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歌宏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单胞菌
  • 4篇生物被膜
  • 4篇嗜麦芽窄食单...
  • 3篇耐药
  • 3篇耐药性
  • 2篇毒力
  • 2篇药敏
  • 2篇药敏试验
  • 2篇生物被膜形成
  • 2篇体外
  • 2篇体外抗菌
  • 2篇细菌
  • 2篇细菌生物被膜
  • 2篇敏感性
  • 2篇抗菌
  • 2篇杆菌
  • 2篇鲍曼不动杆菌
  • 2篇不动杆菌
  • 1篇毒力基因
  • 1篇毒力因子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作者

  • 7篇梁歌宏
  • 3篇祁伟
  • 3篇王悦
  • 3篇宋诗铎
  • 3篇孙二琳
  • 2篇王哲
  • 2篇杨惠芬
  • 2篇李洪钧
  • 1篇吕琳
  • 1篇张利娟
  • 1篇李红
  • 1篇张欣蕊
  • 1篇吴晓妹
  • 1篇王碗朋

传媒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的鉴定和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A)感染与耐药现状,探讨银染法对鉴定SMA生物被膜形成的应用价值;观察并了解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8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生...
梁歌宏
关键词:抗生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银染法生物被膜形成
文献传递
42株形成生物被膜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单独及联合使用不同种类抗生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L)体外生物被膜的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从患者分离的非重复SML42株,分别采用微量接种针和硅胶膜片在水解酪蛋白肉汤中构建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的体外模型,经过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红霉素、磺胺甲嗯唑、庆大霉素)作用20h,超声振荡并测定孵育前后6h吸光度(A)值的变化,计算相应的细菌生物被膜抑制浓度,进而测定红霉素与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对细菌生物被膜的联合作用。结果SML对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和哌拉西林敏感率分别为83.33%、66.67%和54.76%,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形成生物被膜后,细菌对抗生素的生物被膜抑制浓度大于相应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论42株SML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形成生物被膜后耐药性增强。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在形成生物被膜前后均优于其他抗生素,联合红霉素与左氧氟沙星有助于增强杀菌效果。
梁歌宏祁伟宋诗铎王哲吕琳李红孙二琳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药敏试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感染与耐药现状,观察临床常用抗生素对其形成生物被膜后的作用效果。方法:分析临床分离的非重复51株SMA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甲恶唑8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通过建立SMA生物被膜的体外模型,测定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浓度(BIC),与相应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比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抗生素作用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51株SMA对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13.73%、82.35%、54.90%、50.98%、70.59%、82.35%、94.12%及45.10%;其中42株SMA利用微量接种针成功建立成熟生物被膜的体外模型;菌珠形成生物被膜后,每种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数和耐药程度均大幅度增加。结论:本地区分离的SMA具有耐药谱广、耐药率高特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SMA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形成生物被膜后的SMA较浮游态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增加。
梁歌宏宋诗铎孙二琳王哲祁伟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半数抑制浓度
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了解临床下呼吸道来源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来源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219株,PCR扩增以下毒力基因:外膜蛋白A(ompA)、生物膜相关蛋白(bap)、血红素加氧酶(hemO)、群体感应系统组成基因abaI和abaR。收集相关炎症指标、药敏结果和患者预后信息。结果:219株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ompA、bap、hemO、abaI、abaR的总体携带率分别为83.11%、57.53%、47.49%、69.41%、64.8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毒力基因ompA、bap、abaI、abaR携带率高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NMDR-AB)(χ^(2)=27.186、69.044、53.067、68.763,均P<0.01),而hemO的携带率与此相反(χ^(2)=5.366,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ompA、bap、abaI、abaR的携带率与预后呈正相关(r=0.197、0.303、0.294、0.292,均P<0.01),且预后不良组菌株同时携带的毒力基因数量也更多。白细胞升高组bap和abaR的携带率更高(χ^(2)=6.517、4.977,均P<0.05)、C反应蛋白升高组ompA和abaR的携带率更高(χ^(2)=7.478、6.405,均P<0.05)、PCT升高组abaI的携带率更高(χ^(2)=5.082,P<0.05)。结论:下呼吸道标本来源鲍曼不动杆菌普遍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多重耐药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更高,毒力基因携带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曹源崔晓慧梁歌宏李洪钧张欣蕊王悦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毒力基因耐药性预后
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与宿主免疫研究进展
2023年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长,鲍曼不动杆菌也备受关注。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机制与其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关,目前广泛研究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外膜蛋白、脂多糖、生物膜以及养分获取系统、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等。此外,宿主免疫反应在抵御细菌入侵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感染的治疗不仅取决于抗菌药物的效果,还取决于细菌的毒力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因此未来深入研究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免疫反应,可以为控制细菌感染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曹源梁歌宏王碗朋李洪钧王聪杨惠芬吴晓妹张利娟崔晓慧王悦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因子宿主免疫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的鉴定及其耐药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8种抗菌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体外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抗菌活性。方法通过微量接种针装置建立SMA生物被膜的体外模型,测定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庆大霉素和红霉素对SMA生物被膜的抑制浓度(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BIC),并与相应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进行比较。结果共有42株SMA利用微量接种针成功建立成熟生物被膜的体外模型,8种抗菌药物对形成物被膜SMA的BIC50分别为左氧氟沙星4μg/ml、环丙沙星8μg/ml、哌拉西林256μg/ml、头孢哌酮/舒巴坦128μg/ml、头孢他啶128μg/ml、磺胺甲基异噁唑304μg/ml、庆大霉素256μg/ml、红霉素128μg/ml,相应抗生素的MIC50分别为0.25、2、64、16、32、19、32和32μg/ml。相应的BIC90也均高于MIC90。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培养24h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形态结构。结论与浮游态细菌相比,形成生物被膜后SM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增加。
梁歌宏孙二琳宋诗铎祁伟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药敏试验抑菌浓度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SLE合并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感染类型、感染病原体、耐药情况及院内转归,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感染组(9例)与非重症感染组(32例)。结果:SLE合并感染患者41例,占同期住院SLE患者(328例)的12.5%。感染部位多为呼吸道(47.4%)及泌尿系(26.3%)。感染病原体分别为细菌39株(65.0%),真菌14株(23.3%),病毒6例(10.0%)以及肺炎支原体1例(1.7%)。细菌病原体中革兰阴性菌占比61.5%,其中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菌比例为90.9%,铜绿假单胞菌为25.0%,鲍曼不动杆菌为66.7%。重症感染组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χ^(2)=4.192,P=0.036)、中性粒细胞(Z=-1.764,P=0.00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Z=3.244,P=0.001)、降钙素原(Z=2.266,P=0.023)、C反应蛋白(Z=2.539,P=0.011)、D-二聚体(Z=2.802,P=0.005)均高于非重症感染组。85.4%的患者经治疗后好转,14.6%死亡或放弃治疗。结论:SLE合并感染常发生在呼吸道和泌尿系,以细菌感染为主,感染严重程度与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相关,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SLE感染病原体存在多重耐药现象。
崔晓慧曹源孟晓楠刘雅雯梁歌宏王聪杨惠芬王悦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耐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