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涧
- 作品数:32 被引量:203H指数:8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剂量X线对钛颗粒干预成骨样细胞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观察低剂量电离辐射(LDI)对钛(Ti)颗粒干预成骨样细胞MC3T3-El后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Ti颗粒与MC3T3-E1细胞共同培养后,接受LDI干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实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及茜素红染色法检测MC3T3-El细胞的增殖、分化、矿化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照射后24h,Ti颗粒各组细胞活性(0.78±0.03、0.61±0.04、0.63±0.07)与对照组(1.00±0.10)比较显著下降(P〈0.01),但LDI对细胞活性没有显著影响。LDI对MC3T3-El细胞的活性在照射48h和72h表现出抑制效应(P〈0.01)。照射后7d,照射各组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的浓度[(3.97±1.00)、(3.70±2.00)、(3.78±0.39)、(2.22±1.53)ng/g]与假照射各组[(3.32±0.84)、(2.47±0.94)、(2.51±0.50)、(1.39±0.40).g/g]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结果显示照射后14d,各个Ti颗粒浓度组ALP活性[(0.0123±0.0002)、(0.0117±0.0006)、(0.0115±0.0006)、(0.0120±0.0002)μmol/(min·μg)]均高于似照射绢[(0.0108±0.0005)、(0.0091±0.0005)、(0.0095±0.0006)、(0.0101±0.0002)μmol/(min·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DI可有效降低Ti颗粒刺激后MC3T3-E1细胞IL-6的表达(0.86±0.12,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在Ti颗粒存在的情况下LDI仍具有促进矿化的效应。结论LDI早期会加重Ti颗粒对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但在Ti颗粒存在的情况下仍具有促进成骨样细胞分化、矿化的作用,同时可下调Ti颗粒刺激后成骨样细胞IL-6的表达。
- 佘昶徐炜周晓中任培根史高龙李涧田野董启榕
- 关键词:电离辐射成骨细胞
-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清VitD、CK、CRP/ALB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维生素D(VitD)、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与清蛋白比值(CRP/ALB)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6个月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预后情况,比较预后良好组(HHS分值≥80分)、预后不良组(HHS分值<80分)术前一般资料、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病情程度[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围术期血清VitD、CK、CRP/ALB水平,分析术前血清VitD、CK、CRP/ALB与疼痛程度、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术后血清VitD、CK、CRP/ALB预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预后的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术后6个月HHS分值高于预后不良组(t=12.175,P<0.05);预后不良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术前APACHEⅡ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3 d血清VitD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CK、CRP/ALB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术前血清Vit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血清CK、CRP/ALB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术后3 d血清VitD、CK、CRP/ALB预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0,联合预测的AUC最大,为0.938。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清VitD、CK、CRP/ALB与病情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术后早期检测各指标水平在预测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李涧沈沐杨渊金佳姜习凤郁嘉娴
-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预后
- 钛颗粒附着内毒素后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9年
- 磨损颗粒相关炎性反应是造成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原因。巨噬细胞是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最多、最主要的细胞,其活化是骨溶解过程的核心环节,但引起其活化的是磨损颗粒本身还是颗粒表面附着的内毒素(LPS)等分子模式,至今仍存在争议。本实验旨在观察磨损颗粒中的钛(Ti)颗粒在有或无LPS附着情况下,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李涧余昶周晓中董启榕
- 关键词:内毒素钛颗粒假体无菌性松动炎性反应
- 铁蓄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作用及应用研究
- 徐又佳李光飞贾鹏陈斌徐炜李涧凌卓彦张鹏沈光思王亮王啸
-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情况加剧,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率越来越高,同时,相关的发病原因、防治方法还有许多空白;所以,各类新原因、新方法研究依然非常丰富。近年研究证实绝经后妇女存在“铁蓄积”现象,因此,“铁蓄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相关...
