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梅

作品数:12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1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PET/C
  • 7篇PET/CT
  • 3篇正电子
  • 3篇正电子发射
  • 3篇脱氧
  • 3篇脱氧葡萄糖
  • 3篇显像
  • 2篇断层显像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影像学表现
  • 2篇远处转移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肿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计算机断层
  • 2篇肺癌
  • 2篇氟代脱氧葡萄...

机构

  • 11篇解放军第81...
  • 1篇南京市胸科医...

作者

  • 11篇袁梅
  • 11篇吴建伟
  • 10篇艾书跃
  • 5篇吕毛古
  • 4篇杨军
  • 3篇赵颖
  • 2篇罗贤文
  • 2篇杨凤娇
  • 1篇丁建春
  • 1篇王灵枝
  • 1篇朱虹
  • 1篇徐煊
  • 1篇李桂梅
  • 1篇黄伟
  • 1篇夏梅花
  • 1篇高红
  • 1篇尹荣荣

传媒

  • 4篇临床肿瘤学杂...
  • 3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评价18F-FDGPET/CT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判的价值。方法:对5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PET/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PHC)11例,胆管细胞性肝癌1例,转移性肝癌40例,白血病肝浸润1例,淋巴瘤肝浸润2例。其中原发性肝癌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均有明确肿瘤病史或临床检查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行双时相全身PET/CT显像检查。结果:低分化PHC4例及胆管细胞癌1例,18F-FDG异常高摄取,延迟后大部分病灶18F-FDG摄取SUVmax上升;高分化原发性肝癌7例,其中18F-FDG等摄取5例,相对肝本底为略低摄取2例;9例PHC及1例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低密度灶,2例PHC为等密度,7例患者有肝炎肝硬化基础,另外同时发现肝外病灶6例。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43例(含淋巴瘤、白血病肝浸润)中PET/CT上共发现109个病灶;其中99个肝内病灶表现为18F-FDG高摄取,31个病灶CT未显示,另外有2例患者有4个病灶经手术证实有肝内微小病灶而PET/CT未检出;而淋巴瘤、白血病肝浸润表现为大片状或弥漫性18F-FDG明显异常高摄取;大部分患者改变了原有的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分期、评价分化程度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好的临床价值,PET/CT诊断肝脏恶性肿瘤明显优于单纯PET。充分认识PET/CT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有利于临床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治。
艾书跃吴建伟吕毛古王灵枝杨军黄伟袁梅
关键词:肝脏恶性肿瘤PET/CT^18F-FDG
治疗前胸段食管癌的PET/CT表现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治疗前的胸段食管癌的18F-FDG PET/CT表现与病灶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相关性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经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癌治疗前PET/CT表现.分析其临床因素及PET/CT表现与区域淋...
艾书跃杨凤娇赵颖袁梅罗贤文吴建伟
关键词:食管癌PET/CT18F-FDG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术后转移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和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大肠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43例大肠癌术后病人做全身PET/CT检查,并在一周内检测血癌胚抗原(CEA)、肿瘤抗原19-9(CA19-9)、肿瘤抗原50(CA50)水平,并与最终诊断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查之间差异和相互关系。结果43例中,27例诊断大肠癌转移。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术后转移的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87.5%;PET/CT诊断大肠癌术后转移的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93.8%。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2.1%。结论PET/CT诊断大肠癌术后的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肿瘤标志物检测高,肿瘤标志物对PET/CT诊断具有补充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是诊断大肠癌术后转移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吴建伟艾书跃袁梅
关键词:大肠癌癌胚抗原
子宫肌瘤^(18)F-FDG高摄取1例被引量:2
2009年
吴建伟艾书跃袁梅
关键词:子宫肌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8)F-FDG PET/CT在探查腹膜转移性肿瘤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探查腹膜转移瘤的价值。方法:39例有腹部原发恶性肿瘤手术史患者行PET/CT首次和延迟扫描,在PET/CT图像上记录病灶大小、分布,结果与常规CT比较。测量62个病灶和对照组32例腹部无病变患者的肠管SUVmax。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影像学和肿瘤标记物随访作出最后诊断。结果:最终确认39例中31例腹膜转移瘤,病灶均为结节状或沿腹膜条片状分布,多位于肝脏周围和盆腔腹膜,其他部位腹膜少见。PET/CT漏诊的4个病灶主要位于肝脏周围,1例因化疗不久病灶FDG低摄取而漏诊,因此敏感性为87.1%,特异性为87.1%。CT仅检出12例转移瘤。转移瘤SUVmax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管SUVmax(P=0.0000)。结论:18F-FDG PET/CT能够较CT更早、更多地检出腹膜转移瘤,病灶体积小、位于基础摄取较高的肝脏周围是漏诊主要原因,而结合原发肿瘤病史和肿瘤标记物检查有利于诊断。
吴建伟艾书跃朱虹袁梅夏梅花
关键词:腹膜转移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
