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洪明

作品数:37 被引量:261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9篇肿瘤
  • 19篇腹腔
  • 17篇腹腔镜
  • 17篇肠癌
  • 15篇直肠
  • 14篇手术
  • 13篇肠肿瘤
  • 11篇结肠
  • 10篇直肠癌
  • 10篇切除
  • 10篇淋巴
  • 10篇结直肠
  • 9篇淋巴结
  • 8篇直肠肿瘤
  • 8篇淋巴结清扫
  • 8篇结肠癌
  • 7篇切除术
  • 7篇胃癌
  • 6篇结直肠癌
  • 6篇结直肠肿瘤

机构

  • 23篇广东省中医院
  • 11篇中山大学附属...
  • 6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中山市中医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贵州中医药大...

作者

  • 37篇李洪明
  • 24篇刁德昌
  • 15篇万进
  • 13篇邹瞭南
  • 11篇韩方海
  • 9篇王伟
  • 9篇何耀彬
  • 7篇詹文华
  • 7篇何裕隆
  • 7篇郑燕生
  • 7篇熊文俊
  • 6篇李文娟
  • 4篇蔡世荣
  • 4篇罗立杰
  • 3篇陈正煊
  • 3篇董文广
  • 3篇谭萍
  • 2篇郑东华
  • 2篇黄奕华
  • 2篇赵江宁

