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民德

作品数:341 被引量:5,519H指数:4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8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6篇脂肪
  • 87篇细胞
  • 86篇纤维化
  • 85篇肝纤维化
  • 81篇肝病
  • 61篇酒精
  • 61篇酒精性
  • 59篇脂肪肝
  • 54篇肝炎
  • 53篇脂肪性
  • 43篇脂肪性肝病
  • 43篇非酒精性
  • 42篇非酒精性脂肪
  • 41篇慢性
  • 38篇非酒精性脂肪...
  • 3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2篇星状细胞
  • 30篇酒精性脂肪性...
  • 29篇肝星状细胞
  • 28篇病理

机构

  • 17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01篇上海交通大学...
  • 62篇上海消化疾病...
  • 38篇上海市消化疾...
  • 30篇上海市第一人...
  • 1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8篇上海第二医科...
  • 15篇复旦大学
  • 14篇上海市闸北区...
  • 1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0篇上海市传染病...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上海市普陀区...
  • 8篇解放军第17...
  • 7篇北京地坛医院
  • 7篇浙江大学医学...
  • 6篇山东省立医院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青岛市市立医...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39篇曾民德
  • 125篇陆伦根
  • 91篇李继强
  • 77篇邱德凯
  • 61篇范建高
  • 59篇范竹萍
  • 32篇华静
  • 25篇萧树东
  • 21篇曹爱平
  • 16篇杨文卓
  • 16篇刘梅
  • 15篇贾一韬
  • 15篇戴宁
  • 14篇李超群
  • 14篇陈尉华
  • 14篇邱德凯
  • 13篇彭延申
  • 12篇陈成伟
  • 10篇沈镭
  • 10篇邝耀麟

