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中华 作品数:41 被引量:264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安徽省科技厅攻关项目 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急性胰腺炎入住方式对腹膜后感染及预后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方式对并发腹膜后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7月本院ICU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入住ICU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急诊组(首诊入ICU及从相关科室急诊转入)和延迟组(因病情演变由普通病房转入);根据是否并发腹膜后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 Ⅱ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胰腺炎CT严重程度指数评分(CTSI)、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腹膜后感染发生率、30 d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腹膜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 其中急诊组95例, 延迟组176例;感染组71例, 非感染组200例。延迟组患者入住ICU后腹膜后感染发生率以及30d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急诊组[腹膜后感染发生率:31.82% (56/176)vs. 15.79%(15/95);30 d病死率:13.64%(24/176)vs. 4.21%(4/95), 均P<0.05], ICU住院时间(d) [(15.4±21.3)vs. (8.6±10.8), P <0.05]及总住院时间(d) [(33.3±29.4)vs. (23.9±18.9), P <0.05]也较急诊组明显延长。单因素分析显示,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糖尿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TSI评分, BISAP评分, 尿素氮、肌酐、血钙、D-D二聚体、腹腔穿刺引流及病情演变由普通病房转入ICU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糖尿病、SOFA评分, CTSI评分及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及因病情恶化转入ICU等是胰腺炎患者发生腹膜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3.379, 1.150, 1.358, 3.855, 2.285)。结论因病情演变延迟转入ICU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更容易发生腹膜后感染, ICU住院时间更长, 病死率更高;延迟入住 曹利军 付路 杨翔 张频捷 鹿中华 陈虎 李嘉慧 孙昀关键词:胰腺炎 腹膜后感染 预后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临床指数联合腹内压测定对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2022年 目的探讨腹内压(IAP)值联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至2020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04例A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按严重程度分为两组:重症组(SAP组, 145例)和非重症组(NSAP组, 59例);另按患者出院情况分为存活组(177例)和死亡组(27例)。评估患者入院24 h内的IAP值联合BISAP评分,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研究联合IAP值和BISAP评分对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利用Medcalc软件比较不同预测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IAP值联合BISAP评分SAP组高于NSAP组, 死亡组高于存活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IAP值、BISAP评分及二者联合对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AUC分别为0.791、0.749、0.907;0.773、0.841、0.950, AUC比较表明在对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上联合IAP值联合BISAP评分评估优于IAP和BISAP的单独评估(P<0.05)。结论 IAP值联合BISAP评分对AP的预测价值更高。 曹利军 付路 黎命娟 鹿中华 孙昀关键词: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重症医学教师队伍现状对重症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4年 目的调查安徽省重症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寻找限制重症医学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因素,为促进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问卷星在线网络对安徽省5所高校附属医院重症医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人力资源、科研状况及健康水平等进行调查。结果学科基本情况:拥有重症医学独立教研室的单位仅占20.00%。规培基地医院占80.00%,专培医院占40.00%,培养规培人员较少,仅有1家医院每年接收的规培人数>5人,50.00%单位培养人数0~2人。学科覆盖重症医学科及众多分散重症监护室。教师教学情况:60.00%的单位每学期课堂教学>100课时,但40.00%的重症医学相关课时较少(≤20课时/学期)。重症医学教师教学任务分散,所带课程包括麻醉、内外科、妇产、儿科等。教学方式包含多媒体、讲座及其他形式等,被授课学生以临床专业为主,其次为麻醉。60.00%的教师愿意积极主动参加重症医学教学活动,而大部分学生(60.00%)对重症医学兴趣度较低。人力资源特点: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总数的48.94%;重症医学教师趋于年轻化、高学历、经验丰富,>30~<40岁教师占48.94%,最终学位以硕士为主(67.02%),中级及以上临床职称的教师占72.34%,讲师及以上教学职称仅占45.74%,从事重症医学年限>5年的教师占71.28%,从事重症医学前在其他专业工作的占81.91%。科研状况:重症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教师人数的18.09%,博士研究生导师占教师人数的4.26%。近3年发表教学类文章>3~6篇的医院占80.00%;获得教学类课题≤2项的医院占80.00%;基础或临床课题中80.00%的医院≥5项;校级以上课题中60.00%的医院≥5项。健康状况:60.00%的教师认为重症医学所在高校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仅有20.00%的教师有自己的亚专科研究方向。80.00%的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6d、平均每天工作时间>8~<10h,有20.00%的教师每日工作 鹿中华 陈虎 杨翔 张频捷 付路 胡秋源 黎命娟 曹利军 孙昀关键词:重症医学 教师 川芎嗪对脓毒症致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08年 脓毒症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脓毒症并发的多器官功能损伤中,肝脏是受累的重要器官之一。川芎嗪具有抑制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抗脂质过氧化、免疫调节功能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心、脑、肾等缺血性疾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的治疗。现就川芎嗪对脓毒症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鹿中华 王锦权关键词:川芎嗪 脓毒症 肝损伤 重症患者持续与间歇输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监测及分析持续与间歇输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临床结局的差异,探索适合万古霉素的输注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危重症患者持续和间歇输注万古霉素后监测血药浓度结果,分析两种输注方式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和临床结局。结果监测持续输注与间歇输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17.3±4.8)mg/L对(9.4±4.9)mg/L,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持续输注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间歇输注组,各自目标浓度达标率分别为59.4%和40.9%,间歇输注组达到重症感染目标谷浓度(15~20 mg/L)的比例仅为9.1%,而两组间临床结局及微生物学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酐清除率与间歇输注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存在相关性,而与持续输注组血药浓度相关性不显著。