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淼
- 作品数:15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舒芬太尼预处理对脑死亡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预处理对脑死亡大鼠导致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死亡组(BD组)、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UF组).采用缓慢颅内加压法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诱导脑死亡前1 h皮下给予舒芬太尼10冚g/kg.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及Caspase3的表达,并且利用TUNEL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结果:通过实验发现:BD组与Sham组相比,Cyt-c与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肝细胞凋亡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UF组与BD组相比,Cyt-c与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肝细胞凋亡减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的预处理能显著减轻脑死亡大鼠肝细胞的凋亡.
- 李兰兰陈淼韩雪萍
- 关键词:舒芬太尼脑死亡肝损伤凋亡
- 血清前列腺素雌二醇表达水平在腹腔镜手术后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及相关器械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相关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腹部创伤及妇产科疾病.腹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中视野清晰等特点.然而,术后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术后较为严重的疼痛可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不利于术后恢复及伤口愈合.前列腺素雌二醇(E2)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炎症和疼痛介质.已有文献报道,其血清水平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存在相关性[1].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患者术后氯诺昔康自控镇痛效果与血清前列腺素E2的关系.
- 敬广霞储勤军尹宁伟陈淼宋建强
- 关键词:前列腺素E2腹腔镜技术血清水平雌二醇
- 反流性食管炎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咽喉反流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无痛胃镜检查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RE)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咽喉反流(LPR)的发生,并探讨LPR的危险因素以及构建LPR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纳入胃镜检查阳性的RE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麻醉评估时,采用访谈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收集可能与LPR发生相关的暴露信息,记录LPR的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探讨LPR发生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PR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共收集1703例胃镜检查阳性的RE患者的完整资料,其LPR的发生率为8.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镜下食管裂孔疝、镜下贲门松弛、食管碘染色、镜下残胃炎、饱胃、呛咳、呼吸抑制(χ^(2)=186.327、4.414、81.203、53.951、71.724、26.581、9.664、1.810、7.310、4.232、15.215,P<0.05)与无痛胃镜检查术中发生LPR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MI超重、BMI肥胖、镜下可见食管裂孔疝、年龄>66岁(RR=2.991、2.017、1.981、7.635,95%可信区间(CI):1.794~4.988、1.078~3.774、1.228~3.194、2.873~20.291,P<0.05)是LPR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95%CI:0.792~0.864(P<0.05);模型敏感度为71.090%,特异度为82.520%。结论:无痛胃镜检查中发生LPR的影响因素较多,LPR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早期预案和处理,以减少LPR的发生。
- 李兰兰陈淼王宏伟贾利军王艳萍
- 关键词:反流呛咳咽喉反流反流性食管炎
- 罗哌卡因用于阑尾切除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半数有效镇痛剂量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阑尾切除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半数有效镇痛剂量。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28例,术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罗哌卡因使用剂量采用序贯法,第1例患者1.6 mg·kg^(-1),调整区间0.2 mg·kg^(-1)。采用数字疼痛量表(NR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并根据NRS评分增减罗哌卡因剂量。若NRS≤3,则下一例患者罗哌卡因降低0.2 mg·kg^(-1),反之则增加0.2 mg·kg^(-1)。计算罗哌卡因用于阑尾切除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半数有效镇痛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记录患者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持续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罗哌卡因用于阑尾切除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半数有效镇痛剂量为2.73 mg·kg^(-1),95%CI为(1.94,3.84) mg·kg^(-1)。结论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的半数有效量的确定,可提高麻醉有效性及安全性。
- 陈亚飞陈淼赵玉华韩雪萍
- 关键词: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阑尾切除术
- PPARαrs4253728基因多态性对妇科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
- 目的:探讨PPARα rs4253728 基因多态性对妇科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或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河南籍汉族患者164例,年龄20岁~50岁,ASAⅠ级~Ⅱ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 陈淼韩雪萍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基因多态性芬太尼静脉镇痛
- 右美托咪定术中唤醒麻醉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中的应用
- 陈淼韩雪萍
- 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局麻肝脏射频消融术病人镇静镇痛的效果被引量:6
- 2020年