传媒

  • 91篇肝脏
  • 44篇中华肝脏病杂...
  • 36篇胃肠病学
  • 2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4篇国外医学(消...
  • 9篇上海医学
  • 7篇世界华人消化...
  • 6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上海免疫学杂...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胃肠病学和肝...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华医学会消...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中国实用内科...
  • 3篇华人消化杂志
  • 3篇外科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13篇2009
  • 17篇2008
  • 16篇2007
  • 23篇2006
  • 23篇2005
  • 12篇2004
  • 20篇2003
  • 20篇2002
  • 20篇2001
  • 20篇2000
  • 33篇1999
3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氧化苦参碱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I)被引量:56
2002年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 (苦参素 )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 ,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2 16例 ,随机分配到苦参素胶囊组 (10 8例 )、苦参素针剂组 (3 6例 )和空白对照组 (72例 ) ,完成 2 4周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脱落 6例 ,不符合入选标准剔除 11例 ,共 199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 ,其中胶囊组 10 2例 ,针剂组 3 0例 ,空白对照组 67例。苦参素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其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3 8.61%和 3 1.91% ,ALT复常率为 76.47% ;苦参素针剂组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43 .3 3 %和 3 9.2 9% ,ALT复常率为 83 .3 3 % ,而空白对照组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7.46%和 6.45 % ,ALT复常率为 40 .0 0 %。治疗后完全反应率和部分反应率胶囊组分别为 2 4.5 1%和 5 7.84% ,针剂组为 3 3 .3 3 %和 5 0 .0 0 % ,而对照组为 2 .99%和41.79% ,苦参素胶囊组与苦参素针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对照组 ;苦参素胶囊组、针剂组和空白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7.77%、6.67%和 8.82 %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 3组间比较无?
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李继强万谟彬李成忠陈成伟傅青春王吉耀佘为民蔡雄叶军周霞秋王晖巫善明唐美芳朱金水陈维雄张惠泉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安慰剂苦参素
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色素P450 Ⅱ E_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研究复方中药对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色素P450ⅡE1(CYPⅡE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在大鼠饮水中逐步加入40%的乙醇(v/v)形成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同时给予复方中药干预,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和肝CYPⅡE1的表达,测定肝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 中药组的肝组织脂肪变性基本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证明复方中药能显著抑制脂肪肝肝CYPⅡE1的表达,同时肝内MDA和SOD、GSH、维生素E含量恢复到接近正常。 结论 复方中药能显著抑制酒精性脂肪肝肝CYPⅡE1的表达,具有防止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戴宁曾民德彭延申李继强邱德凯陆伦根
关键词:复方中药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色素
肝脏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
1994年
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肝内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尤其是Ito细胞,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肝内细胞还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细胞外基质影响细胞的功能。它不仅是支架,从结构上把各种细胞连成一个整体,还具调节功能,从机能上把各种细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杨川华曾民德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肝细胞窦内皮细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行为纠正、饮食和运动被引量:26
2005年
内脏型肥胖是介导脂肪性肝病及其伴同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内脏型肥胖者遗传因素易感性基因和容易贮存能量的节俭基因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相关.
陆伦根曾民德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饮食内脏型肥胖基础疾病因人而异
重视对N-乙酰半胱氨酸的临床转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近年来“转化医学”一词很摩登,事实上此前医学界不乏有成功临床转化的经典案例。如阿司匹林由止痛药发展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就是临床转化医学很成功的例举。同样,现代在肝脏疾病领域也有类似成功转化的闪亮点,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已华丽转身成为肝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曾民德陈成伟茅益民
关键词:N-乙酰半胱氨酸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阿司匹林肝脏疾病医学界
肝炎病毒感染与脂肪肝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范建高曾民德王国良王钧镕陈政绩陈世耀刘天舒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脂肪肝乙型肝炎HBV流行病学
清脂健肝方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从细胞学水平研究自研中药清脂健肝方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原位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建立酒精性肝损伤的体外培养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中药原液,观察其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中药原液均可显著抑制肝细胞ALT、AST的漏出:减少肝细胞3H-甘油掺入率;降低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升高,具有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结论:从细胞学水平进一步证实,清脂健肝方能提高肝细胞的抗氧化力,可对酒精性肝病起防治作用.
戴宁曾民德李继强邱德凯
关键词:酒精性肝损伤中医药疗法中药
肝硬化并发肺内分流的临床意义
1989年
肝硬化并发肺内分流是一种肺循环异常。其发生与肝硬化时体内缩血管物质和舒血管物质失衡、低氧血症及体位改变有关。临床上常伴特征性的直立性呼吸困难和直立性低氧血症。直立位X 线胸片可发现两肺基底病变。此种异常改变可对肝硬化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须给予足够重视。
马欣曾民德江绍基
关键词:肝硬变肺内分流并发症
氧化苦参碱预防半乳糖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半乳糖胺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观察氧化苦参碱 ( 30mg/kg、90mg/kg)干预前后肝指数、血及肝组织生化、羟脯氨酸含量、TGFβ1mRNA表达水平、电镜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氧化苦参碱预防组较模型组ALT、AST下降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及TGFβ1表达水平降低 (P <0 .0 1) ;预防组肝组织内SOD、GST PX较模型组升高 ,而MDA低于模型组 ;电镜显示肝细胞损伤减轻 ,病理组织学明显改善。免疫组化显示预防组desmin及α SMA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半乳糖胺诱导的肝纤维化有预防作用 ,其机制为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而保护肝细胞、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 ,从而抑制纤维生成。
杨文卓曾民德陆伦根茅益民范竹萍宋育林贾一韬陈成伟彭延申朱红音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肝纤维化半乳糖胺
慢性肝病患者单剂量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研究10例慢性肝病患者单剂量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后的药代动力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所有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 mg(5%葡萄糖力注射液稀释到250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数据用3p97软件拟合处理,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用SPSS软件比较慢性肝病患者与文献中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异甘草酸镁在慢性肝损伤患者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表现为一级消除的二房室模型,单次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100 mg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26.67±4.55)mg/L、t1/2α为(1.51±0.37)h、t1/2β为(27.60±7.82)h、Vd为(3.58±0.54)L、CLs为(0.19±0.04)L/h、AUC0-t为(460.8±77.9)mg.L-1.h-1,经t检验,与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在轻度慢性肝病患者体内消除半衰期约为27 h,有利于临床每天一次的给药方案。
姚晓东沈金芳茅益民曾民德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药代动力学慢性肝病静脉滴注
共3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