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树林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4
供职机构:通化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秦汉
  • 4篇考古
  • 3篇田野调查
  • 2篇形制
  • 2篇秦始皇
  • 1篇修筑
  • 1篇遗存
  • 1篇遗迹
  • 1篇遗址
  • 1篇战国
  • 1篇赵国
  • 1篇治安
  • 1篇史记
  • 1篇太子
  • 1篇统计分析
  • 1篇秦汉时期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融合
  • 1篇西汉
  • 1篇谐音

机构

  • 9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吉林省社会科...

作者

  • 10篇李树林
  • 3篇李妍
  • 1篇孙作东
  • 1篇贾云章

传媒

  • 3篇通化师范学院...
  • 2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音乐创作
  • 1篇北方文物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东北史地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燕秦汉辽东长城形制考古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据大量中国史籍文献记载,战国燕、秦、西汉相继在辽东地区修筑过长城(下文简称辽东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史记·蒙恬列传》载,秦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汉书·赵充国传》亦载,汉长城'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其中《史记·朝鲜列传》所载的'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这段话,明确表述汉'辽东故塞'是在燕秦长城基础上复修的线型障塞体。自20世纪40年代初,考古学家李文信。
李树林贾云章
鸭绿江中上游早期长城遗迹考古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2014年秋,笔者沿鸭绿江中上游右岸进行燕秦汉辽东长城专项田野考古调查,首次发现沿江地带存有长城建筑遗迹,随即在两年内展开了三次实地踏查,收获颇丰。新发现、新确认了一批诸如墙体人含石墙和阶墙)、烽燧(含山燧和墙燧)、山障(小微型山城)、关隘(含山隘和谷隘)、关堡(小型平原城址)等军事类障塞设施和形制多为'崇方'的大中型行政类城址。同时亦发现在鸭绿江左岸的朝鲜沿江地带也存有大量的障塞、城址遗迹,与中国境内的相关遗址存有共性特征,当为同一时空维度内的统一体。构成了以鸭绿江防御为中心、以要塞区防御为重点。
李树林
秦开东拓与修筑燕北长城时间新考被引量:3
2013年
中国战国时期燕将秦开东拓与修筑燕北长城是件划时代大事,但史籍所载时间并不明确,以致当今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采取列表进行出生纪年推理、燕国内政外交形势文献分析与年代排除法等方法,试对此问题再进行一次全新的考析。首次明确提出秦开东拓时间当在前265年(武成王七年)至前252年(燕王喜二年)13年间;设辽西等四郡约在前263年、辽东郡约在前260年左右;修筑燕北长城时间当在前262年(孝王十年)至前244年(燕王喜十一年)的18年间,先筑张北、次筑辽西、再筑辽东障塞,后筑"幕北"外城。证明《资治通鉴》所载前244年燕国已筑完燕北长城时间准确可信。
李树林李妍
关键词:考析
燕秦汉辽东障塞线长城性质再讨论——与范恩实、肖景全诸先生商榷被引量:2
2018年
文章针对范恩实、肖景全等先生提出的汉代辽东郡的各条障塞、烽燧线是发挥着军事守御与交通联络双重作用的边疆地区镇戍网络以及在沈阳、抚顺两地间发现的辽东列燧是应援玄菟郡而修建的交通传烽线等观点,提出明确反对意见:一是"烽燧线"或"传烽线"定性与田野调查实情不符;二是不能用中国晚期长城长垣标准来套搬中国早期长城障塞形制;三是通化赤柏松城址为典型的汉城规制非"土著城寨";四是辽东障塞线与《史记》、《汉书》等史籍文献中长城记载相印证。结论是辽东障塞线性质就是早期长城。
李树林
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近30年间,中国辽吉两省、朝鲜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列燧"遗址,主体性军事类障塞、中枢性行政类城址和附属性保障类遗址等重要的长城障塞遗址,累计调查发现的障塞数量规模已相当可观,为我们进行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量化统计分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本文通过量化统计得出:目前在总长约1081公里的辽东长城障塞线上,共发现"点线式"障塞结构、"线段式"短垣结构和"线条式"长垣结构三种构筑形式;其中障塞结构遗址162座;"线段式"短垣结构遗址3道8段;"线条式"长垣结构长120公里。使我们对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的地理分布、障塞类型、设置规律、建筑特征、历史分期等方面,初步有了一个理性认识。
