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礼
- 作品数:170 被引量:6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实验性慢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猪慢性胰腺炎(CP)MR表现。方法西双版纳小型猪正常7头,CP 15头,其中Ⅰ期7头,Ⅱ期4头,Ⅲ期4头。MR扫描:梯度回波T1W,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2W,MRCP。观察胰腺形态、信号及胰管改变。结果各组间胰腺萎缩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组主胰管均未见显示,Ⅰ期CP主胰管平均直径0.6mm,Ⅱ期2.5mm,Ⅲ期为4.5mm。正常组和Ⅰ期CP T1WI胰腺信号等于或高于肝实质,Ⅱ期CP组有3头(75%)信号降低,Ⅲ期CP组胰腺信号均降低(100%)。正常组和Ⅰ期CP组MR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期CP与正常或Ⅰ期CP T1WI胰腺信号,主胰管直径及分支胰管的显示情况均显著性差异(p<0.05)。主胰管扩张程度与CP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885,p<0.05)。结论常规MR能发现阻塞性CP,并能一定程度予以分期。
- 舒健张小明赵建农曾南林翟昭华董国礼蹇素钟唐力杨华
-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
- 后纵隔髓外造血1例被引量:4
- 2012年
- 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v hematopoiesis,EMH)系良性病变。是发生于骨髓腔以外部位的造血增生现象,是造血器官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红细胞以满足机体需要时的一种生理代偿机制,原发病多为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髓外造血部位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而发生于纵隔者极少见,本文报道1例。
- 刘斌董国礼郭静
- 关键词:髓外造血后纵隔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机制机体需要造血器官
- 正常成年人椎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与个体因素的初步研究
- 2014年
-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探讨正常成年人腰椎(L1~L4)椎体的脂水比(LWR)和脂肪含量(FF%)与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MRI检查正常的成年人,其中男性52例(52%),女性48例(48%);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6.77岁;平均BMI为22.85。按性别、年龄及BMI进行分组:男性组52例,女性组48例:青年组(≤44岁)44例,中年组(45~59岁)33例,老年组(≥60岁)22例;正常组(18.5〈BMI〈24.0)69例,超质量肥胖组(BMI≥24)31例。所有纳入对象行MRI常规扫描及L1~L4椎体的1H-MRS扫描,测量并记录椎体的LWR及FF%,采用SPSS13.0对所有数据按组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1~L4椎体的平均LWR及FF%分别为1.20±0.75、1.41±0.93、1.57±1.05、1.58±1.09和0.50±0.15、0.53±0.15、0.56±0.15、0.56±0.15,LWR及FF%在性别及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1~L4椎体的LWR和FF%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0.54),但与BMI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L1~L4各椎体的LWR和FF%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 刘斌郭静黄小华董国礼曾南林
- 关键词: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腰椎椎体水峰脂肪含量
- 多层螺旋CT扫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12例患者进行了心脏多层螺旋CT检查以1mm薄层扫描后传输至工作站,使用特殊软件进行冠状动脉三维立体重建。结果横断面图像和重建图像对近段冠状动脉显示率达100%,横断面图像对LAD和RCA中段的显示率也达100%,对LAD、LCX和RCA远段的显示率分别为83.3%、91.7%和75%。而重建图像对LAD和RCA中段的显示率均为91.7%,对LAD、LCX和RCA远段的显示率分别为75%、75%和66.7%。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非创伤性显示冠状动脉的检查方法,可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
- 翟昭华张小明黄小华董国礼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
- 手纤维骨性假瘤一例
- 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为:右虎口区纤维骨性假瘤。并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 高才良董国礼
- 关键词: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
- 文献传递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对骨外伤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二维或三维成像在骨外伤的应用价值。方法:6 0例骨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及十六层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处理。结果:6 0例骨外伤均有骨折,其中X片确定骨折的有35例,CT平扫片确定骨折的有4 1例,后处理图像确定骨折的有5 6例,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共同确定骨折的有5 9例。经χ2 检验,X线平片与CT平扫在确定有无骨折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后处理图像或CT平扫和后处理图像结合与X线平片或CT平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结论: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骨的解剖结构,并能确定有无骨折和骨折的类型。骨的二维或三维成像是CT平扫的重要补充。
- 黄小华张小明董国礼翟昭华敬宗林李春平罗开
- 关键词:三维成像骨外伤
- 脊柱结核骨破坏类型及CT表现特征被引量:8
- 1998年
-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骨破坏类型及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结核的CT表现。结果:4种骨破坏类型中粉碎型最常见(33.3%),溶骨型28.4%,骨膜下型18.5%,局灶硬化型19.8%。附件及肋骨破坏发生率分别为34.6%和25%,椎间盘破坏占40%,椎旁软组织肿出现率为80%,且波及范围广(平均3.5个椎体),硬膜外脓肿出现率为40%,椎管内碎骨块达27.5%。结论:粉碎型骨破坏是脊柱结核最具特征的CT表现,而局处性骨硬化伴死骨形成,椎体骨破坏伴椎旁软组织肿块内出现骨碎块或钙化也是脊柱结核比较特征的CT表现。
- 董国礼李春平杨汉锋
- 关键词:脊柱结核CT表现
-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诊断——(附17例分析)
- 1989年
- 文章分析17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X线表现。着重探讨其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伴硬化等较特殊的X线征象。
- 赵宗文杜河清董国礼何亚东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软组织肿块骨质增生
- 脊柱结核和恶性肿瘤弥散加权成像中感兴趣区设置方法初探被引量:4
- 2012年
- 为了探讨脊柱结核和脊柱恶性肿瘤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中感兴趣区(ROI)设置对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的影响,为ADC值测量选择较为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我们收集2009年8月-2010年6月间32例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结核和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MRI和DWI资料。以常规MRI为指导,在DWI图像中病变最大层面,分别以整个病变区域取单个ROI和在整个病变区域内取面积相同的多个ROI,测量其信号强度(SI)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临界点后,比较两种方法所测得的ADC值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发现单个ROI测得的ADC均值较多个ROI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ROI或多个ROI时脊柱结核与肿瘤的ADC均值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个ROI测得的ADC值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高于前者。因此,对于脊柱结核和肿瘤,多个ROI测得的ADC值较单个ROI测得的ADC值能更好地反映水分子的弥散状态,在脊柱结核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更有价值。
- 赵林伟董国礼董嘉懿曾南林曾旭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感兴趣区表观弥散系数脊柱结核脊柱肿瘤
- 介入栓塞法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用介入栓塞法建立小型猪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11头贵州种小型猪,体重30~45 kg。术前采集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等);并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经导管将栓子推送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远端进行栓塞,复查造影结果满意后结束手术操作,并复查心电图。术后24 h采集血液复查实验室指标,并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后5周处死实验动物行心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1头小型猪中,有8头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率72%。栓塞前: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栓塞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栓塞远端未见显影;心电图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实验室检查及心功能检查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均有梗塞灶的存在。结论:介入栓塞法成功率高,简单易行,是建立稳定心肌梗死模型的较好方式之一。
- 刘兴华董国礼张小明缪南东任勇军张军辉曹礼庭
- 关键词:心肌梗死栓塞小型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