双时相^(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双时相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鼻咽癌患者及39例鼻咽炎症或淋巴增生患者行双时相18F-FDG PET/CT全身检查,测定病灶部位初始及延迟标准放射性摄取值(SUVmax)并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分析相应CT、PET形态。结果36例晚期鼻咽癌患者病灶区初始SUVmax、延迟SUVmax值分别为:10.6±4.1、11.7±4.6。延迟SUVmax明显高于初始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形态;39例鼻咽部炎症或淋巴增生患者病灶区SUVmax、延迟SUVmax值分别为:4.0±1.2、3.8±1.3,延迟SUVmax值低于初始扫描,病灶形态多表现为双侧对称的条状,呈"八"字形。结论双时相PET/CT有助于鼻咽癌的诊断,也有利于鼻咽癌与鼻咽炎症或淋巴增生的鉴别诊断,对鼻咽疾病诊治中有良好的医学前景。
艾书跃吴建伟吕毛古杨军袁梅罗贤文
关键词:鼻咽癌体层摄影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氟代脱氧葡萄糖
肺癌PET/CT诊断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PET/CT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2例可疑肺部恶性病变患者行PET/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来源包括手术74例、经皮肺穿刺10例和支气管镜活检8例),比较肺癌和肺部良性病变的18F-FDG摄取差异,讨论PET/CT误诊原因。结果:在92例患者中,73例确诊为肺癌,19例为肺良性病变。经PET/CT检查,肺癌组织SUVmax为10.67±5.48,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的5.26±5.04(P=0.000 3)。PET/CT检查中1例中央型肺癌被误诊为肺炎肺不张,2例机化性肺炎、3例结核和1例炎性假瘤被误诊为肺癌。PET/CT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98.6%(95%CI:95.9%~101.3%),特异度为68.4%(95%CI:57.7%~79.1%)。结论:肺癌PET/CT诊断是综合诊断,肺癌组织的FDG摄取值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少数结核和机化性肺炎的PET/CT表现类似肺癌是导致假阳性高的主要原因。
吴建伟高红艾书跃袁梅丁建春
关键词:肺癌PET/CT
腹膜后纤维化PET/CT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附2例报告)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PF)的PET/CT表现,提高对RPF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PET/CT影像表现;综合分析其B超、CT、MR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结果 2例RPFCT表现均为腹膜后血管间隙显示不清,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受累;且伴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PET表现为腹膜后血管周围及输尿管区均匀或欠均匀性小片状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良性RPF的18F-FDG摄取标准放射性摄取最大值(SUVmax)多低于2.5,延迟扫描SUVmax持平或下降,明显低于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8F-FDG摄取;恶性RPF的18F-FDG摄取明显不均,SUVmax多高于2.5,延迟SUVmax后上升。结论通过结合文献对比RPF各种影像学表现,PET/CT可认为是诊断RPF最有价值的影像诊断方法之一,有利于良恶性RPF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鉴别,同时有利于查找继发性RPF的原发病因。
艾书跃吴建伟吕毛古杨军袁梅徐煊尹荣荣
关键词:腹膜后纤维化PET/CT
胃肠间质瘤的CT诊断及治疗评价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对胃肠间质瘤疗效的CT评价。方法:选择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进行定期CT检查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及密度变化,评价药物疗效。结果:32例GIST中,发生于胃部的18例,小肠11例,肠系膜1例,直肠2例。①CT特征:恶性度较高的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少数巨大肿瘤密度较低,极少数可见高密度出血及钙化灶。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②19例接受STI571治疗者定期CT检查疗效评价为(肿瘤缩小):疗效达PR(部分缓解)者9例,占47.4%,疗效为SD(疾病稳定)者8例,占42.1%,病灶进展(PD)者2例,占10.5%。术后2年内复发及转移者19例。结论:①螺旋CT扫描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其定位诊断率达81%以上;②应用CT扫描观察测量病灶变化是评价药物(STI571)治疗胃肠间质瘤疗效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吕毛古艾书跃吴建伟赵颖袁梅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发性肺癌原发灶PET/CT征象与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原发灶PET/CT征象与其发生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癌治疗前PET/CT表现。按照有无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分析两组间患者标准放射性摄取最大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病灶与周围胸膜相关表现及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按照原发灶与胸膜的关系分为密切组和非密切组,分析两组间CT征象与病灶转移之间的关系;观察其原发灶CT征象及PET表现与发生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对166例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转移组的SUVmax为(12.19±5.46),无转移组的SUVmax为(8.03±4.7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切组伴淋巴转移42例,非密切组伴淋巴转移75例;CT表现分叶征者有86例;短毛刺征仅45例;病灶SUVmax为(1.1-31.1),其中SUVmax延迟上升102例,延迟下降6例;无病灶转移12例,有淋巴结转移86例,骨转移56例,实质脏器转移36例。结论病灶SUVmax值及病灶周围胸膜表现可以预测远处转移。毛刺征与有无转移无明显相关;分叶征病灶与转移有相关(r=0.319),但无特异性。SUV值增加以及伴远处转移均为预测淋巴转移的独立因子,其他变量指标不能作为独立预测因子;淋巴转移亦为预测远处转移的独立因子。
艾书跃杨凤娇袁梅赵颖吕毛古杨军吴建伟
关键词:PET/CT18F-FDG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