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绪涛 作品数:51 被引量:179 H指数:8 供职机构: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肝巨大肿瘤切除及其方法探讨:附18例报告 被引量:5 2006年 笔者对18例平均长径,13(6~18)cm的巨大肝肿瘤在人肝血流阻断下行肿瘤切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胆管细胞癌5例,肝血管瘤2例,肝血管外皮瘤1例。全部病例均成功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平均出血量900mL,第一肝门阻断平均阻断时间24(15~50)min,手术平均时间150(120—180)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1年生存率为83%。提示对于巨大肝肿瘤,只要正确把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切肝技术,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欧琨 邢雪 陈强谱 管清海 张帆 林绪涛关键词:肝切除术 意外胆囊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壁穿刺孔转移1例报告 被引量:2 2009年 管清海 陈强谱 林绪涛 欧琨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意外胆囊癌 Resonance金属输尿管双J管在恶性疾病相关性输尿管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比较Resonance金属输尿管双J管和传统聚合物双J管在解除恶性疾病相关性输尿管梗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9例晚期恶性肿瘤侵犯或压迫输尿管引起上尿路积液的病例资料,均由我科同一治疗组医师逆行置入Resonance金属输尿管双J管(RMU组)或传统聚合物双J管(T组)解除梗阻,RMU组肾盂分离(31±10)mm,上段梗阻15条,中下段梗阻53条,术前肌酐115.5(85.7)μmol/L;T组肾盂分离(29±7)mm,上段梗阻7条,中下段梗阻16条,术前肌酐104(101)μmol/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两组置管成功率、支架引流通畅率、支架引流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共收集69例患者(91条输尿管单位)临床资料,进入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并进行后续研究者50例(68条输尿管单位),平均随访250 d;进入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并进行后续研究者19例(23条输尿管单位),平均随访203 d。(2)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和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置管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7%vs 87.0%,P>0.05),在30 d、60 d、90 d各时间点,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引流通畅率均明显高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且平均引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esonance金属双J管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组(46.0%vs 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sonance金属双J管用于解除恶性疾病相关性输尿管梗阻时,置管成功率与传统聚合物双J管相当,引流效果优于传统聚合物双J管,且并发症较少。 马波 江春强 钟文文 林绪涛 汪中扬关键词:恶性疾病 输尿管梗阻 输尿管支架 并发症 老年胆囊炎胆石症64例手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4例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治愈61例,死亡3例,治愈率为95.31%。其中死于重症胰腺炎1例,败血症感染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并发胆汁漏2例(经引流后治愈)、胰腺炎2例。结论根据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主要措施。 林绪涛 张长习关键词:老年 胆囊炎 胆石症 肠内营养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TGF-β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OJ组、OJ+能全素组。OJ+能全素组给予肠内营养10 d,总能量提供为630kJ/(kg.d),含氮量1.0 g/(kg.d)。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黏膜TGF-β1的表达。结果 OJ+能全素组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低于OJ组(P﹤0.05),OJ组大鼠肠黏膜TGF-β1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减少(P<0.01)。OJ+能全素组大鼠肠黏膜TGF-β1阳性细胞表达与OJ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1)。结论肠内营养可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TGF-β1分泌,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OJ时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 张帆 胡凤爱 郑静 冯文玉 林绪涛 傅廷亮关键词:梗阻性黄疸 肠内营养 肠黏膜 TGF-Β1 CCL21-CCR7诱导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在肝门部胆管癌微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诱导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促进了QBC93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CCR7作用的信号途径.方法:应用三维细胞培养检测各组QBC939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和Boyden小室检测CCL21-CCR7对QBC939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CCL21-CCR7对QBC93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三组细胞株中CCR7及相关6个基因Twist1/GAPDH/IL-8/VEGF/PDEF/PDCD4的表达.方差分析后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R7过表达组形成VM能力和细胞增殖明显增强(t=3.104,P<0.05),而在CCR7沉默表达组形成VM和细胞增殖能力减弱(t=2.971,P<0.05),3组不同CCR7表达组加入CCL21形成VM和细胞增殖能力没有变化.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和Boyden小室测定细胞的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得到的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CCR7过表达组爬行能力、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加(Transwell:t=2.652;Boyden:t=2.967,P<0.05),而CCR7沉默组爬行能力、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ranswell:t=2.691;Boyden:t=2.330,P<0.05);在对照组和C C R7过表达组加入CCL21后爬行能力、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加.qPCR检测发现,Twist1基因在3组细胞中的变化趋势同CCR7的变化一致.