- 关键词:
-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降钙素对大鼠膝关节OA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 谢宗刚董启榕徐炜李涧谢晔
- 关键词:降钙素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管状骨内固定后骨不连再次手术治疗体会(附63例病例)
- 李涧徐又佳董启榕严军周海斌陆政峰
- 关键词:骨不连骨移植骨折固定术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比较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3例年龄975岁、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Ⅰ、Ⅱ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固定组26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83.9±4.9)岁;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置换组37例,男10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81.6±3.4)岁;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再手术率、术后死亡率、术后不同时间点行走能力(WAI)评分及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评分(EQ-5D)等。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12~68个月(平均39.9个月)随访。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0.7±16.2)min】、住院时间【(7.5±3.4)d】、输血人数(1例)、住院费用【(18183±4820)元】显著少于置换组患者【(54.9±19.2)min、(13.7±3.0)d、12例、(30843±786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手术率、死亡率及末次随访时WA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后3、6个月WAI评分显著低于内固定组患者,EQ.5D评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患者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关节置换能更好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生活质量相对更高,应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选择手术方式。
- 王子越董启榕徐又佳周海斌谢宗刚茅泳涛李涧徐炜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关节成形术
- 骨组织H亚型血管在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表现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 证实人骨组织中存在特殊亚型(H亚型和L亚型)血管,探讨H亚型血管在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表现.方法 设计前瞻性临床试验,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股骨近端转子间骨折行近端髓内钉固定患者的骨标本,研究对象均为绝经后女性,年龄60~70岁,平均(64.30±4.67)岁.按照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T值≤-2.5)和非骨质疏松组(T值>-2.5),每组10例.在保证不增加医源性骨损失的前提下,在髓内钉植入前使用特制器械取出骨块,约6 mm×10 mm,生理盐水冲洗骨块表面残余的血液,立即置入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0.5 mol/L EDTA脱钙4周,质量分数20%蔗糖溶液脱水2周,OTC包埋、切片,应用一抗4℃孵育过夜,二抗常温孵育1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骨切片中特殊亚型血管面积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身高、体重相当,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血清指标正常,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存在差异.两组患者骨标本中均存在特殊亚型血管,但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骨标本中特殊亚型血管的面积减少,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 0.0001).结论 人骨组织中存在特殊亚型血管,其面积大小在骨质疏松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间存在差异,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 王亮张鹏姚喆贾鹏杨帆周飞张辉沈光思李光飞杜俏俏赵国阳李涧茅泳涛谢宗刚徐炜董启榕徐又佳
- 关键词:微血管骨密度
- 不同年龄髋部、腰部肌肉含量与对应骨密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了解50岁以上体检人群局部肌肉含量(髋部、腰部)与相应骨密度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年龄段局部肌肉含量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50岁以上体检人群8305例资料,整理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的骨密度数据(腰椎和髋部),同时整理每人“骨密度局部模式”所检测的“腰椎周围”“髋部周围”肌肉比值数据;按性别分男女两组,两组再按年龄分为50~59、60~69、70~79、≥80岁四个亚组,用折线图显示局部肌肉含量及相应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趋势,用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局部肌肉含量与相应骨密度的关系。结果①髋部肌肉含量与股骨颈骨密度关系:50~59、60~69岁两个年龄段中,男性及女性具有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80岁两个年龄段中,男性及女性无相关性;②腰部肌肉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关系:仅在男性70~79岁年龄段中具有负相关关系(P<0.05),其余各组无相关性。结论50岁以上人群中,在70岁之前,髋部肌肉含量对股骨颈骨密度影响显著,70岁之后,髋部肌肉含量对股骨颈骨密度影响不显著;所以,在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范畴,建议50~70岁人群应关注下肢肌肉含量提高,以利骨量提高;70岁以上老年人群,应更关注下肢肌肉含量之外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预防。
- 刘功稳陈斌高焱王啸张璐张东李涧徐又佳
-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症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纽扣钢板和界面钉固定方法的手术特点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运用纽扣钢板和界面钉固定方法的手术特点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行重建手术的患者共97例,男54例,女43例;平均年龄27.5(18~53)岁。损伤原因:重物砸伤44例,运动损伤31例,车祸伤16例,摔伤6例,术前MRI检查均提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3.1(6—20)d,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其中52例患者股骨侧应用界面钉固定,45例患者应用纽扣钢板固定,手术均在关节镜下完成,所有患者术后4周开始扶拐负重训练,术后6—8周开始弃拐行走,术后8周恢复日常活动。比较术后1、2年及4年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54.6(48—60)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股骨侧无术后不适感,负重训练、正常行走无特殊异常;无术后感染、韧带自发断裂、韧带松动等并发症;Lyshdm膝关节评分[界面钉组(56.1±7.9)分比(93.1±6.1)分,纽扣钢板组(55.3±8.5)分比(93.2±5.7)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界面钉组(49.7±5.9)分比(91.7±5.0)分,纽扣钢板组(50.2±6.3)分比(91.0±6.1)分]、KT.1000膝关节测量仪检查[界面钉组(9.2±1.8)分比(2.1±1.4)分,纽扣钢板组(9.5±1.7)分比(2.1±1.5)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固定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1±6.1)分比(93.2±5.7)分,P〉0.05]。结论在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侧应用界面钉和纽扣钢板固定均能达到理想疗效,两种固定方法近、中期疗效无显著差异,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 华俊刘栋沈光思徐炜周海斌谢宗刚李涧董启榕徐又佳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关节镜检查内固定器纽扣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