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红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叶绿
  • 3篇叶绿体
  • 3篇叶绿体膜
  • 3篇体膜
  • 2篇激发能分配
  • 1篇大叶藻
  • 1篇阳离子
  • 1篇叶绿素
  • 1篇藻类
  • 1篇植物
  • 1篇离子
  • 1篇镁离子
  • 1篇膜表面
  • 1篇静电控制
  • 1篇激发能
  • 1篇光合膜
  • 1篇光合系统
  • 1篇光系统
  • 1篇PS
  • 1篇不同植物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3篇翟小京
  • 3篇娄清香
  • 3篇毛大璋
  • 3篇高振泮
  • 3篇马桂芝
  • 3篇马红
  • 2篇李良璧
  • 1篇李良壁
  • 1篇邓文涛

传媒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Acta B...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年份

  • 2篇1995
  • 1篇199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海生植物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分配变化的静电控制与非静电控制的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marina)和刺松藻(Codiumfragile)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g2+诱导的现象无明显的影响。(3)用胰酶进一步消化这些Ca2+处理过的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那么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的相关性效应则全部消失;但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增高的效应完全消失,而Mg2+诱导膜表面电荷变化的性质则保持不变。这些实验结果不仅证明,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分别为大叶藻和刺松藻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特异性作用部位;而且说明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这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机理,在这两种海生植物的叶绿体膜中?
高振泮娄清香马红翟小京马桂芝毛大璋李良璧
关键词:藻类叶绿体膜光系统
阳离子诱导大叶藻叶绿体膜中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机理(英文)被引量:3
1995年
用Ca2+ 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 m arina)叶绿体膜研究了其类囊体膜多肽成分与Mg2+ 诱导其Chla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正常的叶绿体膜中,Mg2+ 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2.用Ca2+ 处理这种叶绿体膜,除去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 kD多肽对Mg2+ 诱导的上述现象无影响;3.如果用胰酶消化Ca2+ 处理过的叶绿体膜,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6 kD多肽,Mg2+诱导的这些现象则全部消失。这些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类囊体膜表面的26 kD 多肽是阳离子诱导这两种相关现象的特异性作用部位。
高振泮娄清香马红翟小京马桂芝毛大璋李良璧
关键词:大叶藻光合系统叶绿体激发能分配
不同植物光合膜中镁离子诱导荧光同膜表面电荷变化相关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用水培的大麦苗及1992年夏、秋在青岛汇泉湾采集的大叶藻和利松藻制备叶绿体膜,观测了Mg2+诱导它们的PS-IICk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在大麦和大叶藻中,Mg2+诱导荧光的增高与其诱导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平行相关;而在刺松藻中,则无类似的相关性变化。这不仅证明在大麦和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阳离子对激发能分配的调节作用受膜表面静电性质的控制,而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则与膜表面静电性质的变化无关;揭示这两种不同的调节机理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无关,而可能取决于植物的进化程度。
马红高振泮翟小京娄清香马桂芝邓文涛毛大璋李良壁
关键词:叶绿体膜镁离子植物叶绿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