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荷

作品数:28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流行病
  • 8篇流行病学
  • 7篇螺旋体
  • 7篇钩端螺旋体
  • 5篇螺旋体病
  • 5篇钩端螺旋体病
  • 3篇疫情
  • 3篇伤寒
  • 3篇宿主
  • 3篇宿主动物
  • 3篇流行病学调查
  • 3篇病例
  • 2篇电泳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人间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胃癌

机构

  • 17篇贵州省疾病预...
  • 3篇贵州医科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黔东南州疾病...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遵义市疾病预...

作者

  • 19篇黄荷
  • 14篇姚光海
  • 10篇李世军
  • 8篇唐光鹏
  • 7篇刘英
  • 7篇王定明
  • 5篇胡灿
  • 4篇王丹
  • 4篇马青
  • 3篇韦小瑜
  • 3篇邹志霆
  • 3篇游旅
  • 3篇黄艳萍
  • 2篇周敬祝
  • 2篇潘雄飞
  • 2篇聂炜
  • 2篇谢瑶
  • 2篇宋沈超
  • 2篇陈凤
  • 2篇温莹

传媒

  • 6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海峡预防医学...
  • 2篇全国肿瘤病因...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妇幼卫生...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鉴定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对贵州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高发季节贵州省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省新发现钩体菌群。
刘英黄荷张翠彩姚光海徐飞马青王月唐光鹏王定明李世军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发热病例聚合酶链式反应多位点序列分型
贵州省2010-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菌株培养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获老鼠对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进行鼠类宿主动物及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 2010-2014年贵州省报告钩体病人共73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70%。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年合计报告病例数52例占全省同期病例的71.23%。6—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9.86%。检测钩体疑似病人血清样本18份,其中阳性7份,阳性率为38.89%,均为黄疸出血群抗体。未从钩体疑似病人分离到钩体菌株。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 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全部分离自黑线姬鼠,带菌率8.67%,经PCR检测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贵州省2010—2014年间钩体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鼠类动物,带菌群别为黄疸出血群,与钩体病人血清抗体群别相匹配,提示黑线姬鼠带菌与人间疫情存在相关性。
刘英陈峥宏李世军姚光海黄荷马青周敬祝唐光鹏王定明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宿主动物PCR
贵州省黔东南州某县一起伤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2020年
目的调查贵州省黔东南州某县2018年发生一起伤寒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及传播方式,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用个案调查、病例对照调查及环境卫生学调查等方法对该疫情进行分析。结果该疫情共发现伤寒102例(确诊42例、临床诊断2例、疑似58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3例,55.9%为学生(57例),32.4%为农民(33例);人群罹患率1.9%(102/5328),无死亡。村小学学生罹患率7.1%(46/645),各年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疫情有家庭聚集现象,病例均有发热,以畏寒(82%)和头痛(72%)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饮用桶装生水(OR=39.34)及与类似症状者共同居住(OR=4.99)均为疫情的危险因素。结论疫情可能因村民直接饮用被污染的自来水、桶装生水或就近取用自备井水造成感染,同时存在家庭内传播。要对村民水源进行统一管理,集中消毒。加强健康教育,促进村民养成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黄荷李梦姚光海
关键词:伤寒疫情暴发饮水卫生疾病控制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供防控工作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累计发生104起,病例183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46/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0.002/10万。全年可发病,5-10月报告病例最多(149 例,占81.42%)。以25~60岁发病最多(142例,占77.60%)。男女病例之比为6.96∶1。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162例,占88.52%)。散发77起占总起数的74.04%。聚集性病例106例占总病例57.92%。2013-2017年的人间炭疽中86.67%(13/15)有病死家畜接触史。实验室确诊4例。消毒前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5.79%(9/57),消毒后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2.21%(16/131)。结论 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下降明显,农村尚存在潜在聚集性疫情风险,疫源地消毒亟待规范,部门间联防联控有待落实,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姚光海马青胡灿王丹黄荷聂炜唐光鹏李世军
关键词:炭疽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流行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9-2019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累计报告病例141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359/10万,死亡9例,年均死亡率0.0023/10万。高发地区为黔东南州(113例,0.2840/10万)。全年除1月、3月和4月外的各月均有病例报告,8-10月报告病例最多(117例,占82.98%)。以10~65岁发病最多(130例,占92.20%)。男女病例之比为5.13∶1。职业发病以农民最多(103例,占73.05%),其次是学生(26例,占18.44%)。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散发。稻田捕鼠942只,捕获率10.93%(942/8621),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412只,占43.74%),分离钩端螺旋体82株,分离率8.70%(82/942),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均分离自黑线姬鼠,黑线姬鼠带菌率为19.90%(82/412)。报告疑似钩体病例的钩体抗体阳性率42.45%(59/139),感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6例,占61.02%);发病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53.33%,明显高于非发病区的11.89%(χ^(2)=38.85,P=0.00)。结论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下降显著,局部区域高发,需警惕历史自然疫源地的潜在流行风险,应加强监测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工作。
