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科
- 作品数:25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生长痛患儿小腿肌肉表面肌电图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比较生长痛患儿与正常儿童站立、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32例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作为生长痛组,32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站立与提踵时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胫骨后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站立时,生长痛组腓骨长肌均方根值(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提踵时,生长痛组腓肠肌RMS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胫骨后肌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在站立和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会发生相应改变。
- 李范玲张惠佳李欣王跑球方科刘宏文捷曾鸣唐仲文
- 关键词:生长痛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
- 一期病灶清除前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收治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据术前、...
- 黄象望肖晟刘向阳张毅刘宏哲王靖方科
-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
- Pemberton截骨术联合股骨上段截骨角钢板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24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Pemberton截骨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角钢板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6月本院应用Pemberton截骨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角钢板固定治疗的24例(29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岁6个月至9岁。比较手术前后中心边缘角(CE角),髋臼指数,颈干角及前倾角。术后通过改良severin髋关节X线片评分及Mckay临床分级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7个月,所有患儿髋关节脱位复位良好,CE角恢复到平均23°,髋臼指数平均恢复到22°,股骨颈干角平均恢复到130°,前倾角平均恢复到16°,依据Mckay临床评分,优19髋(65.5%),良5髋(17.2%),中4髋(13.8%),差1髋(3.4%),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半脱位1例。改良Severin髋关节X线片评价术前I~Ⅱ级0髋,术后I~Ⅱ级24髋。【结论】Pemberton截骨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角钢板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肯定,术后关节再脱位及股骨头坏死率较低。
- 曾鸣肖晟刘宏方科李欣
- 关键词:截骨术
- 颈后路经硬膜囊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测下颈椎硬膜囊内部结构的解剖形态学数据以及神经根与相应椎间盘的关系,为颈后路经硬膜囊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在15例固定成人尸体标本上,行C1~T2颈后正中切口,清理项部肌肉,切除C2~T2的...
- 方科
- 关键词:髓核摘除术应用解剖学
- 文献传递
- 颈后经硬膜囊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 2012年
- 目的分析颈椎硬膜囊内结构的解剖学资料,为颈后经硬膜囊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解剖15具成人尸体标本,观测颈椎硬膜囊内解剖形态结构与特征、颈神经根与相应椎间盘的关系。结果 C3~C8后根所含根丝数目一般略少于相应节段前根根丝数目,但较前根粗大;各节段前、后根自脊髓相应节段的前、后外侧沟发出的角度由上往下逐渐减小;硬膜囊与脊髓横径分别在(17.03±0.51)mm~(18.17±0.59)mm和(11.37±0.30)mm~(12.64±0.43)mm之间;各平面蛛网膜下腔两侧间隙宽度为(5.52±0.33)mm~(5.78±0.48)mm;前、后根根丝间距分别在(1.93±0.49)mm~(4.70±0.35)mm和(1.38±0.38)mm~(3.90±0.31)mm之间;根间距在(10.54±0.75)mm~(12.55±0.58)mm;神经根与相应椎间盘后下缘的最短距离在(-1.82±0.40)mm~(4.70±0.39)mm之间。结论通过对颈椎硬膜囊内解剖形态结构的研究证实颈椎硬膜囊内存在显微镜下经硬膜囊入路的手术操作区。
- 方科黄象望肖晟刘向阳王靖刘宏哲
- 关键词:颈椎硬膜囊手术入路
- 两种方法治疗可行走脑瘫患儿痉挛性扁平足的中期疗效对比
- 目的 对比距下关节制动术和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融合术两种方法对于痉挛性扁平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自2011年1月起至2014年12月间我科治疗的诊断为痉挛性扁平足的26例可行走脑瘫患儿资料,平均随访时间30.2±9.5个...
- 文捷肖晟刘宏李欣方科唐仲文曾鸣曹舒李范玲
- 135名学龄前生长痛儿童压痛阈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学龄前生长痛患儿与非生长痛儿童下肢痛阈是否存在差异,为明确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痛觉传感器,测量135名生长痛患儿和133名非生长痛儿童下肢相关部位的压痛阈,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与χ2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痛阈值和压痛点人数。结果生长痛儿童股骨外上髁、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与髌骨中间处痛阈值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水平<3kg/cm2时,生长痛组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与髌骨中间处压痛点数目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痛患儿更容易产生膝关节周围疼痛并出现相应体征。
- 李范玲张惠佳李欣施涛方科刘宏文捷曾鸣唐仲文曹舒
-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生长痛压痛阈下肢
- “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测量及分布规律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观察“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特点、分布规律,探寻“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89例门诊“生长痛”患儿进行下肢力线测量,并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155例)、学龄前组(3~6岁,1249例)、学龄组(7~12岁,358例)和青少年组(≥13岁,27例),统计足行进角、股内旋角、股外旋角、下肢肢体力线、股足角、足底轴线和后距跟角指标,进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生长痛”患儿的平均就诊年龄为(5.7±2.1)岁,男女就诊人数比为18.5:1。幼儿组和学龄前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生理性膝外翻,分别占96.8%(150/155)和78.1%(975/1249);学龄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占64%(229/358);青少年组为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占100%(27/27)。“生长痛”患儿下肢扭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胫骨外扭转股骨内扭转,占69.5%(362/521),足部旋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双旋前足伴不对称,占54.7%(629/1150)。“生长痛”患儿肢体与足部力线均有改变的发生率为52.3%(936/1789),其中幼儿组发生率最高,为81.3%(126/155)。结论“生长痛”患儿就诊的高峰年龄为4~6岁,男多于女,且均存在下肢肢体和/或足部力线的改变,推测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和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可能是导致“生长痛”的主要力线异常因素。
- 刘宏李欣方科文捷曾鸣唐仲文李范玲
- 关键词:骨疾病膝外翻
- "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测量及分布规律
- 目的 观察"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特点、分布规律,探寻"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89例门诊"生长痛"患儿进行下肢力线测量,并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155例)、学龄前组(3...
- 刘宏李欣方科文捷曾鸣唐仲文李范玲
- 关键词:下肢力线
- 股骨内翻骨盆截骨术治疗痉挛性髋关节半脱位
- 背景:对于可行走的脑瘫患儿而言,髋关节半脱位可能导致行走受限及疼痛,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髂腰肌内收肌痉挛、髋外翻和髋臼缺损。而对于Reimer移位指数大于50度的患儿,早期行手术治疗有益于髋关节的稳定。其中行髂腰肌内收肌松解...
- 文捷刘宏肖晟李欣方科曾鸣唐仲文曹舒李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