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李文 作品数:27 被引量:13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山西省气象台 更多>> 发文基金: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更多>>
2016年7月山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2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产品,对2016年7月18—20日山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多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 Pa与地面图上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稳定维持,中尺度低涡切变线造成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低空急流向山西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造成山西持续出现大暴雨天气。(2)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显示,此次过程由槽前斜压叶状云系发展成的涡旋云系造成,对应的雷达回波为积状云与层状云的混合性回波,层状云中不断有对流单体发展、合并、加强、消亡,整个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以带状回波为主,其上多对流回波,出现了雷暴和短时强降水;第2阶段回波强度减小,对流性质减弱,但回波存在不断生消和停滞少动等特点,造成长时间稳定性降水。(3)天气尺度系统的稳定维持是中尺度系统稳定存在、持续发展加强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对中尺度低涡的阻挡作用和对低涡维持所需冷空气的持续供应;其中中-α尺度低涡则制约更小尺度系统即中-β尺度或中-γ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而这些小尺度系统是此次暴雨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制造者。 王思慜 赵桂香 赵瑜 申李文关键词:大暴雨 涡旋云系 “7.28”山西中部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1 2017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加密气象站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6年7月28日出现在山西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涡低槽后部西北气流控制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和干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因素;较低层冷空气的渗透,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加大,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加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对流发生前,850 h Pa存在明显的逆温层,有利于低层能量积累。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的正负垂直叠置,使大气对称不稳定性增强,强对流天气发生在湿位涡等值线前沿的湿位涡舌附近、冷暖空气交汇的区域。卫星云图上出现的椭圆形雹暴云团,是造成冰雹大风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雷达回波强度图上出现的旁瓣回波和三体散射长钉是典型的冰雹特征,且较降雹时间提前约15~20 min,雷暴大风发生在弓形回波头部、强回波中心断裂处,强回波快速减弱对雷暴大风的发生具有指示意义;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等强度的中气旋以及中层明显的径向辐合有利于雷暴大风出现;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跃增表明出现大冰雹的可能,VIL的快速降低也意味着出现雷暴大风的潜势较大。 赵瑜 赵桂香 王思慜 申李文关键词:强对流 物理量 中尺度分析 山西一次连续降雪过程成因分析 2012年 利用NCEP/NCAR逐日6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日一28日山西连续降雪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25降雪)。①2.25降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月25日为回流降雪阶段,26日一27日为倒槽冷锋与回流降雪共同影响降雪阶段,28日为低空切变线影响降雪阶段。②2.25降雪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三个类型:回流类降雪、倒槽冷锋类降雪、低空切变线类降雪。③通过温湿场分析得出,对于低空切变线类降雪,对流层中层的湿核对降雪的开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降雪未开始之前对流层中层有湿核,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核向低层扩展,整个对流层中低层变为高湿区,降雪开始。当对流层中层变为干区,并向低层扩展,降雪过程结束。对于回流类降雪,低层回流对回流降雪起到冷垫的作用。④通过涡度场分析得出,对流层低层的负绝对涡度中心对其东侧的降水有指示意义,如果其东侧对流层低层配合有正涡度核,降雪强度较大,维持时间较长。⑤地面层出现的负绝对涡度中心说明近地面层有小高压系统的存在,这是因为低层回流冷垫作用形成的孤立小高压体。⑥28日降雪维持机制是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申李文 贾耐丽 苗爱梅关键词: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2015年5月山西中南部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研究飑线带来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特点,为日后此类天气的预报工作提取可利用的预报指标,利用稠密气象观测资料,对山西中南部一次飑线造成的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次飑线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与地面倒槽相配合的不稳定大气环境下。