血药浓度≥15 mg/L时,间歇输注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持续输注组。结论持续输注万古霉素可显著提高万古霉素治疗浓度,两种输注方式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微生物学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酐清除率可影响万古霉素间歇输注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高于15 mg/L时,应注意监测间歇输注组患者肾功能。 黎命娟 鹿中华 杨翔 曹利军 孙昀关键词:万古霉素 持续输注 血药浓度 肾功能 感染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心跳骤停一例 被引量:2 2014年 一例患者因感染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跳反复骤停,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下寻找多种休克治疗矛盾的平衡点,进行液体复苏及应用升压药,慎用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和激素,及时心肺复苏和低温脑保护,救治成功。 鹿中华 孙昀 尹路 华天凤 杨翔 张频捷关键词:甲状腺危象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降钙素原、白介素-6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外伤患者PCT、IL-6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研究方法,采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收住的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40例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亚低温(33~35℃)和常温(36~37℃)处理,余治疗原则保证一致性,测定患者静脉血中PCT、IL-6水平。结果:第1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87±0.29)ng/mL和(101.70±30.99)pg/mL,与亚低温组PCT、IL-6值(0.88±0.27)ng/mL和(101.75±26.42)pg/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70±0.26)ng/mL和(76.45±23.30)pg/mL,亚低温组PCT和IL-6值分别为(0.55±0.22)ng/mL和(59.90±13.20)pg/mL,均较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45±0.20)ng/mL和(50.90±17.38)pg/mL,亚低温组PCT和IL-6值分别为(0.32±0.18)ng/mL和(31.95±11.47)pg/mL,均较第3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治疗组第3、7天静脉血PCT、IL-6含量下降趋势较常温组明显(P〈0.01);亚低温组预后好于常温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采用亚低温治疗可能与静脉血PCT、IL-6清除相关,并与改良预后相关。 杨翔 鹿中华 余维丽 孙昀 曹利军 郑瑶 杨旻 尹路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预后 低磷血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低磷血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符合入组标准的179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测定的血磷水平分为低磷血症组(血磷<0.80 mmol/L)和非低磷血症组(血磷≥0.80 mmol/L)。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情况、临床预后和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低磷血症与SAP患者继发腹腔感染和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评价多元回归模型对SAP患者继发腹腔感染和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低磷血症组相比,低磷血症组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机械通气比例:60.3%(47/78)比44.6%(45/101),腹腔感染的发生率:43.6%(34/78)比22.8%(23/101),总住院时间(d):26.5(16.0,34.5)比20.0(14.0,30.0),均P<0.05]。2组患者在腹腔出血、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磷血症是SAP患者继发腹腔感染和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值分别为2.985(95%CI=1.434~6.213,P<0.05)和2.878(95%CI=1.069~7.74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元回归模型预测SAP患者继发腹腔感染和院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797(95%CI=0.729~0.886)和0.879(95%CI=0.816~0.942),均P<0.001。结论:低磷血症的SAP患者机械通气和继发腹腔感染的比例更高,总住院时间更长。低磷血症是SAP患者继发腹腔感染和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张频捷 曹利军 鹿中华 付路 孙昀关键词:低磷血症 胰腺炎 腹腔感染 病死率 席汉综合征并发急性胰腺炎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总结席汉综合征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以期获得临床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席汉综合征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经CNKI、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病例7例,结合本院收治1例得到以下结果。8例患者病程中均接受激素替代治疗;并发胰腺炎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显著下降;3名患者患有高脂血症,有2名被明确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6例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无明显诱因,考虑其发病与席汉综合征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从而引起激素合成障碍相关。结论席汉综合征所表现的垂体功能减退可并发急性胰腺炎。对席汉综合征患者应定期复查激素水平、调整替代药物的剂量;患者出现腹痛等症状时需及时行相关检查排除急性胰腺炎;一旦诊断胰腺炎,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 李嘉慧 孙昀 鹿中华 曹利军 王炳然 张浩楠关键词:席汉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 垂体功能低下 腹膜后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失败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腹膜后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失败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收治的行PCD治疗的68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49.0±16.3)岁。根据PCD治疗效果分为两组:PCD成功组(n=26)和PCD失败组(n=42)。收集记录患者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实验室指标,记录置管后48 h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评分、肠内营养等数据。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CD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首次PCD前改良的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首次PCD前行增强CT检查时间、首次PCD前急性肾损伤(AKI)、首次PCD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首次PCD前去甲肾上腺素总量、首次PCD后48 h内APACHEⅡ评分、首次PCD后48 h内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引流液培养结果、开始实施肠内营养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PCD前ARDS(OR=4.682,95%CI:1.010~21.692)、首次PCD前MCTSI评分越高(OR=2.125,95%CI:1.198~3.767)、开始实施肠内营养的时间越晚(OR=1.286,95%CI:1.020~1.622)、首次PCD后48 h内SOFA评分越高(OR=1.579,95%CI:1.142~2.183)的IPN患者,PCD失败的风险增加(均P<0.05)。结论首次PCD前ARDS、首次PCD前MCTSI评分越高、首次PCD后48 h内SOFA评分越高和实施肠内营养的时间越晚是PCD治疗IPN患者失败的风险因素。 孙雅妮 孙昀 曹利军 鹿中华 张频捷关键词:感染性胰腺坏死 器官衰竭 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