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震

作品数:15 被引量:22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珠江口
  • 3篇养殖
  • 3篇植物
  • 3篇沉积物
  • 2篇地上茎
  • 2篇地下茎
  • 2篇养殖区
  • 2篇异养细菌
  • 2篇渗漏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水产
  • 2篇水产养殖
  • 2篇水产养殖区
  • 2篇污染
  • 2篇环境因子
  • 2篇根叶
  • 2篇海域
  • 2篇多元线性回归...
  • 2篇沉水
  • 2篇沉水植物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5篇施震
  • 10篇黄小平
  • 4篇张景平
  • 4篇江志坚
  • 4篇叶丰
  • 3篇刘庆霞
  • 3篇汪飞
  • 2篇梁惜梅
  • 2篇张霞
  • 2篇许占堂
  • 2篇徐杰
  • 2篇周雯
  • 2篇李彩
  • 1篇何云开
  • 1篇杨顶田
  • 1篇杨跃忠
  • 1篇聂湘平
  • 1篇孙富林
  • 1篇陈举
  • 1篇张大文

传媒

  • 5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柘林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累积及其生态风险被引量:4
2010年
柘林湾是广东省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湾之一,为了解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累积及其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于2008年1月在柘林湾海域采集了5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和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中的总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含量分布、累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平均含量为0.0645μg·g-1,径流输入是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柱状沉积物表层部分总汞含量相对较低,但不同采样区域柱样中总汞含量的垂直分布却有着显著的差异,网箱养殖区主要是由于汞近40年来来源变小导致沉积物表层部分中的总汞含量较底层低,而贝类养殖区则由于沉积后的再迁移作用使汞在氧化还原边界层富集累积;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此次调查的沉积物中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的评价表明,汞虽对底栖生物基本无负面效应,但其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达到了中等水平,尤其是养殖区2号站位28~36cm、4号站位20~32cm和48~56cm以及6号站位36~56cm柱样中的汞甚至达到了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因此,养殖区次表层沉积物中较高含量的汞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汪飞黄小平张景平江志坚施震
关键词:生态风险沉积物
大亚湾海域氮磷硅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3年
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大亚湾四个季节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大亚湾海域的氮磷硅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的溶解态无机氮(DIN)、溶解态有机氮(DON)、颗粒态氮(PN)、活性磷酸盐(PO4-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和活性硅酸盐(SiO3-Si)含量的全年均值分别在4.66μmol/L,8.54μmol/L、4.37μmol/L、0.13μmol/L,0.14μmol/L、0.42μmol/L和13.20μmol/L。该海域的氮以溶解态的形式居多,占总氮(TN)的75%,PN仅占25%,而溶解态氮中又以有机氮居多,占TN的49%,DIN的组成则以硝酸盐(NO3-N)和铵盐(NH4-N)为主。磷则以颗粒态形式居多,占总磷(TP)的61%,PO4-P与DOP占TP的比例分别为19%和21%。DIN占TN的比例季节变化不明显,DON和PN占TN的比例季节变化均显著,各形态的N在不同季节显示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P的形态组成在春季、秋季和冬季之间差异不显著,夏季P的形态组成明显异于其他季节,各形态的P在不同季节亦显示出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
施震黄小平
关键词:
珠江口异养细菌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调控机制被引量:6
2018年
河口是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往往呈现出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研究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在春季(2015年5月)、夏季(2015年8月)和冬季(2016年1月)分别对珠江口海域异养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时空分布及其各自高核酸(HNA)、低核酸(LNA)类群的相对贡献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调控因子进行了相应探讨。结果表明,珠江口异养细菌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空间分布上,珠江口异养细菌丰度自河口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主要与上游污水输入以及珠江径流与高盐外海水在河口内的混合有关;在雨季,河口中下游盐度锋面区出现异养细菌丰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高值区,锋面区使营养物质停留时间增加,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垂直方向上,表层异养细菌丰度略高于底层。时间尺度上,异养细菌总丰度在春季最高(表层均值为2.94±1.23×10~9个×L^(-1),底层为2.81±1.50×10~9个×L^(-1)),夏季次之(表层均值为2.32±0.43×10~9个×L^(-1),底层为1.90±0.50×10~9个×L^(-1)),冬季最低(表层均值为1.06±0.33×10~9个×L^(-1),底层为9.76±3.44×108个×L^(-1))。珠江口海域异养细菌以附生细菌为主,占异养细菌总丰度的16.56%~96.19%,整体分布较稳定,冬季最高(平均78.65%)、夏季(70.32%)与春季相近(68.17%)。附生细菌以代谢活跃的HNA类群为主,游离细菌则主要以LNA类群为主,代谢活性整体相对较低。
李祥付徐杰徐杰李瑞环
关键词:珠江口异养细菌附生细菌
