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玮

作品数:65 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5篇胰腺
  • 19篇切除
  • 16篇切除术
  • 14篇十二指肠
  • 13篇胰十二指肠
  • 13篇胰十二指肠切...
  • 13篇十二指肠切除
  • 12篇胰十二指肠切...
  • 12篇十二指肠切除...
  • 9篇胰腺癌
  • 9篇手术
  • 9篇肿瘤
  • 9篇腺癌
  • 8篇术后
  • 7篇胰体
  • 7篇胰体尾
  • 7篇细胞
  • 6篇胰岛
  • 6篇外科
  • 5篇胰岛细胞

机构

  • 60篇新疆医科大学...
  • 8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江西省人民医...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 2篇江西省肿瘤医...
  • 2篇青海省人民医...
  • 2篇山西省肿瘤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青岛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62篇韩玮
  • 39篇陈启龙
  • 34篇何铁英
  • 33篇林海
  • 16篇程坤
  • 10篇王喜艳
  • 7篇徐新建
  • 7篇耿诚
  • 6篇温浩
  • 5篇苏力担卡扎·...
  • 3篇王云海
  • 3篇陈修涛
  • 3篇邹德平
  • 2篇刘昌
  • 2篇吴向嵩
  • 2篇陈炜
  • 2篇党学义
  • 2篇晏冬
  • 2篇朱功兵
  • 2篇武步强