结论:CCL21-CCR7生物学轴的不同表达影响了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从而使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改变;CCR7影响VM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信号途径可能是通过Twist1的上皮-间质转化来实现的. 成雨 欧琨 朱文涛 管清海 林绪涛 曹学峰 陈雨信关键词:CCR7 血管生成拟态 肝门部胆管癌 微转移 TWIST1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含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的肠外营养对梗阻性黄疸术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的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UFAs组和常规组,每组20例。常规组用中长链脂肪乳剂,PUFAs组用添加ω-3PUFAs的中长链脂肪乳剂。使用等氮、等热量肠外营养,共9 d,其中非蛋白质热量为117.15 kJ/(kg·d)、氮量为0.2 g/(kg·d)。测定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第1、3、5、7、9天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同时观察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PUFAs组术后第3、5、7、9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常规组显著下降(P均<0.05)。PUFAs组的SIRS持续时间为(3.85±2.36)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5.31±1.47)d(P=0.0230)。PUFAs组的MODS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5%(P=0.0076)。结论添加ω-3PUFAs的肠外营养能阻断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过度炎症反应、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有利于细胞及器官功能的恢复。 张帆 张凤芝 林绪涛 黄椠 陈强谱 胡凤爱关键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肠外营养 梗阻性黄疸 炎症 低剂量环磷酰胺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环磷酰胺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脾脏注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方法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在不同时点将低剂量的CTX(20 mg/kg)注入治疗组小鼠体内。采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肝和脾脏组织中的T细胞标记物(CD8+、CD4+T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组织的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干扰素γ(IFN-γ)和IL-10的蛋白质量浓度。结果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和百分比和IFN-γ都出现了下调,而IL-10和TGF-β1的蛋白表达量则明显升高。同时,肝脏的系统及局部免疫微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细胞数量减少,促进了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生。而使用低剂量的CTX治疗后增强了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IL-10和TGF-β1的蛋白表达,诱导IFN-γ蛋白分泌。结论低剂量的CTX通过改变小鼠肝脏局部和系统免疫微环境来增强小鼠的免疫调节能力,从而增强小鼠肝脏的抗肿瘤免疫作用。因此CTX可以被用来预防/治疗结肠癌肝转移。 黄晓明 张南荣 邹一丰 何晓生 林绪涛 兰平 万云乐关键词:结肠肿瘤 环磷酰胺 肿瘤微环境 槐耳清膏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究槐耳清膏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MTS、Transwell、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等研究槐耳清膏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并建立小鼠动物模型。结果MTS表明槐耳清膏能够抑制SW480细胞增殖;Transwell表明槐耳清膏可抑制SW480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表明槐耳清膏可诱导SW480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显示槐耳清膏可上调Bax,cleavage caspase-3,抑制Bcl-2等蛋白;小鼠体内皮下成瘤实验提示亦可抑制肿瘤生长。结论槐耳清膏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并可诱导SW480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Bcl-2/Bax/Cleaved caspase-3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相关。 邹一丰 刘华山 戎煜明 谈应鑫 陈曦 陈曦 范德军 林绪涛关键词:结直肠癌 槐耳 免疫调节 微环境 回输外引流胆汁和胰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分为回输组(32例)和非回输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胆汁和胰液日均引流量,手术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性,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等指标。应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X^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回输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3%(1/32),低于非回输组患者的26%(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患者自术后4~10d胰液日引流量显著低于非回输组(t=7.143,9.244,8.808,7.915,6.461,14.097,15.038,P〈0.05),而两组患者胆汁日均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治疗后,回输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32),低于非回输组的37%(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支持的平均时间为3d,短于非回输组的4d(U=145.000,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TBil、DBil、IBil分别为(261±108)、(132±55)、(129±55)μmol/L和(239±92)、(124±46)、(116-I-46)μmol/L;营养支持治疗12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9)、(20±10)、(19±9)μmol/L和(55±22)、(29±12)、(26±11)μmo]/L,回输组患者上述指标下降程度高于非回输组(t=7.324,8.437,5.827,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分另0为(0.261±0.021)g/L、(34.3±2.8)mg/L、(3.08±0.26)g/L和(0.263±0.021)g/L、(33.8±3.5)mg/L、(3.10±0.27)g/L;术� 张长习 林绪涛 管清海 张帆 张兴元 黄椠 欧琨 陈强谱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早期肠内营养 胆汁 胰液 回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