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昕华

作品数:8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肺炎
  • 2篇端脑
  • 2篇多发伤
  • 2篇多发伤患者
  • 2篇伤患者
  • 2篇重症
  • 2篇细胞
  • 2篇利钠
  • 2篇利钠肽
  • 2篇疗效
  • 2篇脑利钠肽
  • 2篇脑利钠肽前体
  • 2篇N末端
  • 2篇N末端脑利钠...
  • 2篇N末端脑利钠...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机构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王昕华
  • 4篇赵弘卿
  • 3篇韩曙光
  • 2篇李小村
  • 2篇王洵
  • 2篇郑志强
  • 2篇刘玲
  • 2篇张婷
  • 2篇罗亮
  • 2篇许坤
  • 1篇陆肖娴
  • 1篇徐南飞
  • 1篇吕蕾

传媒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黛力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伴焦虑抑郁的疗效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COPD稳定期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7例COPD稳定期并焦虑和/或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超过40的患者随机分成黛力新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呼吸困难分级评分、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6分钟运动量(6MWD)和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测定。结果黛力新组与治疗前比较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COPD各项指标中,除FEV1改善不明显外(P>0.05),呼吸困难分级评分、6MWD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黛力新能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李小村王昕华徐南飞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焦虑抑郁症状黛力新一秒用力呼气量量表评分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VAP患者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每8小时静脉滴注3.0g,疗程10~14d。观察疗效,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4例,进步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6.7%。结论对于早发性或迟发性VAP,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均具有良好的疗效,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王昕华赵弘卿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孟鲁司特联合酮替芬对哮喘患者血清TGF-β1、MCP-1、SDF-1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酮替芬对哮喘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哮喘患者12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孟鲁司特口服,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联合酮替芬口服,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TGF-β_1、MCP-1、SDF-1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84.4%(P<0.05);治疗后,观察组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为(24.25±3.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12±4.02)分(P<0.05);观察组第一秒呼气容积(FEV_1)和呼气峰值流速(PEF)分别为(80.25±4.25)%、(7.25±0.69)L/min,高于对照组的(75.02±3.96)%、(5.82±0.70)L/min(P<0.05);血清TGF-β_1、MCP-1、SDF-1水平分别为(42.2±6.0)ng/ml、(48.6±4.0)pg/ml、(252.4±32.2)ng/L,低于对照组的(48.9±5.2)ng/ml、(59.0±4.2)pg/ml、(425.3±40.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酮替芬能有效降低哮喘患者血清TGF-β_1、MCP-1、SDF-1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王昕华韩曙光吕蕾赵弘卿
关键词:孟鲁司特酮替芬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重症肺炎患者干扰素-γ、IL-6和TNF-α含量变化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究重症肺炎患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肺炎的患者103例,根据病情不同,将其分为重症肺炎组52例及普通肺炎组51例,同时选取同期参加健康体检人群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成员不同时间段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重症肺炎组患者存活与死亡组上述因子含量情况。结果:入院6 h后,与对照组比较,重症肺炎及普通肺炎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子因子-α含量较高P<0.05,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子因子-α含量较高P<0.05;入院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重症肺炎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子因子-α含量较高P<0.05,普通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重症肺炎死亡组患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子因子-α含量较高P<0.05。结论: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患者的免疫调节,可间接提示患者的病程发展,可作为判断病情程度的有利依据。
刘玲赵弘卿王昕华许坤王洵
关键词:重症肺炎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
多发伤患者早期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动态变化及其伤情评估价值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合并心肌损害的关系,同时评价其伤情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07年4月间多发伤住院患者15例,按照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重伤组(≥15分)7例与一般伤害组(<15分)8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进行NT-proBNP与cTnI动态检测。结果:多发伤患者第1天血浆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01,P<0.001)。两组患者第1、3、5、7天NT-proBNP及cTnI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创组升高更为显著(组间比较,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NT-proBNP动态变化可能与心肌损伤有关,NT-proBNP可以用来进行多发伤患者早期伤情评估。
罗亮张婷郑志强韩曙光王昕华陆肖娴
关键词:多发伤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肌钙蛋白
莫西沙星序贯治疗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2013年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序贯治疗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的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予莫西沙星注射液400 mg,ivgtt,qd×3~5 d,病情稳定后,改口服400 mg片剂,qd;对照组43例,予莫西沙星注射液400 mg,ivgtt,qd;两组总疗程均为7~10 d。评价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细菌学清除率和总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7.0%(40/46例)与88.4%(38/42例);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9.3%(23/29株)与81.4%(22/27株);总疗程分别为(8.2±1.6)d与(8.6±1.3)d。两组间的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总疗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莫西沙星序贯治疗中、重度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可靠。
李小村王昕华
关键词:莫西沙星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多发伤患者早期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关系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发伤住院患者15例按照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创组(≥15分)7例与一般伤害组(<15分)8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进行NT-proBNP与hs-CRP动态检测。结果:多发伤患者第1天血浆NT-proBNP与hs-CRP呈正相关(r=0.556,P<0.001),且重创组两指标较一般伤害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浓度均值第1天即有升高;其中一般伤害组血浆NT-proBNP与hs-CRP浓度高峰均出现在第3天,然后持续下降;重创组血浆NT-proBNP浓度均值持续升高,第7天仍然呈升高趋势,而hs-CRP浓度呈现双峰(第3天出现第1峰后于第7天再次升高)。结论:多发伤患者早期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重创患者动态变化趋势可能存在更多影响因素。
郑志强罗亮张婷王昕华韩曙光
关键词:多发伤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C反应蛋白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耐药状况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调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探索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RICU接受治疗的74例痰培养阳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研究对象中分离出161株病原菌,占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3.60%)、肺炎克雷伯杆菌(20.50%)、鲍曼不动杆菌(16.15%)和铜绿假单胞菌(9.94%)。其中多重耐药菌106株(65.84%),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5.85%)、肺炎克雷伯杆菌(22.64%)、鲍曼不动杆菌(14.15%)等;泛耐药菌12株(7.45%),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11株)和肺炎克雷伯杆菌(1株)。74例病例中有49例(66.22%)感染2种以上病原菌,其中合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31例(41.89%)。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ICU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APACHEⅡ评分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玲赵弘卿王昕华许坤王洵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多重耐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