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才 作品数:36 被引量:225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更多>>
由卫星互补DNA单体构建的抗黄瓜花叶病毒的烟草基因工程植株 被引量:19 1989年 本文将合成的卫星RNA-1的全长cDNA单体重组到含CaMV-35S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ROK_2上,并将此重组质粒转入含Ti质粒的根癌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用以感染我国推广烟草品种G-140的叶圆片并再生成植株。经CMV强毒分离物接种后,大部分转化植株有大量卫星RNA表达,并表现出症状的减轻。第二代转基因植物仍保持大量卫星RNA的表达及对CMV的抗性并出现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分离。经分离和选育我们可得到纯化的抗病毒品种。 吴世宣 赵淑珍 王革娇 杨希才 张春霞 王昕 田波关键词:卫星 RND 黄瓜 花叶病毒 烟草 用甲醇酵母(Pichia pastoris)生产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药物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利用工程菌甲醇酵母(Pichia pastoris)生产制备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在制备治疗维持和促进外周神经嵴和基板来源的多种感觉神经元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神经中枢... 康良仪 彭毅 杨希才文献传递 专一切割猴免疫缺陷病毒3′端LTR 10拷贝自切割核酶的制备及体外催化活性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2000年 将锤头型核酶切割的一段靶序列连接在核酶下游构成自切割核酶 .人工合成的自切割核酶基因扩增并克隆在 p Bluescript SK的 Xho - Sal 位点 .通过连续 4次克隆获得 1 0拷贝核酶基因的载体 .体外转录单体核酶和 1 0体核酶后 ,37℃温育 1 5min,至少 85%的 1 0体核酶发生自切割 ,并释放出单体核酶 .反式切割研究表明 ,1 0体核酶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 .尽管 1 0体核酶的浓度不到单体核酶的十分之一 ,在反应初始 2 5min内 ,1 0体核酶的催化产物平均超过单体核酶1 3.31 % .1 0体核酶一级反应速度常数是单体核酶的 1 .86倍 .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 ,1 邓文生 张奉学 杨希才 符林春 康良仪 990.net由卫星互补DNA单体和双体基因构建的抗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番茄 被引量:32 1990年 本研究是用卫星cDNA单体和双体基因获得抗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番茄。将单体和双体基因组建植物基因载体ROK2,通过三菌结合把基因引入根癌脓杆菌并感染转化番茄获得再生转基因植株。接种攻毒试验表明,卫星cDNA转基因番茄能够干扰病毒的复制,减轻症状程度表现出对CMV的显著抗病性,经过三代检测选育也获得单株纯化的转基因植物株系。初步的田间实验证明,转基因植株在自然条件下,也表现出对CMV的抗病性,表现了良好的生产潜力,为解决我国番茄等作物的病毒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赵淑珍 王昕 王革娇 张秀华 张春霞 杨希才 徐雷新 刘怡之 田波关键词:转基因番茄 黄瓜花叶病毒 抗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的转核酶基因研究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d)是严重危害我国和世界马铃薯生产、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已知 PSTVd 是在细胞核内复制,难以用茎尖脱毒培养法获得无 PSTVd 种薯,亦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杨希才 朱锋 刘玉乐 康良仪 田波文献传递 美人蕉矮化病植株中发现的一种类似类病毒的RNA 被引量:2 1985年 北京栽培的多年生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发生一种矮化病(CaSD),病叶组织中未发现病毒颗粒,但发现一种分子量约为1.9×10~5的核酸。这种核酸对核糖核酸酶敏感,抗脱氧核糖核酸酶,称谓CaSD-RNA。在CF-11纤维素柱上层析,90%以上CaSD-RNA可在含15%乙醇缓冲液中洗脱下来。分子展层后用暗场电镜观察,在不变性条件下为类似棒状的结构。在变性条件下为环状分子结构。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证实,CaSD-RNA为环状分子。其侵染性尚待证实。 陈炜 田波 朱王香 杨希才 丁明孝 盖秀珍 翟中和 陈立华关键词:类病毒 双向电泳 蜜蜂蛹病病理及诊断的研究 1993年 对自然感染蜜蜂蛹病的蜂场调查、取样及症状观察,查明患病的蜜蜂蛹体色由白色变为灰白色,后期变为干枯状黑色,巢房盖被咬开,呈“白头蛹”状;感染试验表明,患病死亡的蜂蛹和病蜂群中的蜂王是传染来源;取自死亡工蜂蛹的头部,中肠组织和病蜂王卵巢组织作超薄病理切片,经电镜检测发现大量直径约20毫微米的球型病毒粒子。电镜和免疫电镜诊断,均观察到大量的约20毫微米的球型病毒粒子;此外,还对症状诊断、鉴别诊断和血清学诊断进行了研究。 冯峰 陈淑静 康雪冬 杨希才 张全华 王顺海关键词:蜜蜂 蛹病 病理 用甲醇酵母(Pichia pastoris)生产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药物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利用工程菌甲醇酵母(Pichia pastoris)生产制备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在制备治疗维持和促进外周神经嵴和基板来源的多种感觉神经元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神经中枢... 康良仪 彭毅 杨希才文献传递 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抗晚疫病的研究 (英文) 被引量:18 2001年 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全球马铃薯生产的严重病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以增强抗病性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能激活植物自身防御系统的无毒基因与适合于植物背景、非专一性的病原物诱导启动子组合成嵌合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或基因枪的介导转化植物 ,可筛选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转基因植株。本研究从病原细菌PseudomonassyringaePV .tomato中获得的无毒基因avrD (0·93kb)和从病原真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中获得的无毒基因Elicitin(0 2 94kb)分别与非专一性病原物诱导启动子Pill和BG组成含 2个嵌合基因 (Pill -avrD ,BG -Elicitin)的植物表达载体pYH144和pYHEt。通过农杆菌LBA4 4 0 4介导转化马铃薯 ,其中用pYH144载体转化 2个品种 (克新 1号 ,2号 ) ,用pYHEt载体转化 3个品种 (Desiree ,克新 2号 ,4号 ) ,通过组织培养分别获得潮霉素 (HygromycinB)标记的转基因马铃薯试管苗。将转基因试管苗扩繁 ,应用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生产技术获得转无毒基因微型薯 ,在温室 (15~ 2 5℃和湿度高 )条件下 ,观察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植株中对晚疫病菌自然感染的抗性。 1998年和 1999年 (每年的 3- 杨希才 刘国胜 王文慧 田波 居玉玲 罗智敏关键词:无毒基因 晚疫病 转基因马铃薯 抗性 类立克次体是中国杏树小叶病的病原 1993年 本文描述了到目前为止仅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杏树新病害——小叶病。用电镜检查天然感病杏树叶片中脉的超薄切片,发现韧皮细胞中存在类立克次体(RLO)。RLO 为卵圆形或棒状,直径约0.2—0.5μm,长约1.0—2.5μm。它们被双膜(波纹状的细胞壁和光滑的细胞质膜)环围着。在横切片中,这些微生物为卵圆形,内部结构由核糖体和带有 DNA 样细丝的核区组成。在纵切片中,微生物呈棒状。在健株组织中未发现这种微生物。青霉素处理染病杏树后,病状完全消失,说明利用电镜看到的类立克次体是杏树小叶病的病原物。 史春霖 谢家仪 杨希才 刘学文关键词:类立克次体 杏树 小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