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昭华
- 作品数:207 被引量:792H指数:13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小型猪正常门静脉系统规范化磁共振血管成像实验研究
- 2012年
-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规范正常中国小型猪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方法实验用健康中国小型猪16只,在全麻下以门静脉主干为中心行MR灌注扫描,生成门静脉时间-信号曲线,以获得其MR最佳成像时间。待实验动物体内造影剂代谢24h后,依据前述成像时间,行MR冠状位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扰向梯度回波序列增强扫描,行多平面容积重建,显示门脉主干、属支,在MRA测量门静脉主干及属支直径。之后行经肠系膜上动脉及脾动脉DSA间接门静脉造影,并测量显影血管的管径;随机选择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计算门静脉系统最佳显影时间。分别对比分析MRA及DSA两种技术下测量的门静脉系统直径、最佳显影时间。结果 (1)MRA与DSA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分别为(31.81±2.03)s与(14.32±0.71)s,MRA测得的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明显长于DSA(P<0.05),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49,P<0.05)。(2)MRA测得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管径分别为(8.82±0.78)mm、(7.04±0.85)mm及(5.83±0.61)mm,DSA前述相应血管直径分别为(7.65±1.17)mm、(5.74±1.05)mm及(5.01±1.00)mm,MRA测定结果均高于DSA(P<0.05),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0.949、0.910、0.906,均P<0.05)。结论规范化门静脉MRA能准确评价门静脉系统,为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规范化MRA研究奠定基础。
- 杨振峰陈天武任勇军王丽英周丽张小明翟昭华李睿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门静脉
- 肾球旁细胞瘤1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患者女,62岁.以“血压升高10余年,头晕1周多”入院,原发性高血压Ⅲ级,最高血压达180mrnHg/110mmHg,血钾3.93mmol/L。CT:右肾肾门处见突出于肾轮廓的类圆形等密度肿块,约2.82cm×2.73cm,边界欠清,密度均匀,CT值37~41HU,右肾门受压、邻近肾盂扩张、积水(图1),增强呈渐进性轻度强化(图2),双肾动、静脉无狭窄及充盈缺损,双侧肾上腺正常;CT诊断:右肾肿瘤性病变。
- 张学花翟昭华
- 关键词:肾肿瘤诊断显像
- 胰腺微囊性腺瘤影像学报道一例
- 2015年
-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右侧腰背部隐痛1年多入院。院外CT显示:胰腺尾部见分叶状低密度影,CT值为18HU,边缘见斑点状钙化灶,病变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时其内分隔可见明显强化。
- 张学花翟昭华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CT冠状面扫描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比较CT冠状位扫描和横断位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解剖结构和影像特征的显示 ,探讨CT冠状位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术前均行CT冠状位扫描和横断位扫描 ,观察前列腺大小、密度、表面光滑度、包膜完整性、周围组织界限和有无转移等 ,并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6 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 ,CT冠扫所显示的前列腺癌病灶的大小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 5 5例 ( 91.6 % ) ,轴扫 4 0例 ( 6 6 .7% ) (P <0 .0 5 ) ;CT冠扫能清楚显示密度差异 5 2例 ( 86 .7% ) ,轴扫 2 8例 ( 4 6 .7% ) (P <0 .0 1) ;表面光滑度 :5 8例手术证实前列腺表面呈结节状改变 ,CT冠扫显示此改变 4 9例 ( 84 .5 % ) ,轴扫 2 5例 ( 4 3.1% ) (P <0 .0 1) ;包膜完整性 :4 0例手术证实前列腺包膜不完整 ,CT冠扫显示不完整包膜 38例 ( 95 .0 % ) ,轴扫 2 1例 ( 5 2 .5 % ) (P <0 .0 1) ;周围组织界限 :4 2例手术证实前列腺癌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CT冠扫能清楚显示 39例 ( 92 .9% ) ,轴扫 2 1例 ( 5 0 .0 % ) (P <0 .0 1) ;周围转移 :18例手术证实前列腺癌对周围组织或远处有转移 ,CT冠扫显示转移 15例 ( 83.3% ) ,轴扫 7例 ( 4 6 .7% ) (P <0 .0 5 )。结论?
