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

作品数:36 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黄河
  • 8篇黄河口
  • 7篇调沙
  • 7篇调水调沙
  • 7篇输运
  • 5篇泥沙
  • 4篇全新世
  • 4篇表层沉积物
  • 4篇沉积物
  • 4篇沉积物输运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异重流
  • 3篇三角洲
  • 3篇沙量
  • 3篇输沙
  • 3篇输沙量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泥沙输运
  • 3篇泥质区

机构

  • 36篇中国海洋大学
  • 10篇青岛海洋地质...
  • 9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36篇吴晓
  • 29篇王厚杰
  • 26篇毕乃双
  • 9篇张勇
  • 5篇韩宗珠
  • 4篇宋振杰
  • 3篇袁萍
  • 2篇刘京鹏
  • 2篇童思友
  • 2篇胡利民
  • 2篇王爱美
  • 2篇张勇
  • 1篇陈淳
  • 1篇薛佐
  • 1篇王张华
  • 1篇张洋
  • 1篇孔祥淮
  • 1篇杨作升
  • 1篇拾兵
  • 1篇赵广涛

传媒

  • 13篇海洋地质前沿
  • 11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新世中国大河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转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5
2021年
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包括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揭示河口三角洲演化进程,总结河口三角洲演化模式,对指导河口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前人研究进展及近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系统总结了全新世以来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三个阶段,三个尺度,各具特色"的演化模式,揭示了全新世初期、两千年前和工业革命后三个阶段千年-百年-年代际时间尺度下河口三角洲演变模式转化的主控因素,认为河口三角洲的演化模式正在由自然演变向人为控制转型,人类活动正剧烈地影响着河口三角洲的自然演化进程。三大河口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各具特色,黄河三角洲具有超级叶瓣与叶瓣发育演替特色,长江三角洲具有北岸沙岛并岸、南岸不断推展特色,珠江三角洲则表现为河网发育充填、逐级分汊延伸特色。随着河口三角洲演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正确认识河口三角洲演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不仅有助于提升三角洲地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水平,而且将为三角洲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胡刚张勇孔祥淮吴晓王张华袁忠鹏丛静艺
关键词:三角洲海陆相互作用全新世
长江口叶绿素a年际变化及其对三峡大坝的响应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SeaWiFS和MODIS卫星数据获得1997—2012年长江口区域年均、月均叶绿素a浓度,结合长江入海水沙资料,研究长江口叶绿素a浓度变化与长江来水来沙的关系及对三峡建坝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区在年均与月均尺度上,长江口叶绿素a浓度与长江径流量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判定系数分别为0.72和0.89),而与输沙关系较差,说明径流携带溶解态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大于泥沙颗粒吸附的颗粒态营养盐贡献;三峡建坝后,研究区年均叶绿素a浓度出现下降趋势,月均叶绿素a浓度变化显示,原本的春、夏季峰值出现了一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分析主要与建坝后较多枯水年份导致的春旱和三峡防洪前的排水以及夏季对洪峰的拦截有关;虽然蓄洪排枯增加了枯水月份径流量,但由于枯水月大多温度低、透光性差,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蓄洪排枯对枯水月份叶绿素影响不大,洪水季由于削峰导致叶绿素浓度较大坝建成前降低,因此,三峡大坝建成后研究区总体年际叶绿素a浓度呈降低趋势。
于兰芳吴晓毕乃双刘京鹏王厚杰
关键词:长江口叶绿素A输沙量三峡大坝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特征
2024年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过程与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北黄海西部泥质区W03岩芯的总有机碳指标,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探讨了气候及海洋环境变化对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埋藏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的停滞期(10.3~9.8 cal.kaBP),发育硬质黏土层,有机碳以陆源输入为主(60.7%),动荡的沉积环境导致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仅为0.22%;海平面上升期(9.8~7.0 cal.kaBP),海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47.7%),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该时期有机碳的埋藏;高海平面以来(7.0 cal.kaBP至今),黄海环流体系逐渐形成,陆源有机碳输入随着东亚冬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强度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海源有机碳的贡献继续增加(50.0%),总有机碳的含量升高至0.58%。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体系的运动。
王培杰胡利民胡利民王厚杰王厚杰毕乃双王楠张洋
关键词:泥质区全新世北黄海
水库调控下黄河口沉积有机碳的分布、来源与输运特征
2024年
黄河是全球输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陆源颗粒有机碳通量高。然而,近年来流域水库调控对黄河下游水文格局和颗粒有机碳输送产生了重要影响,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期成为黄河水沙和有机碳入海的关键时段。为揭示水库调控对河口水动力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机制,基于2020年7月调水期和调沙期黄河口的水动力观测结果,结合沉积物有机碳测试结果,研究了水库调控不同阶段下河口沉积物粒度参数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不同阶段下悬浮颗粒物的物源和主要扩散、沉积区域的变化,使得黄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在高径流量的调水期期间,粗颗粒泥沙携带颗粒有机碳在河口距离口门12 km范围内大量埋藏,河口区域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相较于调沙期明显偏低。调水期黄河口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下游河床冲刷,颗粒较粗,调沙期则转变为水库释放的细颗粒有机碳和流域C3维管植物碎屑。水库调控的不同阶段使得黄河下游河流水动力格局和泥沙运输机制改变,从而引起黄河口沉积有机碳来源和分布的显著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调节有机碳向海洋的输送及其在近岸海域的分布具有主导性作用。
