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密

作品数:14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肾病
  • 4篇细胞
  • 3篇肾损
  • 3篇肾损伤
  • 3篇肾小管
  • 3篇损伤分子
  • 3篇小管
  • 3篇腹膜
  • 3篇腹膜透析
  • 2篇蛋白
  • 2篇血液
  • 2篇预后
  • 2篇增多症
  • 2篇真性
  • 2篇真性红细胞增...
  • 2篇真性红细胞增...
  • 2篇肾损伤分子-...
  • 2篇肾小管上皮
  • 2篇肾小管上皮细...
  • 2篇肾脏

机构

  • 14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市苏家屯...

作者

  • 14篇田密
  • 10篇李德天
  • 7篇白瑜
  • 7篇张蓓茹
  • 6篇于锐
  • 4篇何平
  • 4篇吴岩
  • 3篇刘大军
  • 3篇赵自霞
  • 2篇张静娟
  • 2篇李丹
  • 1篇孙广萍
  • 1篇杨旭
  • 1篇王丹丹
  • 1篇刘颖
  • 1篇王艳秋
  • 1篇周华

传媒

  • 5篇实用药物与临...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肾...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膜透析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及其对腹膜透析质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状况和相关因素以及门诊随诊依从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62例规律腹膜透析患者的门诊随访依从性,根据随访率将患者分为随访情况较好组和随访差组,分析随访差的原因,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预后。[结果]162例患者中位随访率是84%,其中随访好组98例(60.49%),随访差组64例(39.51%)。随访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到医院距离远(占35.94%),经济条件不允许(占17.19%),还有部分患者嫌麻烦(占26.56%)和认为没有必要(18.75%),另外有18.75%的外地患者受到医保政策的限制,在当地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腹膜透析操作方式中并无统计学差异,但随访好组男性及仍从事工作患者的比例要高于随访差组,本地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随访差组( P =0.002)。随访差组患者的住院率要明显高于随访好组( P <0.001),而退出率,无论是死亡还是转血液透析者也明显高于随访好组。两组腹膜炎发生率及退出患者腹膜透析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腹膜透析部分患者,尤其是外地患者会因各种原因导致门诊随访依从性差,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应针对性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门诊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张蓓茹张静娟于锐田密白瑜吴岩李德天
关键词:腹膜透析门诊医疗
单发性和多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对比分析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对比分析单发性和多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3年3月于盛京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患者中发生单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与多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共67例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其中35例患者发生1次腹膜炎(单发组),27例患者发生2次腹膜炎、5例患者发生2次以上腹膜炎(多发组)。两组腹膜透析操作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组血红蛋白和清蛋白水平〔(88.3±19.9)g/L,(28.4±8.1)g/L〕低于单发组〔(98.2±16.4)g/L,(32.6±6.3)g/L,P<0.05〕。单发组和多发组第1次腹膜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多发组第2次腹膜炎的致病菌以真菌为主。单发组完全缓解21例、拔管8例、死亡6例,多发组完全缓解16例、拔管11例、死亡5例,两组预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8,P=0.575)。结论由保姆辅助腹膜透析操作、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患者易发生多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且第2次腹膜炎时真菌感染增加,单发性和多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预后相当,但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易患因素,进而控制多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
张蓓茹田密于锐白瑜吴岩张静娟李丹李德天
关键词:腹膜透析腹膜炎预后致病菌
血浆置换联合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高PLA2R抗体滴度的特发性膜性肾病二例报告被引量:1
2020年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患病人数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1]。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2]治疗指南,建议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MN患者有以下情况之一的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1)经过至少6个月的降血压和降蛋白尿治疗,24 h尿蛋白持续超过4 g,并且维持在基线水平50%以上,且无下降趋势;(2)存在与肾病综合征相关的严重、致残或威胁生命的临床症状;(3)在确诊后6~12个月内血清肌酐升高≥30%,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不低于25~30 mL·min-1·(1.73 m 2)-1,且非肾病综合征并发症所致。
徐田王艳秋刘颖田密周华李德天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CD20单克隆抗体血浆置换
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成人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微小病变肾病的疗效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中他克莫司治疗成人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微小病变肾病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经皮肾活检诊断微小病变肾病,经糖皮质激素规律治疗表现为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26例病例,随机分为短疗程组12例和长疗程组14例。短疗程组给予他克莫司联合口服泼尼松治疗6个月,长疗程组治疗18个月,前6个月治疗同短疗程组,此后单用小剂量他克莫司维持,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复发等情况。结果短疗程组全部完成实验,治疗6个月后9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治疗期间他克莫司的平均血药浓度保持在4~8μg/L;治疗过程中及观察结束时,6例复发。长疗程组治疗18个月后,9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获得部分缓解,1例无效,2例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研究,长疗程组他克莫司的浓度在6个月内波动于5~8μg/L,疗程结束时,2例复发。结论他克莫司是有效的诱导缓解药物,小剂量他克莫司维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于锐田密刘大军李德天
关键词:微小病变性肾病他克莫司
吗替麦考酚酯有效治疗IgA肾病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
刘大军田密李德天
白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2020年