- 黄小华张小明董国礼翟昭华敬宗林
- 关键词:CT检查前列腺癌影像特征
- 磁共振成像评价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4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MRI评价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MRI表现,分为水肿型和坏死型。按照MR严重程度指数(MRSI)评分,分为轻度(0~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分析其肝功能指标(ALT和AST),并与MRSI比较。结果在64例AP中,56例为水肿型,8例为坏死型。坏死型APALT、AST升高的发生率均为100%,明显大于水肿型的55.4%(ALT)和60.7%(AST)(分别为P=0.014,P=0.027)。在MRSI上,轻、中、重度APALT和AST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48.8%和53.5%、73.7%和78.9%,以及100%和100%。随MRSI评分的增加,肝功异常有增多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坏死型AP所伴发的肝脏功能受损,但MRSI尚不能作为预测AP肝脏功能受损的指标。
- 唐伟张小明黄小华肖波曾南林翟昭华
-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疾病严重程度指数肝功能衰竭
- 实验性慢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猪慢性胰腺炎(CP)MR表现。方法西双版纳小型猪正常7头,CP 15头,其中Ⅰ期7头,Ⅱ期4头,Ⅲ期4头。MR扫描:梯度回波T1W,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2W,MRCP。观察胰腺形态、信号及胰管改变。结果各组间胰腺萎缩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组主胰管均未见显示,Ⅰ期CP主胰管平均直径0.6mm,Ⅱ期2.5mm,Ⅲ期为4.5mm。正常组和Ⅰ期CP T1WI胰腺信号等于或高于肝实质,Ⅱ期CP组有3头(75%)信号降低,Ⅲ期CP组胰腺信号均降低(100%)。正常组和Ⅰ期CP组MR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期CP与正常或Ⅰ期CP T1WI胰腺信号,主胰管直径及分支胰管的显示情况均显著性差异(p<0.05)。主胰管扩张程度与CP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885,p<0.05)。结论常规MR能发现阻塞性CP,并能一定程度予以分期。
- 舒健张小明赵建农曾南林翟昭华董国礼蹇素钟唐力杨华
-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
- 多层螺旋CT螺距对胰周动脉血管的显示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螺距对胰腺周围动脉血管显示的影响。方法:采用预设的A(15/0.986)与B(23/1.438)两组螺距,随机的对80例(A组40例,B组40例)胰腺患者分别进行多期扫描,并将扫描后动脉期的原始数据进行薄层软组织函数重建,而后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R、MPVR和MIP等图像后处理,显示动脉血管及其各级分支情况,并采用计分法分别记录其分值。结果:A、B两组分值分别为4.23±0.66(分)和4.05±0.55(分),两组分值经统计学处理后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螺距对胰腺周围动脉血管的显示无差别。结论:在确保胰腺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增加螺距有利于病人的辐射防护。
- 黄小华敬宗林张小明翟昭华杨林
- 关键词:胰腺动脉血管多层螺旋CT
- 多层螺旋CT扫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12例患者进行了心脏多层螺旋CT检查以1mm薄层扫描后传输至工作站,使用特殊软件进行冠状动脉三维立体重建。结果横断面图像和重建图像对近段冠状动脉显示率达100%,横断面图像对LAD和RCA中段的显示率也达100%,对LAD、LCX和RCA远段的显示率分别为83.3%、91.7%和75%。而重建图像对LAD和RCA中段的显示率均为91.7%,对LAD、LCX和RCA远段的显示率分别为75%、75%和66.7%。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非创伤性显示冠状动脉的检查方法,可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
- 翟昭华张小明黄小华董国礼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
- 原发性脑淋巴瘤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对脑原发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5月28例确诊为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共发现36个病灶,幕上病灶34个,幕下病灶2个;MRI平扫;32个病灶在T1WI、T2WI肿瘤实质表现为等信号;4个病灶内出现液化坏死(其中1个病灶呈明显囊变),信号不均。MRI增强扫描:35个肿瘤病灶实质部分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环形强化。病理类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具有较典型的MRI影像特征,可在术前明确诊断。
- 王成龙翟昭华周海鹰
- 关键词:原发性脑淋巴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对骨外伤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二维或三维成像在骨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6 0例骨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及十六层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处理。结果:6 0例骨外伤均有骨折,其中X片确定骨折的有35例,CT平扫片确定骨折的有4 1例,后处理图像确定骨折的有5 6例,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共同确定骨折的有5 9例。经χ2 检验,X线平片与CT平扫在确定有无骨折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后处理图像或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结合与X线平片或CT平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结论: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骨的解剖结构,并能确定有无骨折和骨折的类型。骨的二维或三维成像是CT平扫的重要补充。
- 黄小华张小明董国礼翟昭华敬宗林李春平罗开
- 关键词:三维成像骨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