- 肝脏射频消融术常用于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尤其是伴有重度肝硬化者,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常用的麻醉方法为局麻联合镇静镇痛术。常用的镇痛药为阿片类药物,然而其相关不良反应如注射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可影响治疗效果。布托啡诺是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镇痛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μ受体具有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相对于传统阿片类药物,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较低,尤适用于接受短小手术、清醒镇静麻醉的病人。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镇静及镇痛效果良好,且镇静过程中易被唤醒,因此常与阿片类镇痛药复合用于短小手术的镇静镇痛术。本研究拟评价布托啡诺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局麻肝脏射频消融术病人镇静镇痛的效果。
- 陈向芸韩雪萍陈淼
-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阿片类药物布托啡诺阿片类镇痛药镇静镇痛短小手术
- PPARα rs4253728基因多态性对妇科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
- 目的:探讨PPARαrs4253728基因多态性对妇科患者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或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河南籍汉族患者164例,年龄20岁~50岁,ASAⅠ级~Ⅱ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
- 陈淼韩雪萍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基因多态性芬太尼静脉镇痛
- 文献传递
- 右美托咪定对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患者术中唤醒试验质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患者术中唤醒试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拟于全身麻醉下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的患者42例,性别不限,年龄57~78岁,体重53~86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1):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组(DPR组)。DRP组经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 μg/kg,随后以0.3 μg·kg-1·h-1速率维持。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输注后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置入喉罩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DPR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0.5~1.0 μg/ml和1~3 ng/ml;PR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5 μg/ml和3 ~ 6 ng/ml,维持BIS值40~60。唤醒试验前2组停止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降低至0.5 ng/ml,DPR组右美托咪定输注速率降为0.1 μg·kg-1·h-1。记录唤醒时间,评价唤醒质量。于入室后(T0,基础状态)、唤醒前10 min(T1)、唤醒后即刻(T2)、唤醒后10 min(T3)、唤醒试验结束(T4)时记录MAP、HR、RR、SpO2及BIS值。记录术中知晓、苏醒时间、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反流误吸和重度疼痛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唤醒期间MAP、HR、SpO2和RR均在正常范围;与T0时比较,PR组T1,3,4时MAP降低,DPR组和PR组T1~4时BIS值降低(P〈0.05)。与PR组比较,DPR组T1,3时MAP升高,T2~4时BIS值降低,唤醒时间缩短,Ramsay镇静评分和唤醒质量升高,苏醒时间缩短,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拔除喉罩后进行词语等级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未见心血管事件、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反流误吸和重度疼痛发生。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提高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质量。
- 陈淼韩雪萍尚学栋陈亚飞王勇付琦郭海明孙政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颈内动脉唤醒试验
- 低剂量艾司氯胺酮与阿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TCI在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中镇静效果比较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低剂量艾司氯胺酮与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用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择期行HCC RFA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75岁,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组(E组,39例)和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A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TCI 1%丙泊酚进行镇静,当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 concentration,Ce)达到1.5 mg/L,E组患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5 mg/kg,A组患者静脉注射阿芬太尼2.0μg/kg。给予艾司氯胺酮或阿芬太尼2 min后,使用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镇静水平,目标镇静水平为MOAA/S评分=2分。若MOAA/S评分>2分,上调丙泊酚靶控血浆药物浓度(targeted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Cpt)至2.5 mg/L,若术中出现MOAA/S评分<1分或气道梗阻等不良事件,立即停止TCI。当目标丙泊酚Ce达到2.5 mg/L时,重新评估此时的MOAA/S评分,若MOAA/S≤1分,则以每3 min 0.5 mg/L的速率下调Cpt,直至MOAA/S评分=2分,若MOAA/S评分>2分,则以每3 min 0.5 mg/L的速率上调Cpt。丙泊酚Cpt每增加0.5 mg/L,E组追加艾司氯胺酮0.05 mg/kg,A组追加阿芬太尼1.0μg/kg。艾司氯胺酮和阿芬太尼的最大使用剂量分别为0.5 mg/kg和7.5μg/kg。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总用量、E组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和A组阿芬太尼使用剂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患者及医师满意度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入PACU苏醒后30 min(T_(1))、60 min(T_(2))、90 min(T_(3))时的麻醉后恢复改良(Modified Aldrete Score,Aldrete)评分及T_(1)、T_(2)、T_(3)、出院后1 d(T4)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需要气道干预例数、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及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例数,记录两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
- 陈淼尚学栋董刚王勇韩雪萍杨建军
- 关键词:阿芬太尼肝细胞癌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