飑线的发生、发展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密切相关,强对流天气区有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并表现出气压陡增、温度骤降、风速变大的飑线天气特征,垂直结构表现为高层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平流之上,垂直风切变很大,湿度层结下湿上干,低层湿空气很薄,中高层干燥,这种层结特征决定了这次飑线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为主。在雷达拼图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飑线弓形回波特征。 赵海英 董文晓 赵珺 申李文 赵建峰关键词:飑线过程 强对流天气 山西多次暴雨过程微物理方案敏感性试验 2016年 为了能够使中尺度数值模式更精确预报暴雨天气过程,为提高暴雨短期预报业务能力,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山西汛期的5次暴雨个例分别进行分析和多次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山西5次暴雨过程形势各异,总体看来分为2种类型:冷云降水和暖云降水。冷云降水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采用WSM6方案和Thompson方案模拟效果较好;暖云降水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采用Kessler暖雨方案模拟效果较好。 申李文 赵海英 王思慜关键词:暴雨 WRF模式 2021年10月2—7日山西省连阴雨天气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2年 洪涝(含暴雨、连阴雨)灾害是山西省比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对山西省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以常规气象资料、红外卫星云图等为依据,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省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类天气的预报思路,提高预报准确率;同时,探讨连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范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韩普 薄燕青 申李文 班胜林关键词:连阴雨天气 农业生产 气象服务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不同站点冰雹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山西四站雷达资料对2016年6月16日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在高层急流核后部辐散抽吸的作用下,配合中层干冷平流的形势下发生的,低层没有丰富的水汽和能量供应。... 申李文 苗爱梅 袁怀亭 王思憨 王洪霞关键词:冰雹 多单体风暴 2014年9月中旬山西省连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2014年9月10-17日,山西省多地出现入汛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连阴雨天气。通过环流背景和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可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且位置偏西、偏北是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急流为降水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造成的强烈的上升气流运动是连阴雨期间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 申李文关键词:连阴雨 环流背景 物理量 山西省北中部初冬一次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探讨暴雪天气的成因和机理,为暴雪预报提炼技术指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5年11月5—7日出现在山西北中部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暴雪产生在高低纬冷暖气流相互作用的有利背景下,地面倒槽与回流共同作用的形势中,冷空气从高压中分裂南下在东北平原堆积是回流形成的机制;(2)低空、超低空急流的维持和叠置,为暴雪的出现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水汽通量大值区与低空急流的位置很吻合,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暴雪区很吻合,对暴雪落区预报有明显指示意义;(3)回流降雪的开始与辐合上升关系密切,当回流干冷东北风到达山西北部,与低空偏南暖湿急流汇合形成切变线和干线时,降雪开始,此后随着切变线和干线的南下,降雪也逐渐向南扩展。切变线和干线是此次暴雪的抬升触发系统,切变线和干线北侧的东北气流起着冷垫作用,使暖湿气流沿冷垫爬升,促使上升运动加强,促使暴雪产生。 赵海英 赵桂香 李新生 赵海荣 申李文关键词:暴雪 低空急流 切变线 一次暴雨过程中MCC与一般暴雨云团的对比分析 2012年 分析结果表明:①山西北部的暴雨云团在850hPa暖切变线南部生成、发展,并在地面切变线附近合并;山西南部的MCC由3个B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合并形成,β中尺度对流云团在700hPa次天气尺度切变线上触发生成;MCC发展、成熟阶段,α中尺度云团沿925hPa暖切变线东移;减弱阶段,随副高的南压而南压。②副高西进北抬背景下,同一次暴雨过程中,MCC发生在5880gpm边缘弱的斜压环境里,高层则出现在高压北侧的反气旋环流中;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在5840gpm边缘较强的斜压环境里,高层则出现在急流人口区的右侧。③MCC作为大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不但对低层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一般暴雨云团更多,而且在垂直方向上,要求湿层、高能舌、暖温结构更深厚。④南部MCC影响区及5880gpm线边缘为负地闪覆盖区,正地闪主要出现在北部一般暴雨云团影响区及5840gpm线附近。一般暴雨云团影响下比MCC影响下,局地闪电开始及闪电峰值的出现较降水的开始及降水峰值的出现有更多的提前量。⑤山西北部暴雨云团出现在气柱水汽总量梯度的大值区及水汽锋上;山西南部MCC则出现在水汽锋的南侧气柱水汽总量的大值区。气柱水汽总量对0811暴雨过程有36h的提前量,对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苗爱梅 董春卿 张红雨 申李文关键词:暴雨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