目的观察白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加入5 mg/mL人血清白蛋白(HSA)作用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SA作用前后细胞E钙黏素(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肾损伤分子1(KIM-1)、p-p38、p38表达。将HK-2细胞分为KIM-1沉默组和空载体对照组,分别转染KIM-1 siRNA质粒及对照空载体,转染48 h后加入5 mg/mL HSA处理24 h,检测细胞E-cadherin、α-SMA、KIM-1表达。将HK-2细胞分为SB203580+KIM-1组、KIM-1组和HSA组,SB203580+KIM-1组转染KIM-1过表达质粒48 h后给予10μmol/L 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处理1 h,KIM-1组转染KIM-1过表达质粒48 h,三组均加入5 mg/mL HSA作用24 h,检测细胞E-cadherin、α-SMA、KIM-1、p-p38、p38表达。结果与HSA作用前比较,HSA作用后HK-2细胞E-cadherin表达降低,α-SMA、KIM-1、p-p38表达均升高(P均<0.05),p38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载体对照组比较,KIM-1沉默组E-cadherin表达升高,α-SMA、KIM-1表达均降低(P均<0.05)。KIM-1组、SB203580+KIM-1组和HSA组E-cadherin表达依次升高,α-SMA、p-p38表达均依次降低(P均<0.05),三组p38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SB203580+KIM-1组、KIM-1组KIM-1表达均高于HSA组(P均<0.05),SB203580+KIM-1组、KIM-1组KIM-1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蛋白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KIM-1表达进而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白瑜于锐田密何平赵自霞张蓓茹
关键词:上皮细胞转分化肾小管上皮细胞白蛋白肾损伤分子1
尿KIM-1和NGAL在评估慢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测定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尿液中的肾损伤分子-1(KIM-1)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水平,评估KIM-1及NGAL在CKD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2-9月诊断为CKD的患者作为分析样本,同时,通过肾脏病理组织检查将其中确定存在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103例设为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对肾小管间质病变进行半定量分级,并参照Banff病理评价标准将患者细分为3个不同的试验组,即重度、轻-中度和轻度损伤组。同时选取该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7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尿KIM-1以及NGAL的水平,收集试验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包括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等,评估KIM-1与NGAL与各项指标及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3个不同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KIM-1在健康对照组与轻度损伤组,轻-中度损伤组与重度损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之间通过对比发现基本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轻-中度损伤组、轻度损伤组的尿NGA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剩余两组之间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尿KIM-1与eGFR(r=-0.33,P=0.001)、血红蛋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5,P=0.01);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r=0.60,P<0.001)、胱抑素C(r=0.26,P=0.01)等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尿NGAL与eGFR(r=-0.64,P<0.001)、血红蛋白(r=-0.43,P<0.001)呈负相关性。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r=0.76,P<0.001)、肌酐(r=0.63,P<0.001)、尿素氮(r=0.62,P<0.001)、胱抑素C(r=0.37,P<0.001)呈正相关性。尿KIM-1诊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8,最佳临界点为2.13ng/mL,而尿NGAL曲线下面积为0.97,最佳临界点为4.62ng/mL。尿KIM-1在轻度损伤组的ROC曲线下特异度�
李晨晨张蓓茹何平赵自霞白瑜田密张永哲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损伤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复盘教学法在内科住培医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2024年
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思政教学是在住院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它决定了新时期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但是思想政治的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很多困难,指导教师常常面临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很难将复杂的思政内容完全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复盘教学法应用于住培教学中,主要是指定期安排助教扮演“标准化患者”,并模拟临床场景进行教学活动,请住培医生进行接诊医治,并在完成诊疗模拟后,由指导教师和住培医生共同进行复盘,教师指出学员不足之处并尝试协助学员寻找未能作出合理诊疗的原因,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复盘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建立临床思维,除了高效讲解临床知识外对于思政教学这种主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也具有优势。本教学组充分运用复盘教学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住培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以及宝贵教学经验,在此归纳总结,与学界同仁探讨。
张永哲何平吴私赵自霞白瑜田密云杨张蓓茹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肾脏内科医学教育
阿加曲班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在有高危出血倾向和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HIT)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的抗凝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有出血倾向和HIT的患者36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无肝素组(16例),对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及血液净化方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无肝素组相比,阿加曲班组的治疗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5)h vs(3.6±1.7)h,P<0.05],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增加(5%vs 0,P>0.05),凝血发生率明显下降(10%vs 50%,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及血清肌酐水平及各项凝血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肝素组相比,阿加曲班组治疗后血清肌酐明显下降[(312.9±171.8)μmol/L vs(455.1±289.3)μmol/L,P<0.05],PT、APTT及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其中APTT和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3±28.4)s vs(30.5±6.2)s;(74.5±25.4)s vs(25±2.7)s,P<0.05]。结论阿加曲班作为一种新型抗凝剂应用于有出血风险、围手术及HIT的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杨旭田密李德天
关键词:阿加曲班血液净化
尿激酶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初探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血浆中D-二聚体(D-D)水平,将临床确诊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A组)除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外加用尿激酶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两组均规律口服强的松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在治疗有效人群中,两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 D-D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之一,尿激酶作为溶栓的主要药物,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岩田密李丹李德天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D-二聚体尿激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