传媒

  • 6篇中华胃肠外科...
  • 6篇结直肠肛门外...
  • 5篇消化肿瘤杂志...
  • 5篇中华结直肠疾...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临床普外科电...
  • 1篇第13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发作3次及以上的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8例,经保守治疗缓解后予腹腔镜手术干预和继续随访观察,分腹腔镜手术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复发率和安全性。结果:随访半年以上,腹腔镜手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观察组(18.8%vs.77.8%P<0.05);腹腔镜组:肠粘连病理分型主要为混合型、片状粘连型及索带卡压型,随访发现:混合型复发率(66.7%,4/6例)明显高于片状粘连型(10.0%,1/10例)以及索带卡压型(6.3%,1/16例)。结论: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缓解期,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降低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手术疗效与粘连类型密切相关。
卢新泉刁德昌熊文俊刘鹏飞李洪明邹瞭南万进
关键词: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病理类型
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疗效分析被引量:31
2015年
目的探讨尾侧入路法(即以肠系膜根部右髂窝附着处与后腹膜愈着的“黄白交界线”为手术入路)实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连续收治的行尾侧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1.3%)患者因术中损伤回结肠动脉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152.8±42.1)min,术中失血量为(70.4±43.5)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49.3±22.9)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58.5±17.6)h。术后出现并发症者7例(9.2%),其中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淋巴管瘘各1例.切口感染及炎性肠梗阻各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为(7.8±5.4)d。术后病理结果示:肿瘤直径(4.5±3.2)cm,淋巴结清扫数目(34.2±10.9)枚,其中阳性淋巴结数目(4.1±2.8)枚;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A期14例,ⅡB期22例,ⅡC期2例,ⅢA期15例,ⅢB期12例,ⅢC期3例。结论尾侧入路法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邹瞭南熊文俊李洪明何耀彬刁德昌郑燕生罗立杰谭萍王伟万进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横向入路法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探讨横向入路法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结肠脾曲游离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横向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横向入路法即先切断横结肠系膜后叶,进入并充分扩展胰腺前间隙后,切断胰腺后方下缘附着的筋膜,提前从上方进入左侧Toldt间隙。结果术中见附着于胰体尾后下缘及脾静脉近端的系膜为左结肠系膜后叶,而非横结肠系膜;3例术中可见Riolan血管弓。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无副损伤、意外出血及死亡。手术时间为(155±23)min,术中出血量为(20±15)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2—28(平均15.4)枚,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腺癌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2h内肛门排气;术后出现吻合口渗血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住院时间为(8.3±3.0)d。全组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肿瘤复发:1例术后78d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横向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可有效解决结肠脾曲游离困难的问题。
刁德昌万进王伟邹瞭南李洪明郑燕生何耀彬熊文俊卢新泉
关键词:结肠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
手辅助腹腔镜与腹腔镜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比较手辅助腹腔镜与腹腔镜外科在结直肠肿瘤根治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手辅助腹腔镜的手术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前瞻性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64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例,分别进行手辅助腹腔镜及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安全性、根治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64例结直肠癌患者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死亡病例。2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块大小等临床病理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辅助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组[(127±31)min比(184±71)min,P=0.022];术中出血量及术后48h平均引流量均明显高于腹腔镜组[(150±42)ml比(82±31)ml、(208±58)ml比(170±52)ml,P=0.008、0.020];Trocar使用数少于腹腔镜组(2.4个比5.0个,P=0.015)。腹腔镜组和手辅助腹腔镜组在肠段切除长度[(19±5)cm比(18±4)cm]、淋巴结清扫数量[(16±4)个比(16±3)个]、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4/32)比25.0%(8/32)]、术后排气时间[(1.7±0.9)d比(1.8±0.7)d]、术后耐受半流时间[(2.9±1.3)d比(2.8±1.2)d]、住院费用[(4.8±0.6)万元比(4.9±0.4)万元]及术后住院时间[(6.7±2.3)d比(6.6±2.3)d]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是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良好术式之一。
宋武韩方海何裕隆彭建军蔡世荣李洪明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检查
手助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和超低位前切除术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总结手辅助腹腔镜(HALS)下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经验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HALS下直肠前切除术的4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直肠癌患者肿瘤近端切缘(14.3±6.9)cm,远切缘(4-3±1.9)cm,手术时间(128.3±70.9)min,术后肉眼评估全直肠系膜切除完整者42例。接近完整者为7例;环周切缘大于或等于2mm者为42例,小于2mm者为7例:获得R0切除者46例,R,切除者3例。淋巴结受检总数(16.2±9.2)枚/例,转移淋巴结(1.12±2.19)枚/例。术后病理示TNMI期12例,ⅡA期18例,ⅡB期1例,ⅢA期2例.HIB期8例,1IC期5例,Ⅳ期3例。术后住院时间(6.3±3.9)d,未见吻合口瘘、肠梗阻、腹、盆腔及吻合口出血,术后切口感染2例。结论HALS下直肠癌低位和超低位前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效果良好。
韩方海李洪明王皓晨吴建海何裕隆詹文华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前切除术