李树林李妍
关键词:田野调查
论“高丽乐舞”产生的历史条件被引量:1
2013年
当今中外音乐史家们一致认为"高丽乐舞"产生于中国的辽东地区,但对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却鲜见论述。本文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学的调查、梳理、整合与分析,并充分吸收最新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发现成果,提出"高丽乐舞"产生的内因是生活在边塞地区的貊夷、高夷、高句丽民族天性具有"喜好歌舞"的传统习俗,外因则是在高句丽建国后,随着西汉王朝所赐宫庭乐舞、歌舞伎人的传入,两种文化不断融合、衍进、创新,约在公元三世纪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高丽乐舞",是中国长城塞内的一朵少数民族艺术奇葩。
孙作东李树林
关键词:文化融合
燕“丹匿衍水中”为通化浑江治安山城考辩——“盐难水”即“燕难水”之谐音
2016年
前227年燕太子丹密谋"荆轲刺秦王"行动失败,激怒秦王将统一战争矛头由亡赵转攻燕。前226年弃蓟都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途中,"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于秦",引发出"丹匿衍水中"为辽东何地的问题。自明清学者臆测辽阳太子河为古"衍水"至今,史学界似成定论。作者依据《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料,结合考古新发现的"辽阳—通化—集安—长白"燕秦汉辽东长城"真番障塞"线,运用史料分类法、二重证据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 ,进一步否定"衍水"为太子河的旧论;考证"丹匿衍水中"当为燕塞要城——今通化浑江、哈尼河所夹的治安山城,前222年秦军俘燕王喜亦于此;提出《汉书》所载的"盐难水"实为"燕难水"之谐音。
李树林
关键词:秦始皇
吉林省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调查概述被引量:10
2011年
作者经过20年田野考古调查与系统研究,相继在吉林省通化、白山地区浑江、鸭绿江中上游沿岸,首次发现和确认了呈连线分布的大批战国至秦汉时期遗址群,按其性质和功用划分为主体性军事类障塞设施、中枢性行政类城址和附属性保障类遗址三大类,并通过对通化"一县两区"试点区段所进行的缜密调查,印证了障塞城址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分布规律,确认了这些重要遗存即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所载的燕、秦、汉辽东障塞长城。
李树林李妍
关键词:秦汉田野调查
通化浑江流域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调查被引量:7
2012年
经过二十年田野考古调查与研究,相继在通化市浑江中段及其支流富尔江、蝲蛄河、大罗圈沟河两岸崇山峻岭上和沟谷隘口间,发现和确认了一批战国、西汉时期烽堠、障候城堡、关隘等建筑群,这些建筑群连同通化县赤柏松、通化市治安山和平岗山三座大型郡县城址,构成了一条呈连线分布、高度密集、关系紧凑的军事防御线。考证《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认为这些建筑群址应为走向不明的燕秦汉辽东障塞长城遗迹中的一段。
李树林李妍
关键词:田野调查
秦“还攻代,虏代王嘉”史地考——燕辽东“真番障塞”线赵国考古现象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经过二十余年田野考古调查,首次发现燕辽东长城"真番障塞"线,在此线及边塞地带屡现赵国遗迹,并出土大量战国晚期燕赵秦青铜兵器。针对这一特殊考古学文化现象,通过运用史料分类法、二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提出秦灭赵战争可分为中原灭赵(前229—前228年)、迫燕代"东保于辽东"(前227—前226年)和辽东亡代(前222—前221年)三个战役阶段:第一阶段,秦军取得了"以王迁降,邯郸为秦"的辉煌战果;第二阶段,"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第三阶段,秦又"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考证秦灭代主战场,当发生在燕"真番障塞"线即今鸭绿江中上游地带。
李树林
关键词:秦始皇《史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