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韶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7篇燃烧室
  • 6篇喷注
  • 6篇超燃
  • 6篇冲压发动机
  • 5篇支板
  • 5篇超燃冲压
  • 5篇超燃冲压发动...
  • 4篇当量比
  • 4篇燃烧
  • 4篇火箭
  • 4篇超燃燃烧室
  • 3篇煤油
  • 3篇火箭发动机
  • 3篇凹腔
  • 2篇双模态冲压发...
  • 2篇推力
  • 2篇燃料
  • 2篇凹腔燃烧室
  • 1篇当量
  • 1篇定常

机构

  • 14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南阳理工学院
  • 2篇北京动力机械...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航天科工...

作者

  • 14篇朱韶华
  • 14篇徐旭
  • 7篇田亮
  • 4篇刘刚
  • 3篇陈兵
  • 3篇李轩
  • 2篇郭新华
  • 2篇张岩
  • 2篇纪鹏飞
  • 1篇邹吉军
  • 1篇鄂秀天凤
  • 1篇潘伦
  • 1篇刘亚冰
  • 1篇侯金丽

传媒

  • 10篇推进技术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航空动力学报

年份

  • 3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中的模态转换研究综述被引量:16
2013年
在以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为推进装置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加速过程中,燃烧室内的释热量及其分布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发动机从亚燃模态转换为超燃模态。在模态转换过程中,由于燃烧室下游边界条件突然从热力壅塞状态变为无壅塞状态,其壁面压力分布会发生明显改变。这将使作用在飞行器上的推力和动量发生突然变化,可能会导致飞行器失去控制。因此,如何实现不同燃烧模态的平稳转换,是燃烧室设计中的技术难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中不同燃烧模态的定义和判定准则、模态转换的实现方式、模态转换的机理,以及在模态转换时可能存在的激波反射结构转换迟滞和火焰结构转换迟滞现象。
张岩朱韶华刘刚李轩徐旭
关键词: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亚燃模态模态转换
喷射方式对煤油超声速燃烧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优化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喷注系统,提高燃烧性能和发动机可靠性,基于串联凹腔燃烧室构型,对不同燃料喷射方式下液态煤油超声速燃烧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着重分析了壁喷与环喷两种燃料喷射方式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并与试验测得的壁面静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环喷改善了掺混效果,使燃料在流道中分布均匀,使其燃烧效率比壁喷提高了4.36%;两种喷射方式下沿程总压损失基本相当,在出口处总压损失了约50%;在第二排喷点下游,环喷得到的CO2分布范围比壁喷大,且更均匀,体现了其促进燃烧的特性;环喷因燃料动压比较壁喷的小,故其燃料穿透深度比壁喷小。综合来看,建议在相同的燃料当量比下,选择壁喷方式,以简化燃料喷注系统,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刘刚朱韶华郭新华田亮徐旭
关键词:总体性能
含铝金属化浆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燃烧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为研究含铝浆体推进剂的燃烧特性,对浆体推进剂模型火箭发动机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分别将质量分数为21%的纳米铝粉颗粒以及质量分数为12%的氢化铝复合粒子加入到JP-10燃料中,对比分析了浆体燃料与纯净燃料在燃烧性能方面的差异。燃烧试验的氧燃比为1.6~2.0。试验结果表明:与纯净JP-10燃料相比,加入金属颗粒的JP-10浆体燃料在雾化和燃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结块聚集效应,导致其燃烧效率与质量比冲明显降低,而由于浆体燃料密度远大于纯净JP-10燃料,含纳米铝颗粒的浆体燃料的密度比冲相比于纯净JP-10燃料有大幅提高,提高幅度为5.5%~14.6%。试验还发现浆体燃料的点火延迟略低于纯净JP-10燃料,金属颗粒的加入对推进剂点火性能有积极的影响。试验中采集了喷管出口的固体燃烧产物并进行了XRD,EDS,SEM,TEM等多种手段分析,发现浆体燃料中铝的氧化率约为64%~74%,颗粒团聚现象明显,主要呈球形,尺寸分布不均,约为500nm^3μm。
邵昂朱韶华鄂秀天凤潘伦邹吉军徐旭
关键词:燃烧性能火箭发动机
RBCC引射火箭燃烧室设计及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满足RBCC推进系统需求,进行了气氧/煤油引射火箭燃烧室的设计和试验研究。燃烧室室压为2MPa,氧燃比为1.6,火箭流量在95~285g/s范围内变化。通过火箭单独的冷、热态试验,对其流量控制、点火、喷注及面板和身部热防护进行了考核验证,均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RBCC联试中火箭燃烧室的工作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燃烧室的特征速度燃烧效率能达到88%~98%,且受到流量、氧燃比、动量通量比和喷注压降的影响较大,在适合的范围内选取大的动量通量比和喷注压降,能得到更好的雾化、掺混及燃烧性能;气氧/煤油的内直外旋喷嘴构型在煤油压降仅为设计点的11%时,仍能通过有效的气动作用,获得88%以上的特征速度燃烧效率;点火器的吹除气在占到火箭流量5%时,会造成燃烧室3%的性能损失,需要在试验中进行控制并在性能计算时予以考虑。在对火箭单试和联试的比较中发现,联试中由于其特征长度长燃烧更充分,火箭得到了近7%的特征速度燃烧效率增长。
朱韶华田亮刘亚冰侯金丽李轩徐旭
关键词:火箭基组合循环
混合喷注器及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
本发明涉及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合喷注器及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所述混合喷注器包括壳体、盖板和芯体;壳体内设置有氧化剂腔和燃料腔;氧化剂腔为环状,且氧化剂腔环绕燃料腔设置。盖板盖设于壳体上端面上并与壳体相...
杨庆春屈原朱韶华徐旭