南海开放共享航次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从多尺度海洋动力学角度出发被引量:4
2020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进入新千年以来,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杜岩陈举陈举王祥鹏经志友徐驰储小青陈更新徐杰徐驰唐世林储小青梁韵施平
关键词:海洋观测生态效应
海洋透光率仪的设计及其在初级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
2022年
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获取不同光衰减对应的海水深度,对于采集水样用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国际上首次开发了无缆便携式海洋透光率仪,特殊的光学结构设计和光谱滤光技术使得光谱响应在波段400~700nm范围内超过了同类海洋传感器,特定光衰减下对应的深度误差小于0.5m。将本设备应用于南海中尺度涡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中,在采样率和自动化方面验证了仪器的便携性;通过对涡旋中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检验了仪器数据结果的可靠性。海洋透光率仪在价格、准确性、可靠度和操作的便携性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将在未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占堂施震施震廖健祖杨跃忠周雯杨跃忠杨顶田
关键词:海洋监测初级生产力光合有效辐射
海洋及陆地沉水植物根叶无损分隔培养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海洋及陆地沉水植物根叶进行无损分隔培养的装置,其包括用于培养植物叶和地上茎的上腔室及设于上腔室下方的用于培养地下茎和根的下腔室,上腔室与下腔室通过底板隔开,底板上设有若干供植物穿过的分隔孔,上腔室为一向...
张景平黄小平江志坚施震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快速气液平衡装置的二氧化碳分压精确测量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快速气液平衡装置的二氧化碳分压精确测量系统,用于精确测量海水二氧化碳分压,包括测量系统、快速气液平衡装置、气瓶、控制电脑和基于NDIR技术的二氧化碳测量仪;所述快速气液平衡装置、气瓶、二氧化碳测量仪均...
许占堂施震李伟孙富林张纪龙周雯杨泽明李彩
有机氯农药在粤西海域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累积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2007年11月在粤西海域采集鱼、虾和螺类等生物样品及表层沉积物样品,探讨生物体和沉积物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累积水平和各组分的组成规律。调查发现,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总含量分别是4.77ng.g-1和9.06ng.g-1,沉积物中γ-HCH未检出,且δ-HCH和β-HCH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粤西沿岸海区近期无新的HCHs输入。沉积物中(DDE+DDD)/T-DDT=0.97≈1,表明粤西沿岸海区基本上没有新的DDT的输入。生物体内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0.84—14.90ng·g-1和0.60—18.40ng·g-1,其中天竺鲷Apogon cyanosoma和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中累积的HCHs主要以α-HCH的形式存在,分别占73.96%和100%,而纵带箬鳎Brachirus swinhoni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中HCHs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是γ-HCH(66.10%)、β-HCH(57.14%)和δ-HCH(61.48%),这说明不同生物体对HCHs的累积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疣荔枝螺、天竺鲷、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纵带箬鳎中的(DDE+DDD)占DDTs总量的百分比分别是100%、100%、91.5%、91.4%和60.5%,表明这些生物体具有较强的降解DDT能力。各种生物体内DDTs和HCHs的含量都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食用安全标准,但是其复合毒性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施震张大文黄小平汪飞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沉积物生物体同分异构体
广东沿海新发现的海草床被引量:16
2010年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新发现8个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等3种。海草覆盖率为6.67%-53.33%,茎枝密度为3428.57-10542.00shoots.m-2,生物量为12.86-118.24g.m-2。海草床底上生物密度为16.67-734.67ind.m-2,生物量为15.39-426.88g.m-2,多样性指数为0.46-1.98,均匀度指数为0.28-0.89。海草床生境受到的严重威胁主要来自围海养殖(养蚝、养螺)、污水排放、渔民作业方式(电鱼、电虾、扒螺、挖贝类)、自然灾害(台风和洪水)等。
黄小平江志坚张景平施震汪飞叶丰李磊
关键词:地理分布生态特征
极端干旱水文年(2011年)夏季珠江口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2011年夏季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在极端干旱情况下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稳定性、营养盐和浮游植物分解之间的关系,并对河口底层低氧区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调查结果发现,在珠江特低径流量的情况下,珠江口邻近海域底层明显出现低氧状态,DO的最低值仅为1.38 mg.L-1.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的ΔDO与ΔT、ΔS、ΔDIN、ΔSS和ΔPOC都达到显著相关的水平,其中ΔDO与ΔT和ΔPO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ΔS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与1999年和2009年夏季不同,2011年夏季珠江口底层低氧环境的形成主要与极端干旱气候下低径流导致河口水体滞留时间延长及颗粒态有机物质在沉降过程中的分解耗氧有关.另外,从最低DO值的角度分析,珠江口季节性缺氧程度在过去20 a间并未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
叶丰黄小平施震刘庆霞
关键词:珠江口溶解氧缺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