Tis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Tis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后接受补救手术治疗的34例Tis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内镜治疗情况、补救手术指征、术后病理等,并分析导致补救手术实施的主要原因。结果全组34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8(30~78)岁,病变位于右半结肠6例、左半结肠17例、直肠11例。内镜下观察息肉形态属山田Ⅰ型7例、山田Ⅱ型8例、山田Ⅲ型17例、山田Ⅳ型2例;内镜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2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内镜下黏膜分块切除术(EPMR)以及圈套器套扎切除术各4例。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可疑黏膜下浸润21例(61.8%)、基底切缘距离肿瘤<1 mm 21例(61.8%)、基底切缘或侧切缘阳性10例(29.4%)、分块切除8例(23.5%)。息肉病理中判断为肿瘤侵犯黏膜肌层24例(70.6%),无患者出现淋巴脉管侵犯或肿瘤出芽。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间隔中位时间为14 d。术后病理结果:共10例(29.4%)患者出现癌残留,包括黏膜内癌残留8例(23.5%)和T1期腺癌残留2例(5.9%);中位淋巴结检出数12(3~34)枚,无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癌残留的危险因素包括切缘阳性和分块切除,非可疑黏膜下浸润患者均未出现T1期腺癌残留。结论Tis期CRC内镜下切除后病理诊断的不明确性是导致追加补救手术的主要原因,外科治疗决策中可能高估了Tis期CRC发生黏膜下浸润的风险。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Tis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肿瘤学获益并不大,定期内镜复查可能是更加安全的选择。
廖伟林林佳鑫汪佳豪祝柏森李洪明易小江卢新泉冯晓创陈昭宇刁德昌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癌残留结直肠手术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联合肾切除27例临床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联合肾切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诊治的27例联合肾切除的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肾切除术的原因、肾功能不全进展情况及生存率。结果26例(96%)肿瘤实现R 0/R 1切除,1例行R_(2)切除。6例接受了联合单侧肾脏切除,21例患者接受了联合多器官切除,中位切除器官数量为4(2,5)个。术后病理提示合并切除的肾脏肿瘤浸润阳性17例。5例出现Clavien-Dindo3级及以上并发症,术后无30 d内死亡病例。在术后第90天时,19例(70%)患者肾功能下降(Z=2.88,P=0.04),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数为60.4(40.9,70.8)ml·(min·1.73 m^(2))^(-1),中位下降-3.96(-30.36,0.31)ml·(min·1.73 m^(2))^(-1)。11例患者出现了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其中8例术前慢性肾脏疾病(CKD)分期1期的患者出现进展(6例进展到CKD 2期,2例进展到CKD 3期),2例CKD 2期的患者进展为CKD 3期,1例术前CKD 3期的患者进展至CKD 4期。随访时间为3~3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进展为CKD 5期,无1例患者需要透析治疗。结论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联合肾切除安全可行,并且可提高肿瘤的根治性。
林佳鑫刁德昌廖伟林汪佳豪唐新李文娟李洪明易小江卢新泉冯晓创陈昭宇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肾切除术肾功能不全预后
64例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03年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4例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择期手术58例(90.6%),急诊手术6例(9.4%);平均手术时间156.8rain,平均获取淋巴结12.4枚,手术中位出血量55ml。共19例(29.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或心衰死亡,均为开腹手术者。超高龄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有无合并肿瘤梗阻、基础疾病类型及手术方式有关(均P〈0.05)。结论充分进行术前评估、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微创手术是减少85岁以上超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对策。
刁德昌卢新泉万进王伟邹瞭南李洪明郑燕生何耀彬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超高龄患者外科手术并发症
网膜融合线导向的脾曲游离技术在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膜解剖为基础的网膜融合线导向脾曲游离技术应用于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腹腔镜下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共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础资料、术前检查、手术视频及术后一般情况等。并观察患者腹腔镜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脾曲游离时间、脾曲游离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相关脾脏、胰腺及胃网膜血管损伤。其中,中位腹腔镜下操作时间42.0(36.0,46.8)min,中位脾曲游离时间14.0(12.0,16.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20.0,50.0)mL,中位脾曲游离出血量3.0(1.1,7.0)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6.0(5.0,7.0)天,术后无出血、胰瘘、肠瘘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网膜融合线导向的脾曲游离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能有效解决结肠脾曲游离的技术难点,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任佳琪刁德昌何自衍张雪阳唐新李文娟李洪明卢新泉易小江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左半结肠切除术
保留神经的鞘外游离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保留神经的鞘外游离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围手术期有效性、安全性及远期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动脉入路)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保留完整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鞘,分为鞘内游离组(36例)和鞘外游离组(112例),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对比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鞘进行病理学检查,使用示踪剂对鞘外游离组进行淋巴示踪,对比分析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无病生存情况。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鞘外游离组与鞘内游离组各36例患者匹配成功,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鞘外游离组对比鞘内游离组术中出血量较少[45(20.0,50.0)mL vs.80(50.0,100.0)mL,Z=-2.743,P=0.006],术后住院时间较短[6(5,9)d vs.7(6,10)d,Z=-2.288,P=0.022];鞘外游离组与鞘内游离组总获取淋巴结数目[(22.5±8.3)枚vs.(19.7±10.0)枚]、阳性淋巴结数目[0(0,1)枚vs.0(0,1)枚]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鞘外游离组对比鞘内游离组术后腹泻发生率(11.1%vs.44.4%,χ^(2)=9.969,P=0.002)、淋巴漏发生率(8.3%vs.33.3%,χ^(2)=6.821,P=0.009)较低;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鞘病理学检查可见血管鞘内含有神经细胞的神经纤维,未发现淋巴组织结构,淋巴结示踪未见血管鞘内显影;鞘外游离组与鞘内游离组3年总生存率(88.1%vs.89.5%)、3年无病生存率(74.0%vs.85.4%)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保留神经的鞘外游离技术安全可行,可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腹泻及淋巴漏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唐新刁德昌廖伟林林佳鑫汪佳豪李文娟谢嘉欣敖琳李洪明易小江卢新泉冯晓创
关键词:结肠肿瘤右半结肠肿瘤腹腔镜远期生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