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仲文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儿童
  • 4篇生长痛
  • 3篇下肢
  • 3篇骨科
  • 3篇儿童骨科
  • 2篇伤口
  • 2篇伤口感染
  • 2篇套件
  • 2篇套筒
  • 2篇外科
  • 2篇下肢力线
  • 2篇力线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骨科领域
  • 2篇骨折
  • 2篇骨折端
  • 2篇关节
  • 1篇弹性髓内钉
  • 1篇电图

机构

  • 10篇湖南省人民医...
  • 2篇湖南省儿童医...

作者

  • 10篇文捷
  • 10篇唐仲文
  • 9篇李欣
  • 9篇方科
  • 7篇曾鸣
  • 7篇刘宏
  • 6篇肖晟
  • 6篇李范玲
  • 6篇曹舒
  • 2篇张惠佳
  • 1篇王跑球
  • 1篇施涛

传媒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骨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35名学龄前生长痛儿童压痛阈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学龄前生长痛患儿与非生长痛儿童下肢痛阈是否存在差异,为明确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痛觉传感器,测量135名生长痛患儿和133名非生长痛儿童下肢相关部位的压痛阈,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与χ2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痛阈值和压痛点人数。结果生长痛儿童股骨外上髁、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与髌骨中间处痛阈值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水平<3kg/cm2时,生长痛组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与髌骨中间处压痛点数目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痛患儿更容易产生膝关节周围疼痛并出现相应体征。
李范玲张惠佳李欣施涛方科刘宏文捷曾鸣唐仲文曹舒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生长痛压痛阈下肢
一种儿童骨科用弹性髓内钉开路植入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骨科用弹性髓内钉开路植入器,包括把手和连接杆,所述把手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把手一端固定连接有锥形块,所述锥形块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一侧贯穿连接杆侧壁。本...
文捷龚昊立唐仲文徐政刘粲宋臻琪肖晟
"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测量及分布规律
目的 观察"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特点、分布规律,探寻"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89例门诊"生长痛"患儿进行下肢力线测量,并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155例)、学龄前组(3...
刘宏李欣方科文捷曾鸣唐仲文李范玲
关键词:下肢力线
股骨内翻骨盆截骨术治疗痉挛性髋关节半脱位
背景:对于可行走的脑瘫患儿而言,髋关节半脱位可能导致行走受限及疼痛,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髂腰肌内收肌痉挛、髋外翻和髋臼缺损。而对于Reimer移位指数大于50度的患儿,早期行手术治疗有益于髋关节的稳定。其中行髂腰肌内收肌松解...
文捷刘宏肖晟李欣方科曾鸣唐仲文曹舒李范玲
生长痛患儿小腿肌肉表面肌电图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比较生长痛患儿与正常儿童站立、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32例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作为生长痛组,32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站立与提踵时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胫骨后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站立时,生长痛组腓骨长肌均方根值(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提踵时,生长痛组腓肠肌RMS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胫骨后肌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在站立和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会发生相应改变。
李范玲张惠佳李欣王跑球方科刘宏文捷曾鸣唐仲文
关键词:生长痛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
一种带加压功能的克氏针套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加压功能的克氏针套件,该带加压功能的克氏针套件主要由:克氏针、套筒以及加压帽组合而成,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克氏针上,所述加压帽与所述克氏针可拆卸连接,套筒套设在克氏针上并可上、下活动,加压帽给套筒施加...
龚昊立肖晟李欣方科文捷曹舒唐仲文李博
“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测量及分布规律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生长痛”儿童下肢力线的特点、分布规律,探寻“生长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89例门诊“生长痛”患儿进行下肢力线测量,并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155例)、学龄前组(3~6岁,1249例)、学龄组(7~12岁,358例)和青少年组(≥13岁,27例),统计足行进角、股内旋角、股外旋角、下肢肢体力线、股足角、足底轴线和后距跟角指标,进行分布规律分析。结果“生长痛”患儿的平均就诊年龄为(5.7±2.1)岁,男女就诊人数比为18.5:1。幼儿组和学龄前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生理性膝外翻,分别占96.8%(150/155)和78.1%(975/1249);学龄组下肢力线主要表现为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占64%(229/358);青少年组为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占100%(27/27)。“生长痛”患儿下肢扭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胫骨外扭转股骨内扭转,占69.5%(362/521),足部旋转伴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双旋前足伴不对称,占54.7%(629/1150)。“生长痛”患儿肢体与足部力线均有改变的发生率为52.3%(936/1789),其中幼儿组发生率最高,为81.3%(126/155)。结论“生长痛”患儿就诊的高峰年龄为4~6岁,男多于女,且均存在下肢肢体和/或足部力线的改变,推测下肢扭转伴不对称和足部旋转伴不对称可能是导致“生长痛”的主要力线异常因素。
刘宏李欣方科文捷曾鸣唐仲文李范玲
关键词:骨疾病膝外翻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早期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采用骨软骨瘤切除、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尺骨术矫治17例尺骨骨干续连症患者,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及拍摄患肢X线片评估术后患肢畸形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尺骨平均延长26.99 mm;1例延长过程中出现钉道感染,通过口服抗生素及加强钉道护理治愈;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尺骨延长段骨折,石膏固定后自行愈合;1例在末次随访时出现尺骨再发短缩。术后患者RAA、US、CS及腕关节、肘关节、前臂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应用骨软骨瘤切除、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尺骨术治疗儿童尺骨骨干续连症早期效果满意。
曹舒方科肖晟刘宏李欣文捷唐仲文曾鸣李博李范玲
关键词:尺骨外固定器外科手术
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瘫扁平足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介绍应用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肢瘫患儿扁平外翻足畸形的手术指征和方法,对临床疗效及结果作出评价,并讨论其矫正机制和矫形效果。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技术治疗痉挛性双肢瘫患儿28例(46足),并根据畸形的程度给予相应的软组织重建手术。术后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从疼痛、功能、对线三方面评价患儿临床效果,同时观察患儿足外翻的影像学指数的改变,比较前后位片距骨-第一跖骨角和距跟角,正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和跟骨-第一跖骨角(Hibbs’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2年8个月,所有患儿骨性愈合并且畸形没有复发。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结果,平均得分88分,28足优,18足良。影像学评价测定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足负重前后位的距跟角、正侧位Meary角及Hibbs’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肢瘫患儿扁平外翻足畸形疗效确切,后足外翻术后的指数和距下关节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本研究仅为中短期的观察,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李欣刘宏肖晟方科文捷唐仲文曾鸣曹舒
关键词:扁平足脑性瘫痪距下关节矫形外科固定装置
一种带加压功能的克氏针套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加压功能的克氏针套件,该带加压功能的克氏针套件主要由:克氏针、套筒以及加压帽组合而成,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克氏针上,所述加压帽与所述克氏针可拆卸连接,套筒套设在克氏针上并可上、下活动,加压帽给套筒施加压力...
龚昊立肖晟李欣方科文捷曹舒唐仲文李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