姚光海刘英黄荷胡灿王丹聂炜邹志霆李世军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
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持续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价贵州省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的持续效果,为肠道传染病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伤寒、副伤寒资料,分析干预区和对照区疫情特征;现场调查收集人群伤寒、副伤寒知识-态度-行为(KAP)资料,比较干预前后近期及干预后远期的持续效果。结果干预区发病率下降多于对照区,且维持在较低水平(1.00/10万),对照区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8.12/10万);干预后近期和远期效果指数分别为0.54和0.49;干预后远期人群KAP总答对率63.3%、知识总知晓率49.3%、正确态度总持有率55.6%、良好卫生行为形成率78.8%,均高于干预前、低于干预后近期。结论贵州省的伤寒和副伤寒干预项目降低了发病率、改善了人群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干预后人群KAP远期效果不如近期效果显著,说明健康教育开展要有持续性过程。
胡灿姚光海王丹黄荷张静申涛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疾病控制健康教育
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研究进展
胃癌是第4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引起癌症相关死亡的第2位原因.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和结局.宿主自身遗传易感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收集...
赵志梅温莹潘雄飞陈凤黄荷兰慧谢瑶杨春霞
贵州省2例钩端螺旋体病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对贵州省2014年报告的2例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死亡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014年传染病网络监测系统中,以贵州省黎平县上报的2例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均符合《全国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的钩体病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走访对2例患者的生活环境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并填写了死亡患者结案报告.采用ELISA和显微凝集试验(MAT)法对患者的血清进行血清群鉴定.采用夹夜法,于2014年10月、11月对2例患者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周边稻田、土地等环境进行鼠类宿主动物钩体带菌检测,并分离菌株;采用PCR方法及MAT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死亡患者疫情的相关性.结果 2014年报告的2例死亡患者来自贵州省黎平县,临床诊断符合钩体病诊断标准.ELISA检测显示,其中1例患者血清样本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MAT进一步鉴定显示为黄疸出血群抗体,另外1例患者血清因标本溶血而未能检测.患者周边环境鼠类宿主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1600夹次,共捕鼠183只,鼠密度为11.44%(183/1600);共分离得到钩体菌株40株,带菌率21.86%(40/183),均分离自黑线姬鼠;其中黑线姬鼠95只,其黑线姬鼠密度为5.93%(95/1600);40株菌经PCR鉴定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 贵州省2014年报告的2例钩体患者其中1例患者血清检出钩体黄疸出血群抗体,从患者周边环境黑线姬鼠分离出40株黄疸出血群钩体菌株,宿主动物分离菌株血清群别与患者血清抗体相匹配,提示本起疫情因感染黄疸出血群钩体所致,黑线姬鼠为潜在的传染源.
刘英李世军姚光海黄荷马青周敬祝唐光鹏王定明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死亡病例宿主动物
贵州省2010-201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细菌性痢疾(菌痢)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10-2015年菌痢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菌痢病例34 580例,6年报告平均发病率为16.28/10万。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依次为黔南州、黔西南州和安顺市。5~9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为1.45∶1,其中0~4岁和15~20岁组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5.70%)。职业分布以农民(46.06%)、散居儿童(32.24%)和学生(9.30%)为主。病原菌型监测显示,志贺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2.57%(97/3 778),以宋内志贺菌菌株为主,占91.75%(89/97)。志贺菌株的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2010-2015年通过电话、网络等共报告菌痢突发事件41起,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36起发生在学校,32起可能为水源性暴发,易引起菌痢暴发疫情的病原是福氏志贺菌。结论贵州省菌痢发病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重点加强学校、农村的防控工作,切实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菌痢的危害。
黄艳萍姚光海黄荷游旅韦小瑜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防控能力
贵州省2015年手足口病的家庭内流行特征
2016年
目的描述2015年贵州省家庭内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供手足口病防控参考。方法对2015年贵州省家庭内手足口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手足口病33 753例,家庭内手足口病1702例,重复发病268例(541人次),重复发生率1.60%;家庭聚集性疫情579起(1173例),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率3.48%。重症31例。4~6月高发(占45.30%),农村占68.57%,散居儿童占88.55%,男性占56.79%。有11户(34例)为重复发病+家庭聚集性疫情。家庭内手足口病采样396例,采样率23.27%,75.80%为肠道病毒感染。病原检测均相同的有143户(290例),重复发病有9例(18人次),家庭聚集性疫情有134户(272例)272例,均以EV感染最多(占77.59%)。结论农村散居儿童是贵州省家庭手足口病的防控重点。
郑燕姚光海王定明黄荷唐光鹏宋沈超
关键词:手足口病家庭聚集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