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亚汀
- 作品数:50 被引量:15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改良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技术介绍
-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盘锚固定术式。方法:自2011年7月—2012年3月,共对177例(232侧)TMJ内紊乱患者进行改良TMJ盘锚固术治疗。具体方法是将...
- 张善勇张晓虎霍亮沈佩杨驰陈敏洁邱亚汀陈琢之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盘
- 一种用于软组织隧道的拉钩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软组织隧道的拉钩,包括手柄和工作端,所述手柄与工作端成30—60度夹角,所述工作端呈半圆筒状或圆筒状,包括手柄连接端、末端和侧壁,其侧壁上设置若干小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①设计合理,工作端和拉钩...
- 陈敏洁杨驰张文豪张晓虎邱亚汀柴盈王轶雯魏文斌
- 一种用于软组织隧道的拉钩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软组织隧道的拉钩,包括手柄和工作端,所述手柄与工作端成30—60度夹角,所述工作端呈半圆筒状或圆筒状,包括手柄连接端、末端和侧壁,其侧壁上设置若干小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①设计合理,工作端和拉钩成锐角,...
- 陈敏洁杨驰张文豪张晓虎邱亚汀柴盈王轶雯魏文斌
- 2例个体化人工关节用于颞下颌关节置换的初步效果评价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采用CAD/CAM技术设计个体化人工全颞下颌关节,通过全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颞下颌关节病,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例女性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年龄分别为53岁和60岁。术前经MRI等检查发现严重的关节盘及髁突病变,开口度分别为2.0cm和1.8cm,均表现有明显的关节疼痛。2例患者均采用TMJConcepts公司的个体化人工颞下颌关节全关节置换术。结果:成功完成了2例3侧颞下颌关节的置换手术。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关节疼痛在术后2周后逐渐缓解。6个月后开口度分别为2.7cm和2.9cm。术后口颌功能改善良好。结论:人工全颞下颌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个体化设计可为人工关节发挥良好功能提供有效的保证。
- 张晓虎杨驰陈敏洁张善勇邱亚汀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
- 经髁突及盘前附着进路摘除颞下间隙巨大黏液瘤1例报告
- 2017年
- 关节旁黏液瘤是一种来源于腱鞘、韧带等关节旁组织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目前未见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旁的报道。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TMJ旁黏液瘤,其体积巨大并累及髁突前内侧的颞下间隙。采用经髁突及盘前附着进路摘除肿瘤。术后随访2.5 a,患者无不适主诉,无颌面部畸形和开口受限,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未复发。经髁突及盘前附着进路不仅保存了正常TMJ的结构和功能,还利于完整摘除肿瘤,防止复发。
- 叶周熹杨驰陈敏洁邱亚汀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颞下间隙
- 软组织漂移对电磁导航经颊颅底穿刺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测试颊部软组织漂移对电磁导航经颊颅底穿刺精度的影响,从而推断电磁导航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颅底肿瘤穿吸活检或深部脓肿切排等的可行性。方法:3名初学者分别对3只6月龄山羊的双侧眶下裂进行盲穿和电磁导航辅助穿刺各5次,CT扫描测量穿刺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距离,采用SAS6.12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3名实验者盲穿均未进入眶下裂,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平均间距右侧为15 mm,左侧为14.3 mm;电磁导航辅助穿刺时,测量颊部软组织中针尖与预设路径的平均偏差为4.3 mm/6.2,°终点均进入眶下裂,针尖与眶下裂中心点的平均间距右侧为2.7 mm,左侧为2.8 mm;盲穿与导航辅助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范围于0.0008与0.0239之间)。结论:由于终点为骨性孔隙结构,穿刺中途的软组织漂移不影响电磁导航系统的穿刺精度,因此电磁导航可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颅底肿瘤穿吸活检或深部脓肿切排等的精确穿刺。
- 陈敏洁杨驰顾力栩张伟杰董敏俊赵晶张晓虎邱亚汀冯志强
- 关键词:电磁导航穿刺眶下裂
- 下颌髁突囊内骨折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评价
- 目的进行髁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手术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方法囊内骨折手术治疗患者49例(67侧)中男性33例(46侧),女性16例(21侧),平均年龄(25.02±2.23)岁(5~69岁),平均病程(23....
- 邱亚汀杨驰
- 关键词:囊内骨折内固定MRI
- 个体化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报告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随访2例3侧采用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4年和4年半,以评价人工关节置换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2例3侧采用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术进行骨关节病治疗的患者,分别进行了为期4年和4年半的临床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在关节疼痛、开口度等指标的变化及患者对治疗结果的主观评价。结果:2例患者术后受累关节疼痛、开口受限及咀嚼能力等方面均获得了满意的改善,开口度在术后4年均增加至35mm以上,未再出现明显颞下颌关节区疼痛,VAS疼痛评估为0~1,开口受限无复发,开口度维持良好。患者自觉咀嚼能力明显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重建颞下颌关节的一种良好术式,对恢复因骨关节病等导致的关节功能丧失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 张晓虎陈敏洁邱亚汀张善勇杨驰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个体化人工关节
- 339例下颌骨髁突骨折回顾分析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对339例(461侧)髁突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方法:收集339例髁突骨折病例资料,对髁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伤等进行分析。结果:髁突骨折好发于18岁以上的男性,男女比例为1.73∶1;摔伤为主要病因,囊内骨折219例(310侧),占67.24%;常见的合并伤是颏部骨折,占24.48%。结论:髁突骨折好发于男性,以单侧多见,摔伤为主要致病因素。
- 冯智强杨驰何冬梅张善勇陈敏洁姜滨邱亚汀王保利彭艳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折囊内骨折
- 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分类研究被引量:21
- 2010年
- 目的:探讨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特点,并提出一种能全面反映囊内骨折的分型,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自1999—2008年住院手术和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门诊非手术治疗,经全景片和CT确诊为髁突囊内骨折的连续病例242例329侧,进行临床特点分析。部分病例经MRI检查观察关节盘移位情况。根据CT冠状位重建对囊内骨折进行分类,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将髁突囊内骨折分为4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髁突外1/3,B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中1/3,C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内1/3,M型骨折为粉碎性骨折。结果:囊内骨折占髁突骨折的66.8%,摔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45%的囊内骨折合并下颌骨骨折。骨折侧下颌支残端外上方移位或脱位出关节窝的比例是8.8%,其中73%伴颏部或下颌体骨折。95%的囊内骨折伴关节盘前内侧移位。囊内骨折类型中,A型最多(155侧),占47.8%;其次是B型(95侧),占29.32%;M型(61侧),占18.8%;C型最少(13侧),占4%。结论:囊内骨折是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最常见类型,易合并下颌骨骨折,导致下颌支残端移位或脱出关节窝。以冠状CT为主要依据的分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髁突囊内骨折的类型。
- 杨驰何冬梅陈敏洁姜滨王保利张晓虎邱亚汀张善勇蔡协艺
- 关键词: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