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杰 作品数:96 被引量:535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更多>>
海岸带InSAR干涉图中的海潮负荷位移影响评估与校正方法 本发明属于空间对地观测(卫星遥感)与海岸带地理环境技术学科交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岸带InSAR干涉图中的海潮负荷位移影响评估与校正方法,提取干涉图主辅影像获取时间和影像坐标范围,利用IDL语言生成坐标格网文件;利用Sh... 李鹏 李振洪 王厚杰文献传递 黄河口湿地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22年 本文基于1999—2021年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黄河口湿地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清8叶瓣和废弃清水沟叶瓣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发育过程中呈现了显著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变化,整个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面积经历了先波动变化后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显著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现行河口区,而废弃河口的变化相对稳定,在空间分布上,植被主要从河道两侧扩散到现行河口潮间带区域。2012—2021年现行河口区的植被类型中互花米草的面积显著增加,其面积增加了7倍以上,碱蓬的面积变化经历了先稳定后减小的过程,在2021年其面积仅为12.2 km 2,芦苇和柽柳经历了缓慢增加和波动性减小,其总体面积略有增加,光滩的面积及其所占比例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特征。黄河改道与河口摆动和调水调沙工程加快了造陆速率,给植被带来栖息空间和生长条件,而互花米草的入侵和快速扩散虽然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但也改变了本地的生态系统,极大地限制了碱蓬的生长和扩散,影响了河口湿地的健康发展。 巴旗 吴振 张诗然 吴晓 王厚杰 毕乃双关键词:陆地卫星 生物入侵 黄河中游主要支流输沙量变化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2年 以60年来(1950—2009年)黄河中游7条主要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及支流最终汇入黄河的控制水文站———潼关站逐年的水沙资料为依据,分析各支流年均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对7支流、潼关、利津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过程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游泥沙减少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变化的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黄河主要支流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显著的减少,与20世纪50—60年代相比,7条支流总的输沙量由13.5亿t/a剧减至最近10年的3.4亿t/a,减幅达75%。黄河中游输沙量的急剧减少是降水减少,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梯田、林地、草地、淤地坝等),以及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中游主要支流输沙量的急剧减少是黄河入海泥沙通量锐减的决定性因素,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游引水、耗水的急剧增加以及水库调蓄(淤积)加剧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快速减少。 张佳 王厚杰 张勇 张勇关键词:输沙量 黄河中游 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记录 被引量:6 2021年 大陆边缘海是不同来源、不同性质有机碳沉积和埋藏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东海内陆架接收大量陆源有机碳,并且具有较高的海洋生产力,是研究沉积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的理想场所,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的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全样分析(如TOC/TN、δ^(13)C等)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甾醇类、木质素等)方法揭示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来源受沉积环境影响,由海向陆方向陆源组分整体显著增加,并具有季节性特征。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在沿岸方向具有“夏储冬输”的宏观输运格局,该动力过程影响着陆源有机碳沿岸的输运路径和最终归宿;在东海29°N附近存在一个“舌形”的跨陆架输运通道,可能会存在陆源有机碳的跨陆架输运,影响深海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另外,人类活动和极端气候事件也显著影响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和有机碳的沉积过程和沉积记录,需要进一步研究。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陆源有机碳的重要埋藏区域,其埋藏效率受区域沉积有机碳含量和沉积速率控制,并与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矿化路径有关。沉积物中埋藏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初级生产力、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等,相关研究为理清东海内陆架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化提供了依据。 张明宇 常鑫 胡利民 毕乃双 毕乃双 刘喜停关键词:东海内陆架 有机碳 早期成岩 黄河口湿地时空变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5 2022年 基于1976-2020年Landsat卫星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开展研究工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河口沉积动力机制研究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了黄河口湿地植被时空变化过程,对比揭示了清8汊(行水)和清水沟(废弃)不同流路湿地演化的差异,探讨黄河口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口湿地在发育过程中呈现了显著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变化,总体上经历了快速增加、稳定增长、快速蚀退、相对稳定四个阶段。(2)现行清8河口湿地变化的主控因素为黄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湿地面积与入海水沙量呈显著正相关,植被覆盖与黄河改道、调水调沙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3)废弃清水沟叶瓣湿地时空变化的主控因素为海洋动力作用下的海岸侵蚀。1996年废弃之后湿地面积随海岸侵蚀加剧而快速减少,同时潮汐不对称导致废弃河道再充填以及海水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道两侧湿地植被的生境,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逐渐减小。 李燕妮 李鹏 吴晓 毕乃双 王厚杰关键词:沉积物输运 海洋动力 黄河口 黄河下游与河口对2015~2017年调水调沙中断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10 2021年 受流域内降水波动和小浪底库容变化的影响,2015~2017年期间黄河调水调沙中断.本研究系统收集了2015~2017年黄河主要水文站水沙数据、下游河道高程资料和冲淤数据、河口测深和粒度资料,研究了调水调沙中断导致的黄河入海泥沙来源和通量变化,探讨了下游河道和河口地貌演化对调水调沙中断的快速响应.2015~2017年,上中游来沙完全被小浪底水库拦截,黄河首次出现全年进入下游的泥沙量为0.水库下泄清水,引起下游河道全线冲刷,累积冲刷量达1.8亿m^(3),高村以上河段是主要冲刷区,高村向下冲刷量逐渐降低,下游河道断面发生展宽和下切,断面形态向宽深方向演化.下游河道起动的泥沙成为黄河入海泥沙的唯一来源,由于缺少中游泥沙供应,黄河入海沙量进一步降低,2017年,黄河全年入海泥沙仅为770万t,是1950年黄河利津站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黄河行水河口陆域面积开始萎缩,水下三角洲冲刷强烈,最大冲刷量高达1.8 m/a,导致表层沉积物粗化明显. 吴晓 范勇勇 王厚杰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关键词:黄河 泥沙输运 地貌演化 波流耦合作用下近岸流场的分布规律 该文建立了一个研究近岸区域波流耦合作用的二维数学模型.在波浪场模型中,通过Battjes关系将波数矢量与分裂因子分离,运用波数矢量无旋方程和Christofferson(1980)提出的波作用量守恒方程来求解波浪场,同时... 王厚杰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被引量:30 2010年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毕乃双 杨作升 王厚杰 范德江 季有俊关键词:冲淡水 泥沙通量 动力机制 海岸带大坝稳定性监测与淹没脆弱性评估方法、系统 本发明属于海岸带大坝监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岸带大坝稳定性监测与淹没脆弱性评估方法、系统,准备星载SAR单视复数影像、用于辅助InSAR时序分析的全球DEM数据、使用无人机激光雷达获取大坝点云数据、海平面上升数据、验潮... 李鹏 王国阳 李振洪 王厚杰文献传递 现代黄河沉积物“源到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黄河以来自黄土高原的巨量沉积物入海而闻名于世,其沉积物在中国东部陆架海广泛分布,是多个泥质沉积区的重要物质来源。从2ka BP(汉代)开始流域内人类活动加强,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导致黄河入海泥沙剧增。而... 王厚杰 杨作升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