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建君

作品数:20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生物标志
  • 4篇生物标志物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溶胶
  • 4篇标志物
  • 3篇大洋
  • 3篇南大洋
  • 3篇沉积物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珊瑚礁
  • 2篇上空
  • 2篇微生物
  • 2篇污染
  • 2篇海洋化学
  • 2篇核素
  • 2篇放射性
  • 2篇放射性核素
  • 2篇MSA

机构

  • 13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国家海洋局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0篇汪建君
  • 12篇陈立奇
  • 4篇张远辉
  • 4篇孙立广
  • 3篇林奇
  • 3篇李伟
  • 2篇杨绪林
  • 2篇许苏清
  • 2篇徐国杰
  • 2篇颜金培
  • 2篇高众勇
  • 2篇张锐
  • 2篇林红梅
  • 2篇夏晓敏
  • 2篇詹力扬
  • 2篇孙霞
  • 1篇吴小红
  • 1篇刘晓东
  • 1篇王新明
  • 1篇祁第

传媒

  • 6篇极地研究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辐射防护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第五届青年海...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海峡沉积物正构烷烃C31/C17对古洪水指示意义的初步探讨
台湾海峡闽江河口地区一只高分辨率的台湾海峡沉积柱记录了公元1660年至今约350年左右的沉积历史。表征陆源物质和海源物质输入比例的烷烃组分C31/C17在1877年和1969年左右的层位出现了两个高峰,指示陆源物质的大量...
汪建君陈立奇李立何建华陈坚汪卫国胡建芳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正构烷烃古洪水气候变化台湾海峡
文献传递
南大洋二甲基硫海—气交换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二甲基硫(DMS)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源硫化物,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后生成生物源硫酸盐气溶胶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海洋是大气DMS的主要源地,海洋大气中约90%的DMS来自海洋。南大洋占世界大洋面积的20%,是全球DMS重要的源之一。相较其他海域,南大洋表层海水DMS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由于南大洋复杂的水文环境、多变的海冰情况和受多种生物活动作用的影响,完全了解这一区域DMS海—气交换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困难。此外,开展DMS的冰—气交换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为了便于今后在极区开展DMS海—气交换过程的研究,深入探究极区DMS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对南大洋DMS海—气通量的估算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南大洋表层海水DMS的分布特征及南大洋DMS海—气输送通量,对南大洋DMS海—气交换过程的控制因素进行探讨。
张麋鸣陈立奇汪建君
关键词:二甲基硫南大洋
生物标志物在全新世古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与南极气溶胶特征
第一篇 生物标志物在全球变化和古环境、古气候的研究中,有极为广泛而成功的应用。但是大多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古植被的研究,而动物由于活动范围广,较难在沉积物中留下稳定的痕迹,因而难以形成连续而定量的信息。...
汪建君
关键词:古生态生物标志物海鸟古气候气溶胶
珊瑚礁区沉积物的极低放射性水平特征与成因被引量:11
2018年
海洋沉积物作为放射性核素的归宿,在全球不同海区均有沉积物放射性核素的研究报道,然而珊瑚礁区却极少报道.本研究选取南海的岸礁和环礁两种类型的珊瑚礁区,采样站位跨越~1500 km(14°),系统开展南海9个不同珊瑚礁区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研究.对比不同海区沉积物的放射性水平,本研究发现珊瑚礁区沉积物的总放射性水平(等当量镭指数)只有其他海区沉积物和全球土壤总放射性水平的1%~10%,环礁沉积物等当量镭指数平均值(3.97 Bq/kg)不到全球土壤平均值(108.70 Bq/kg)的5%,珊瑚礁区沉积物具有极低的总放射性水平特征.珊瑚礁区的沉积物同时具有低^(40)K、低^(226)Ra和^(228)Ra、低^(226)Ra/^(238)U活度比值的三大特征,该特征源于珊瑚礁区的生物矿化-破碎风化而形成的生源沉积物,显著不同于其他海区的岩石土壤风化-搬运而形成的陆源沉积物.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对传统元素(Al和Ti)、稀土元素、矿物组成等手段进行有益的补充,指示珊瑚礁区水体悬浮物/沉积物中不同物质来源的贡献.
林武辉余克服王英辉刘昕明汪建君宁秋云李英花
关键词:沉积物珊瑚礁放射性核素地球化学指标
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航线上空水溶性气溶胶化学成分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航线上所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分析了各水溶性离子组分的浓度、组成及存在形式。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离子成分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阴阳离子总和接近于1,表明航线上空主要阴阳离子具有海洋气溶胶的代表性;C l-、Na+、SO24-、NO-3、Mg2+是航线上最主要的离子组分,其中(Na++C l-)的贡献约75%,说明海盐颗粒物仍然是海洋大气气溶胶的最主要成分,其次为硫酸盐气溶胶;对于二次气溶胶各离子组分,其可能存在的形式为NH4NO3、NH4HSO4、(NH4)2SO4。进一步计算发现海盐离子浓度在40°S以南出现高值,这可能与风速有关,而MSA的浓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其浓度可能与气温以及南大洋海水藻类新陈代谢所释放硫化物有关。二次气溶胶NH+4以及NO3-浓度主要受到陆地长距离输送的控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非海盐硫酸盐(nss-SO24-)在开阔大洋及南大洋地区的浓度均较低,而在大陆边缘海域nss-SO24-的浓度较高。航线上各可溶性离子来源特征是:C l-、B r-、Na+、K+、Mg2+、Ca2+主要来自海洋源,F-、NO-3、NH4+主要来自污染源,甲基磺酸(MSA)主要来自海洋生物释放源,特别需要指出,SO24-同时受到海洋源和污染源的影响,这更加说明了区分开ss-SO24-与nss-SO42-的自然源和人为源对于生物地球化学气候评估模型的重要意义。
