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谋

作品数:1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游荡
  • 2篇审美
  • 2篇视域
  • 2篇小说
  • 2篇翻译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都市
  • 1篇新感觉
  • 1篇新感觉派
  • 1篇新感觉派小说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因素
  • 1篇叙述话语
  • 1篇严复翻译
  • 1篇游戏说
  • 1篇游移
  • 1篇曾国藩
  • 1篇昭君
  • 1篇赵树理创作

机构

  • 8篇兴义民族师范...
  • 4篇三峡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王志谋
  • 1篇王存良

传媒

  • 3篇湖南工业大学...
  • 2篇三峡文化研究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 1篇兴义民族师范...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殖民都市现代性的投影——新感觉派小说中的游荡者形象分析
2012年
作为30年代城市文学的代表,新感觉派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游荡者群体,他们游荡于碎片化的空间与加速行进的时间中,体验着城市之流中的沉醉、自由与悲观怀疑,但仍然义无返顾地投入并追逐着都市消费文化。作为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直接观察者与体验者,这些游荡者们并没有对城市文化本身作过多的反思,半殖民地的社会与文化处境先在地设定了西方文化的优先地位,都市及其"颓废",在游荡者们看来,都是"时代列车"前进的方向。
王志谋
关键词:城市化新感觉派小说
“翻译”视域中的赵树理创作
2013年
现代文学史上不乏农民出身的作家,也不乏写乡土生活的作品,但很少有人如赵树理一样被称为“农民作家”。这一称呼准确地概括了作家的乡土气质,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其他众多出身乡土的作家的不同。任何命名都是一种遮蔽,赵树理与五四“有着一个漫长而又极自我化的体认熔融过程”①,
王志谋
关键词:农民作家视域翻译乡土生活自我化
启蒙视域中王国维的“游戏说”
2014年
启蒙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它不仅有理性的一面,更关乎人的感性生命。清末主流知识界的启蒙在"救国"的目的论指引下,导致工具理性过度发展,"人"的概念被置换,政治启蒙取代了人性关怀。王国维从生命自身出发,反对清末的功利主义启蒙观,而以予人"精神上之利益"要求学术与文艺,王国维启蒙的核心由此归结于如何处理欲望对人生的挟持这一问题。学界的理性偏至与民众的不觉悟,原因都在于感性与理性的不谐调。王国维倡导游戏说,以审美的游戏来调和相互冲突的感性与理性,以致人性于全,这一思路还原了启蒙的本来面目。
王志谋廖元旦
关键词:启蒙感性生命游戏说
《王昭君》:和番的背后——兼谈曹禺的妇女观
2005年
由于曹禺本人在《昭君自有千秋在——我为什么写王昭君》中开宗明义地表明:"我领会周总理的意思,是用这个题材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历来对《王昭君》主题的评论便集中在民族团结上。对王昭君是否完美地实现了其"工具性"及历史剧和现实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而对作为工具的王昭君本人及作品的深层含义则关注不够。不可否认。
王志谋
关键词:《王昭君》妇女观生活处境
邱华栋小说游荡者形象的精神生态及启示
2017年
邱华栋是新生代作家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小说中游荡者系列形象的塑造是作家试图以边缘化的审美生存为现代都市人在商品与技术的牢笼中重新唤回情感与个性的一个尝试。游荡者们摆脱了生活必然性的限制,以审美的眼光悠游于都市,其生存挣扎及其价值追寻方式为我们探索新价值的重建提供了启示:边缘化为价值探索提供了合适的角度与场所,游荡所表征的现代审美意识为在理性化都市中重构日常生活结构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王志谋
关键词:精神生态边缘化现代审美意识
断裂时代的主体位移与一类游荡的发生
2012年
现代哲学以主体性为人的存在提供依据,新时期以来,刘再复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放大了个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自由与独立的色彩,提供了一个以"人性"为基础的主体观,这一定义旋即受到后来者以个体诉求的名义进行的挑战,90年代的主体位移进一步导致了价值坍塌及追寻的欲望,这一欲求成为了部分知识者游荡的原因。
王志谋
关键词:客体
论博尔赫斯对格非的影响
本文探讨的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对中国当代作家格非的影响,具体以格非创作上的转向为界,从前后两个时期分析。 格非转向前的创作,从主题来看,重点表现了与博尔赫斯相同的创作趣味:真实与虚幻的混同、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循环...
王志谋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文献传递
寂寞·怀旧·超越——《失去的金铃子》的情感表达与聂华苓的创作姿态论
2006年
《失去的金铃子》是三峡女儿聂华苓1960年在台北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当时,作家工作了十一年的《自由中国》半月刊被停刊,在物质和精神上均给了她极大支持的主持人雷震和其他三位同事以"涉嫌叛乱罪"被关进牢里,此前。
王志谋
关键词:聂华苓创作动机《呼兰河传》叙述话语创作心理
论无意识心理因素对曹禺剧作人生探索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王志谋王存良
关键词:心理因素无意识剧作《雷雨》情节
严复翻译中的价值指向及工具理性管窥
2016年
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引起了学界对其与价值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翻译天然具有工具性。严复的翻译在近代中国大举引入理性,其翻译不仅在内容方面以绍介基于理性的西方学说为核心,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翻译策略上也表现出阐释、发挥原著以利启蒙思想传播的工具理性特点。严复这一以工具化的方式将原本就有纵容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倾向的启蒙思想体系当成新价值建立核心的翻译,在中国现代性价值体系设计之初就埋下了放大工具性的种子,这是百年中国启蒙给我们留下的难题。
王志谋
关键词:文化过滤工具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