党瑶刘夙睿王厚杰卢泰安吴晓毕乃双胡利民
关键词:调水调沙颗粒有机碳沉积物输运黄河口
现行黄河口分汊河道的分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2024年
自2013年黄河尾闾河道出汊形成双槽入海的河口汊道,控制了河口流量的分配,但其分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基于Delft3D构建了黄河口汊道的水动力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工况下河口汊道的分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河口汊道的分流不对称性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流量增加加大了东汊与北汊河道的水位梯度差,使得从东汊河道的流量增量较北汊河道大,河流流量的分配更加均匀。潮汐作用增强了河口汊道的流量不对称性,而随着径流量的增加,潮汐的增强作用逐渐减弱。这主要由于在半日潮的作用下,东汊和北汊河道水位梯度的差异,形成河口潮汐的“东阻北促”效应,增强了河口汊道的分流不对称性。
葛春海范勇勇巴旗孙超吴振吴晓王厚杰毕乃双
关键词:分汊河道潮汐径流量黄河口
学生为中心的本科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初探——以“环境地质概论”课程为例被引量:9
2019年
通识教育改革背负着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也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基础。然而,相比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尤其是面向不同专业的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在摸索之中。“环境地质概论”是一门面向非环境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本文总结了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得到的相关认识对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吴晓吴军童思友王厚杰韩宗珠毕乃双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环境地质学
黄河调水调沙影响下的现行三角洲叶瓣冲淤演化格局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1986—2013年的黄河水文泥沙资料,研究了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入海泥沙在通量和粒度组成上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调水调沙影响下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增加、悬沙粒径粗化的趋势。从2002年调水调沙实施后,现行黄河三角洲叶瓣由侵蚀转为淤积,现行河口处淤积明显,逐渐形成一个饱满的"楔子"。然而,随着调水调沙的持续冲刷,下游河床逐渐粗化,2006年以后径流的冲刷效率不断降低,入海泥沙通量持续降低、悬沙粒径变细。若维持目前调水调沙流量不变,现行黄河三角洲叶瓣造陆速率将逐渐减缓,甚至可能出现蚀退。
龙跃吴晓毕乃双张勇王厚杰
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
太平洋铁锰结核与富Co结壳的矿物地球化学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对采自东太平洋CC区的2块不同类型的铁锰结核及中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的1块富Co结壳,采用XRD和IcP—MS(AES)等分析研究方法,进行了矿物地球化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铁锰结核主要由水羟锰矿及钡镁锰矿组成,富Co结壳主要以水羟锰矿为主。与2块铁锰结核相比,富Co结壳总体上Cu、Al、Na含量较低而Co含量较高;两块不同类型的结核相比较,水成型铁锰结核的P、Ti含量较高,而成岩型铁锰结核的Cu、Ni含量较高。3块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均较高,为(521.8~1424.15)×10^-6。REE分布型式总体呈平缓型,(La/Yb)20为0.72~1.01,并具程度不同的Ce、Eu正异常。经估算,富Co结壳的生长速率为1.92~4.24mm/Ma,水成型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为1.31~14.29mm/Ma,成岩型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为¨.24~76.32mm/Ma。并根据铁锰结核的化学成分变化推测了其生长环境的变化。
赵广涛何雨旸陈淳李德平徐翠玲陆建国吴晓
关键词:多金属结核矿物学
近70 a黄河输沙量影响机制的定量评估
2022年
基于1951—2017年黄河中游实测降水量、径流量以及输沙量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不同阶段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在第二阶段(1969—1985年)、第三阶段(1986—1999年)、第四阶段(2000—2017年)人类活动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6%、67%、97%。人类活动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较大,这表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已成为控制沉积物向海洋输送的主要力量。
王佳佳王厚杰吴晓卢泰安
关键词:降水变化输沙量贡献率黄河
黄海近岸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2010和2012年黄海海域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再分析数据进行了比对,检验了HYCOM模式的水体温度数据在黄海海域的适用性。据此分析了黄海海域的温度锋面和混合锋面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温度锋通常在秋季开始出现,在冬季最为发育,在春季逐渐消失;黄海混合锋面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在秋季开始出现,在冬季发育。悬浮沉积物基本上集中在温度锋的向岸一侧,难以跨越锋面输运。山东半岛成山头海域的温度锋在形态及空间位置上与泥质沉积区相对应,沉积中心(厚度40m)主要分布在温度锋的西侧,而在其东侧泥质沉积厚度快速减小。研究结果发现,秋冬季节混合锋与温度锋的空间位置并不一致,混合锋位于温度锋的西侧,强烈混合使得沉积物不易沉降,对应泥质沉积厚度小;而在混合锋东侧,悬浮沉积物浓度高且水体层化显著,沉积物易于沉降堆积,与泥质沉积中心对应。混合锋与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差异与共同作用可能是该区域泥质沉积体"Ω"形态发育的动力学机制。
藏政晨王厚杰薛佐毕乃双吴晓张勇
关键词:沉积物输运温度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