传媒

  • 9篇中国普外基础...
  • 8篇中国普通外科...
  • 5篇新疆医科大学...
  • 5篇新疆医学
  • 5篇中华消化外科...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胃食管反...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2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胰管支撑管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胰管支撑管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Cochranereviewers手册5.0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1)表示。结果本研究纳入4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纳入患者557例,其中放置支撑管外引流160例,内引流1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放置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66,0.70,0.63,P〉0.05)。但放置支撑管外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0.55,P〈0.05);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1,P〉0.05)。1篇比较支撑管内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疗效的RCT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在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5,2.11,P〉0.05)。结论使用支撑管外引流可以减少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总体并发症的发生;支撑管内引流的临床疗效尚需RCT进一步证实。
何铁英晏冬王喜艳陈启龙林海韩玮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ETA分析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吸烟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XPC)rs3731055和rs2607775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吸烟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14例胰腺癌患者和同期214例健康体检者的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技术(Multiplex SNaPshot)检测214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21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静脉血样标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XPC基因rs3731055和rs260777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胰腺癌易感性风险的关联。结果成功基因分型标本共423例,其中胰腺癌组210例、对照组213例。胰腺癌组和对照组XPC基因rs3731055等位基因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95%(319/420)和77.00%(328/4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基因型GG、GA、AA在胰腺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57%(123/210)、34.76%(73/210)和6.67%(14/210),对照组分别为60.09%(128/213)、33.80%(72/213)和6.10%(13/2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胰腺癌组和对照组rs2607775等位基因C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86%(369/420)和93.43%(398/4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5,P〈0.05)。rs2607775基因型CC、CG、GG在胰腺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62%o(163/210)、20.48%(43/210)和1.90%(4/210),对照组分别为86.85%(185/213)、13.15%(28/213)和0(0/213),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4,P〈0.05)。携带rs2607775G/C基因型比携带C/C基因型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高(校正OR:1.81,95%CI:1.06-3.10,P〈0.05)。携带至少一个突变基因G的个体(G/C+G/G)比携带C/C基因型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高(�
何铁英晏冬王喜艳陈启龙林海韩玮李岩
关键词:胰腺肿瘤单核苷酸多态性
胰胃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
目的 探讨胰胃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胰胃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通过检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比较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
韩玮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报道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治疗2 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移植效果.方法 为1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行胰肾联合移植,其中移植胰腺的外分泌采用胰液空肠内引流术式,将供胰十二指肠节段与受体回肠直接行侧侧吻合.结果 移植术...
陈启龙温浩赵晋明王梅韩玮林海何铁英苏力担卡扎·仇曼程坤李岩
艾滋病合并咳嗽(痰热郁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鱼芩解毒颗粒艾滋病痰热郁肺证咳嗽患者临床观察的研究,探讨鱼芩解毒颗粒对艾滋病痰热郁肺证咳嗽患者疗效的确切性,有利于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咳嗽。方法:选取艾滋病痰热郁肺证咳嗽患者36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艾滋...
韩玮
关键词:艾滋病咳嗽中医证候积分
文献传递
DCD肝、肾和胰腺器官联合切取及保存技术实践附临床15例体会
白磊何翼彪李涛赵晋明季学闻曹峻陈启龙韩玮丛鹏曹新玲吐尔洪江
根治性顺行性模块化胰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初步经验(附52例报道)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总结根治性顺行性模块化胰脾切除手术(RAMPS)治疗胰体尾癌的单中心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外科行RAMPS手术治疗的52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住院期间或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98~830 min、(463±137)min;术中出血量100~2 800 m L,中位数为400 m L,其中有19例(36.5%)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为7~58 d,中位时间为19.5 d。术后发生胰瘘18例,胃排空延迟5例,腹腔积液7例,胸腔积液3例,腹腔感染4例,腹腔出血2例。有2例患者接受再手术。术后51例患者获访,随访时间3~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6.2个月。随访期间21例复发转移,8例死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切缘[RR=3.65,95%CI为(0.06,5.11),P=0.026]和辅助治疗[RR=6.43,95%CI为(1.51,27.43),P=0.012]均与预后有关,切缘阴性和行辅助治疗患者的预后较好。结论 RAMPS治疗胰体尾癌安全可行,可能提高患者的R0切除率,联合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秦双利程坤韩玮陈启龙林海何铁英徐新建
关键词:胰体尾癌
超声造影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32例(胰腺癌组)和肿块型胰腺炎患者28例(肿块型胰腺炎组),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胰腺良恶性肿块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其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静脉相:胰腺癌组不均质增强比例为77.14%,高于肿块型胰腺炎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癌组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分别为2.82 s、3.51 s、58.18 d B,与肿块型胰腺炎组(1.31 s、1.56 s、76.09 d 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渡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诊断胰腺癌及肿块性胰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44,敏感性为60.07%,特异性为53.12%,诊断符合率为56.66%。超声造影诊断胰腺癌及肿块性胰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73.33%,诊断符合率为76.67%,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于胰腺癌及肿块型胰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常规超声更加准确和客观,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燕艾迪拜·木合买提耿诚陈启龙林海徐新建韩玮何铁英宋涛
关键词:造影剂
2010—2017年中国胆囊癌诊治流程与预后分析(附7874例报告)
2024年
目的 回顾总结并探讨2010—2017年间中国人群胆囊癌的诊断、治疗流程与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并整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全国49家医院共计7874例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诊疗资料。观察指标包括确诊年份、首诊年龄、确诊医院行政区划、确诊医院等级划分、确诊医院年均胆囊癌诊断例数、性别、B超检查情况、CT检查情况、MRI检查情况、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检查情况、确诊方式、诊断时机、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是否达根治标准、TNM分期及是否接受辅助治疗等,结局指标包括死亡日期,根本死因,失访日期,失访原因。计量资料通过Kolmogorov-Smirnov 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均值±标准差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中位数(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占总体百分比)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后退Logistics回归分析。总体生存情况采用寿命表法进行计算,生存数据以中位生存期(95%CI)来描述,固定时间点处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Z检验,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胆囊癌确诊病例数随年份持续增长,确诊病人女性多于男性,中位确诊年龄为64(56,71)岁。随时间推移,增强CT、增强MRI、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检查比例不断上升,增强CT、增强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出率也在不断提升。首诊年龄、性别、确诊医院行政区划、确诊医院等级划分、确诊医院年均胆囊癌诊断例数、B超检查、平扫及增强CT检查、增强MRI检查、MRCP检查、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检查对于胆囊癌早期诊断有着显著作用,其中确诊医院行政区划、确诊医院等级划分、确诊医院
王一钧孙旭恒冯佳毅任泰贾子衡李霖李雪川刘珂刘立果刘照南蒲鹏陶雯琦颜伟康央茂杨明杰郑志元邹路陈涛陈炜耿亚军何敏李永盛王辉吴文广杨林华张军峰吴向嵩顾钧巴桑白俊超蔡鸿宇曹宏曹景玉陈晓亮崔云甫戴朝六党学义段绍斌冯健顾剑峰韩玮郝继辉何松青张斌胡小强姜小清金慧涵李兵李桂臣李国松李明章李其云李志臻刘昌军刘超刘付宝刘建生刘景丰刘军刘连新吕文才聂高华杞映华钱叶本邵成浩孙备王传磊王槐志王军华王雷王琳王琦王益
关键词:胆囊恶性肿瘤术前诊断外科治疗预后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的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腹腔引流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其中42例(21.0%)患者符合腹腔感染的诊断标准。术后腹腔引流液经微生物培养,共分离出菌株18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株,占34.6%;革兰阴性杆菌103株,占55.7%;真菌18株,占9.7%。培养菌株数量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大肠埃希菌(22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和屎肠球菌(14株)。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60.7%(17/2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2.7%(5/22)和33.3%(6/18)。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45.2%(14/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瘘(OR=16.252,P=0.003)和肺部感染(OR=2.855,P=0.017)是腹腔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分级重、有肺部感染者的腹腔感染率较高。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引流液的微生物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积极防治胰瘘和肺部感染可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李刘诚韩玮林海何铁英陈启龙
关键词:腹腔感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微生物感染影响因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