徐国杰陈立奇张远辉汪建君李伟林奇
关键词:可溶性离子MSA南大洋
气候变化的另面观——谨慎看待CO_2和全球变暖被引量:6
2010年
以IPCC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但国际学术界对IPCC的理论和数据一直存在诸多质疑。本研究综述了当前对IPCC主流观点的主要质疑,希望可以辩证地看待气候变化,谨慎考虑CO2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从而对将来气候变化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估,采取更正确的应对政策。
汪建君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CO2温室效应
南极中山站站区上空气溶胶金属成分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连续三年(1998—2001年)采集了南极中山站的气溶胶样品,利用中子活化(INAA)分析其元素组成,采用作图法对元素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南极中山站气溶胶中的Na,Cl,Mg,Ca,Sr,Br,I和Rb等8个元素主要来自海洋,Al,Sc,Fe和Mn等4个元素主要来自陆源,而Se,Co,Sb,Zn和Cr等5个元素呈现出高度的富集,属于重金属污染特征元素,这可能与站区发电、垃圾焚烧、污水处理、车辆运行和加工制作等站务活动有关。
汪建君陈立奇杨绪林
关键词:重金属气溶胶
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秋季海洋气溶胶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2015年9月,分两个航次同时对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上空海洋气溶胶进行采集.对样品中的Na^+、K^+、Ca^(2+)、Mg^(2+)、Cl^-、NH^+_4、NO^-_3、SO^(2-)_4、甲基磺酸(MSA)等9种组分进行了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探究两个海域上空海洋气溶胶的来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海域气溶胶来源具有显著差异,西北太平洋海域气溶胶以海盐来源为主,中国东部近海海域则受陆源气溶胶影响较大,K^+、Ca^(2+)及二次气溶胶含量明显高于西北太平洋;此外,中国东部近海海域气溶胶中MSA含量平均值高于西北太平洋.本研究还估算了NH^+_4、NO^-_3、SO^(2-)_4在两个海域的干沉降通量,中国东部近海营养盐气溶胶干沉降通量远大于西北太平洋,营养盐的输入有利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也会促进生物来源气溶胶的产生.
纪嘉彬陈立奇汪建君林红梅林奇
关键词:海洋化学干沉降通量
2008年1次沙尘暴事件对厦门岛大气中SO_2等污染物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2008年5月27~29日源自内蒙古南部的沙尘暴于5月30日到达厦门.受其影响,30日晚厦门风速最高达到12.6 m/s;31日本监测站大气中CO、NO2和NO含量明显下降,分别从551.3μg/m3下降至218.9μg/m3,从25.0μg/m3下降至6.7μg/m3,从8.1μg/m3下降至0.1μg/m3;6月1日其分别回升至682.4、28.7、6.5μg/m3.与CO、NO2和NO不同,PM10和SO2含量在5月31日没有明显变化,PM10含量从5月31日晚的10.1μg/m3上升至6月1日的232.6μg/m3,SO2含量从5月底的25.0μg/m3上升至52.0μg/m3,并且两者的变化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R2=0.65).据此认为本次沙尘暴到达厦门时,在引起PM10含量增加的同时还引起了SO2含量的升高.这是沙尘暴引起中国南方城市SO2含量升高的首次报道.尽管目前SO2在中国的分布和传输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沙尘暴在中国南方城市传输SO2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汪建君陈立奇张远辉杨绪林孙霞李伟詹建琼徐国杰
关键词:沙尘暴SO2PM10污染物
极区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和反馈作用被引量:11
2013年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与极区海洋的相互作用;集成极区快速变暖促使极区海洋出现快速变化的各种现象,如海冰快速变薄和退缩,格陵兰冰盖严重融化,北冰洋和南大洋碳池的固碳能力下降以及极地海洋酸化等.研究提出: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快速退缩,海冰覆盖面积在2012年8月26日呈现了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有模型预测到2035年北冰洋夏季将会见不到海冰.格陵兰冰盖的消融对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和大洋环流均会产生影响,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 m.通过近10 a的观测发现极地海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不升反降,海水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趋向饱和,南大洋和西北冰洋碳吸收能力变弱.有模式预测,到21世纪末,北冰洋表层海水pH值将会降低0.23~0.45,成为全球海洋酸化最严重的海区,而南大洋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在21世纪下半叶或将超过600μatm的水平,极地海洋酸化对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极区海洋的快速变化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
陈立奇高众勇詹力扬许苏清汪建君张远辉何建华
关键词:海洋化学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