当量比分配对双级喷注超燃燃烧室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研究当量比分配对超燃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对煤油在基于双级支板喷注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中的超声速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超燃燃烧室进口污染空气由烧氢补氧加热器提供,总温为1231K,入口马赫数为2.0。液态煤油通过两级十字型布置的支板直喷入燃烧室,全局当量比恒定为0.8,采用了三种不同的上下游燃料分配方案。数值模拟采用k-ωSST模型来模拟湍流;离散相模型来模拟煤油液雾的破碎、雾化、蒸发以及与连续场之间的耦合过程;部分预混火焰面模型来考察湍流与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煤油采用正癸烷(C_(10)H_(22))作为替代燃料,其半详细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包括40组分141步基元反应。预测的三种工况条件下壁面静压分布均与试验值符合良好,表明本文采用的数值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大分子碳氢燃料的超声速燃烧过程。通过对燃烧流场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燃烧室内存在着两个反应区,上游反应区前锋驻留在上级支板尾缘,下游反应区前锋驻留在下级支板尾缘。随着上游当量比从0.1提高到0.3,上游反应区逐渐从位于流道竖向中央的对称结构转变为向下底壁与侧壁交接的角区倾斜的非对称结构,下游反应区则逐渐缩小;预燃激波串起始位置向燃烧室进口移动,进入上游反应区的气流逐渐从超声速气流转换为亚声速气流,而进入下游反应区的气流逐渐从亚声速气流转换为超声速气流;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从37.6%单调增加到41.1%,燃烧室内推力却从366.4N单调降低到331.8N;然而,燃烧室出口燃烧效率与上游当量比之间不存在单调相关性。
张岩朱韶华田亮陈兵徐旭
关键词:正癸烷
双支板超燃燃烧室燃烧状态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直连试验,对双支板超燃燃烧室进行了煤油分级喷注研究。在试验中发现,这种燃烧室在来流及供油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出现了两种稳定的燃烧状态:如果上游支板喷注的燃料在当地燃烧,那么称之为上游燃烧状态;如果上游支板喷注的燃料没有在当地燃烧而是与下游喷注的燃料一起在下游燃烧,那么称之为下游燃烧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当量比分配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总当量比为1.0时,经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选取了一个特定位置,称为特征点。通过动态试验获得了特征点的压力,建立了它和上游支板喷注的当量比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描述了两种燃烧状态出现的当量比条件。一维冲量分析法的结果表明,上游燃烧状态的燃烧室内推力比下游燃烧状态高73N。
田亮朱韶华李轩徐旭
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状态
多凹腔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料喷注方案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多凹腔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燃料喷注方案对燃烧室流场结构和工作性能的影响,开展了模拟飞行马赫数4.5-5.0及总温1048-1231K范围内变化的多凹腔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地面直连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了不同喷注当量比、喷注位置或喷注级数条件下稳定的壁面压力分布和出口总压数据,并采用一维冲量分析程序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详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喷注当量比能有效地提高发动机的推力,但燃烧效率和发动机比冲会降低;将燃料喷注位置提前能使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推力分别提高5.6%和4.4%;燃料的分配方案对燃烧室的流场结构有明显影响,热力喉道的位置随燃料更集中地在下凹腔喷注而更靠下游,且要形成该热力喉道则需加入更多热量;采用上下游的两级喷注能形成较宽范围的亚声速区,有利于燃料的燃烧释热,可使燃烧室效率和发动机推力分别提高10.4%和10.8%。
朱韶华徐旭田亮
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双模态
15:1气氧/煤油变推力火箭发动机设计及试验被引量:9
2018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变推力火箭发动机推力调节水平、拓宽推进剂使用范围、提升调节控制的技术能力,采用理论计算和地面试验的方法,设计了一款基于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气氧/煤油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对变推力发动机的性能、针栓式喷注器的性能和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调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氧/煤油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在0.26~4.35MPa室压实现稳定燃烧,推力变化为57.30~864.70N,推力变化比达到15:1,最高燃烧效率达到97.14%;流量调节阀可精确调节推进剂流量,针栓式喷注器可主动控制喷注压降,达到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预期目标,展现出采用机械定位双调系统的该型变推力火箭发动机在深度变推力技术应用的优势。
靳雨树徐旭朱韶华项亮
关键词:火箭发动机
支板内嵌火箭发动机双路调节特性试验研究
支板引射发动机是目前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组合循环发动机,发动机流道内安装有多个支板,引射火箭内嵌于支板中。当采用同一条供应主管路对多个引射火箭供应推进剂时,引射火箭的安装位置可能使各支路的管路长度不等。本文对双推力室的支板...
李慧强徐旭屈原朱韶华
关键词: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特性试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