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然而对其抗菌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其安全性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确认。目的:总结氧化锌的抗菌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方法:分别以"氧化锌或ZnO,抗菌","氧化锌或ZnO,安全性"和"zinc oxide or ZnO","zinc oxide or ZnO,antibacterial,safet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5年1月至2013年8月的相关文章,选择内容与氧化锌抗菌及其安全性相关的文献。结果与结论:氧化锌的抗菌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通过光催化作用、锌离子溶出、活性氧的产生3种途径而发挥抗菌作用,特别是关于活性氧产生与光照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具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对其抗菌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氧化锌的安全性,不同的作用对象具有不同的实验结果,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在部分研究中氧化锌表现出一定的毒性,因此对氧化锌的安全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BHD (Birt-Hogg-Dubé)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纤维瘤、肾肿瘤、肺囊肿和自发性气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它的诊断依赖特定的临床学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遗传学依据等多方面证据。抑癌基因卵巢滤泡激素(Folliculin, FLCN)突变是BHD综合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FLCN与FLCN相互作用蛋白(FLCN-interacting protein, FNIP) 1和2以及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形成复合物,通过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对BHD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与散发性肾肿瘤及其他遗传相关肾肿瘤存在明显区别。因此,总结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的分子机制和病理学特征,探讨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与散发性肾肿瘤及其他遗传相关肾肿瘤的区别,将有助于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鉴定,以及开发出靶向治疗等除了外科手术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