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萍

作品数:103 被引量:1,886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0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47篇传染
  • 46篇传染病
  • 34篇染病
  • 17篇网络直报
  • 15篇疫情
  • 13篇菌病
  • 13篇布鲁氏菌
  • 13篇布鲁氏菌病
  • 12篇法定传染
  • 11篇法定传染病
  • 10篇预警
  • 10篇流行病
  • 9篇流行病学
  • 8篇信息系统
  • 8篇监测预警
  • 8篇病毒
  • 8篇病监测
  • 6篇疟疾
  • 6篇流感
  • 6篇发病

机构

  • 99篇中国疾病预防...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大同市疾病预...
  • 4篇北京市疾病预...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中国预防医学...
  • 4篇潍坊市疾病预...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湖北省疾病预...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杭州市疾病预...
  • 3篇重庆市疾病预...
  • 3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安徽省疾病预...

作者

  • 103篇王丽萍
  • 26篇李中杰
  • 21篇马家奇
  • 19篇郭青
  • 18篇张春曦
  • 15篇耿梦杰
  • 15篇任翔
  • 14篇郭岩
  • 13篇曾令佳
  • 11篇余宏杰
  • 9篇戚晓鹏
  • 8篇赖圣杰
  • 8篇郑亚明
  • 7篇王晓风
  • 6篇张洪龙
  • 6篇杨功焕
  • 6篇李言飞
  • 5篇郑建东
  • 5篇刘新荣
  • 5篇常昭瑞

传媒

  • 38篇疾病监测
  • 23篇中华流行病学...
  • 8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疾病控制杂志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卫生统计
  • 2篇安徽预防医学...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年份

  • 5篇2025
  • 7篇2024
  • 7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9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疟疾研究中应用被引量:13
2008年
王丽萍金水高
关键词:疟疾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寄生虫病自然地理
2014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结果分析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分析2014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在全国的运行情况,为有效改进与完善预警系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预警系统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对33种传染病产生的预警信号数量、响应情况和判断结果,分析预警信号的响应率和响应时间,并与预警系统2011-2013年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4年预警系统共发出386 578条预警信号,信号响应率为99.24%(383 637条),(P25-P75)为1.0(0.4-3.8)h。2014年的信号整体响应率和24 h内响应率较2011-2013年水平有所提高。其中,固定阈值预警方法产生163 649条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响应率为99.21%(162 361/163 649),(P25-P75)为1.0(0.2-5.3)h;通过初步核实、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认了80923例病例,占预警信号数的49.50%。时间模型预警方法共产生222 929条预警信号,平均每县每周约产生预警信号1.48条,其中3159条预警信号(1.42%)经初步核实后被判断为疑似事件;预警信号响应率为99.26%(221 273/222 929),(P25-P75)为1.1(0.5-2.9)h。结论 2014年预警系统的预警信号响应率和响应及时性均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的信号整体响应率和24 h内响应率较2011-2013年进一步提高,但疑似事件信号占全部预警信号的比例仍有待改善。
张洪龙赖圣杰张子科耿启彬王丽萍兰亚佳杨维中李中杰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预警系统
现阶段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的重点、难点和优化思路被引量:13
2022年
传染病监测预警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的发展历史,就如何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分析现阶段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提供相对应的优化思路,以期为传染病监测预警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陈伟陈伟任翔耿梦杰黄硕刘才兄王瑞瑶陈钟鸣陈钟鸣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
基于"大数据"的流感预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0年
传统流感预警体系在监测范围、预测准确性和实时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流感预警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焦点。本文以传统流感监测预警体系作为参照,从互联网、影响因素、时空趋势、风险评估4个角度总结基于大数据的流感预警研究进展,综述大数据在流感预警中的优势、不足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付之鸥鲍昌俊李中杰王丽萍李苑冷寒冰彭志行
关键词:大数据
肥胖对青岛港职工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姜先雁王丽萍史秀忠杨瑛马林茂张红叶刘献成赵玉红
关键词:肥胖高血压患病率健康教育
2008-2018年中国5岁及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52
2020年
目的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2(P25~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M=3(P25~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崔金朝聂陶然任敏睿刘凤凤李昱王丽萍谭吉宾常昭瑞李中杰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46
2011年
目的分析2008-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8-2009年全国报告手足口病个案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1 644 480例,重症14 977例,死亡479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空间分布由中部地区逐步向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推移,且2008年疫情较重的地区,2009年报告病例数有所减少。发病人群主要为<5岁婴幼儿,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3.86%,其中<3岁婴幼儿占79.69%,1~2岁组患儿患病后发生重症和死亡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实验室诊断病例共报告30 953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占50.8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阳性占28.2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占20.93%。结论近2年我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的高发病率和由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大幅度上升,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EV71占绝对优势的局部地区,应早期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降低死亡率。同时应针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开展专项研究。
郭青张春曦王晓风刘世炜王丽萍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
我国布鲁氏菌病监测研究与实践进展被引量:29
2019年
近几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报告发病水平持续上升、流行范围不断蔓延,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持续改进布病的监测系统对于有效开展布病防控意义重大。本文系统综述了我国布病监测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对当前布病监测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监测系统的评价进行了综述,并为进一步改进监测系统,以适应其新的监测防控需求提出建议。
董帅兵姜海王丽萍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监测系统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传染病监测预警实践进展被引量:25
2022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再次警示人们,传染病威胁从未真正远去。有效的监测预警作为传染病防控的基石,对全面准确地认识特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须持续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实践进行综述,探讨了传染病监测预警领域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黄硕刘才兄邓源张翠红范思萌郑建东王丽萍
关键词:传染病监测系统预警系统
2011-2013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 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预警效果,为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中国CDC通过预警系统在20个省份的208个试点县(区)同时应用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根据发病水平对16种传染病分两类进行预警分析,结合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16种传染病个案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采用预警信号数、灵敏度、错误预警率和及时性等指标,比较两个模型的暴发探测效果.结果 对于16种传染病整体而言,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23%(153/159)和90.57%(144/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4,P=0.109);时间模型的错误预警率(1.57%,57 068/3643 279)高于时空模型(0.64%,23 341/3643 279)(Z=-3.408,P=0.001);两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d和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4,P=0.182).对于发病水平较低的6种Ⅰ类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均为100%(8/8,8/8),错误预警率均为0.07%(954/1 367437,900/1 367 437),二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和3.0d,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2.29%(23条)预警信号.对于发病水平较高的10种Ⅱ类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风疹、戊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03%(145/151)和90.07%(136/151),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59.36%(56 656条)预警信号,各病种信号数和错误预警率均低于时间模型,时空模型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1.0 d)短于时间模型(3.0 d).结论 总体上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预警效果较好,
赖圣杰廖一兰张洪龙李小洲任翔李夫余建兴王丽萍余宏杰兰亚佳李中杰王劲峰杨维中
关键词:传染病疾病暴发流行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