3—33.7°N的海域范围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抬升的现象。(2)伴随着冷水的上升运动,对DO、营养盐以及Chl.a的平面和断面分布均存在一定的影响:表层和10m层出现了与冷水区相吻合的DO低值区,表明抬升后的低氧冷水已明显影响到表层和10m层的DO分布,且各断面低氧水体的涌升也和上升流相对应;10m层,调查海域中部等值线半封闭区的高营养盐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的长江冲淡水,而是源于下、底层的高盐冷水;表层和10m层,调查海域中部的Chl.a高值区与高盐冷水的位置虽然存在一定的偏离,但总体上也还是保持了一致,这同上升流对营养盐的持续供给以及其对光照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3)DO、营养盐和Chl.a的分布特征较好地佐证了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存在上升流现象。
- 韦钦胜臧家业战闰李瑞香
- 关键词:长江口上升流生态环境
- 夏季长江口东北部海域DO的分布及低氧特征被引量:13
- 2010年
- 基于2006年7月18—23日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重点分析了该海域DO的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DO与温度、盐度、叶绿素和营养盐等各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2006年7月长江口东北部海域DO的质量浓度范围为1.36~8.81 mg/L,平均值为6.25 mg/L;调查海域(122°-123°E,32°~33°N)底层存在较为严重的DO亏损现象,表明长江口外DO低值区7月份在长江口东北部海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展;夏季台湾暖流北上引起的海水层化作用、表层生物繁殖引起的大量有机碎屑的沉降和氧化分解,可能是致使调查海域底层出现一定面积的DO低值区和DO亏损现象的2个主要原因。
- 韦钦胜战闰魏修华臧家业王守强王宗兴
- 关键词:长江口溶解氧(DO)低氧区
- 北冰洋中脊海底热水活动研究及展望被引量:3
- 2006年
- 海底热水活动是当前海洋地质研究的热点,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地区,发生在北极地区的海底热水活动不仅对大洋矿产资源研究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全球变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北冰洋中脊的地质背景和北冰洋Gakkel海岭的海底热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海洋矿产、海洋化学、海洋热结构、海洋生物研究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认为北极地区热水活动的发现和研究必将提升对海底热水活动研究的认识,而且对北冰洋乃至全球的热结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环境下的生命活动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 高爱国梁瑞才张德玉张道建战闰王湘芹王慧艳
- 关键词: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