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灿

作品数:21 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5篇疫情
  • 5篇伤寒
  • 5篇副伤寒
  • 3篇人间
  • 3篇伤寒副伤寒
  • 3篇染病
  • 3篇传染
  • 3篇传染病
  • 2篇流行病学分析
  • 2篇螺旋体
  • 2篇螺旋体病
  • 2篇描述性
  • 2篇钩端螺旋体
  • 2篇钩端螺旋体病
  • 2篇高发地区
  • 2篇肠道传染病
  • 1篇得分
  • 1篇登革热

机构

  • 15篇贵州省疾病预...
  • 4篇贵阳医学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黔南州疾病预...
  • 1篇遵义市疾病预...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胡灿
  • 11篇姚光海
  • 7篇王丹
  • 6篇唐光鹏
  • 6篇黄荷
  • 4篇李世军
  • 4篇杨敬源
  • 4篇黎明
  • 3篇邹志霆
  • 3篇黄艳萍
  • 2篇周敬祝
  • 2篇黄艳
  • 2篇聂炜
  • 2篇雷明玉
  • 2篇刘英
  • 2篇王定明
  • 1篇刘昭兵
  • 1篇郭军
  • 1篇孙洁
  • 1篇李法锦

传媒

  • 4篇医学动物防制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疾病监测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省道真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调查贵州省道真县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及媒介伊蚊种类及其密度,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对2016年7月道真县马尔代夫归国人员中的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ELISA方法对归国人员血清进行IgM抗体检测;采用人诱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对媒介伊蚊密度进行调查。结果26名归国务工人员中,登革热IgM抗体阳性6份,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例,疑似病例2例,隐性感染者1例,罹患率为30.77%。7例患者经治愈出院,其余19人隔离观察14 d未发病。道真县玉溪镇、河口乡和棕坪镇的媒介伊蚊监测人诱停落指数为2.4只/(人·h),超过C级[人诱停落法≤1.5只/(人·h)]水平;BI为7.0,略高于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BI≤5)。结论该起登革热输入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引起本地流行。
田珍灶胡灿周敬祝邹志霆李法锦郭军黄红武余多姚刚冷远强曾地敏杨国军郭黄吉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诊断符合率调查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医院报告病例诊断的准确性,为该地区及全省伤寒副伤寒诊断及报告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卫生行业标准(ws280-2008)对网络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进行复核。结果:共收集病例343例,诊断准确187例,诊断符合率54.52%;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4.78%和53.52%;诊断符合率最高的是安龙县,为71.88%,最低的是罗甸县,只有11.36%;三级甲等医院诊断符合率(60.51%)高于二级甲等医院(46.62%)。诊断符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掌握不清楚。结论:高发地区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偏低,影响了网络报告的真实性,影响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实施。
胡灿黎明杨敬源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诊断符合率
应用回归法预测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
2014年
目的预测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进一步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2004-2012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趋势回归模型的选择,然后利用合适的模型对该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2013、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贵州省2004-2012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为二次多项式趋势回归模型,即y=0.3 821x2-5.8 632x+24.785,决定系数R2=0.9 90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6.52/10万。结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预测发病率有所升高,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胡灿姚光海唐光鹏黎明杨敬源
关键词:发病率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供防控工作参考。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7-2017年人间炭疽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 2007-2017年贵州省人间炭疽累计发生104起,病例183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46/10万,死亡6例,年均死亡率0.002/10万。全年可发病,5-10月报告病例最多(149 例,占81.42%)。以25~60岁发病最多(142例,占77.60%)。男女病例之比为6.96∶1。职业以农民发病最多(162例,占88.52%)。散发77起占总起数的74.04%。聚集性病例106例占总病例57.92%。2013-2017年的人间炭疽中86.67%(13/15)有病死家畜接触史。实验室确诊4例。消毒前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5.79%(9/57),消毒后的剖剐地土壤的炭疽杆菌检出阳性率12.21%(16/131)。结论 贵州省人间炭疽疫情下降明显,农村尚存在潜在聚集性疫情风险,疫源地消毒亟待规范,部门间联防联控有待落实,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姚光海马青胡灿王丹黄荷聂炜唐光鹏李世军
关键词:炭疽
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流行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贵州省2009-2019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及其相关监测资料。结果2009-2019年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累计报告病例141例,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0359/10万,死亡9例,年均死亡率0.0023/10万。高发地区为黔东南州(113例,0.2840/10万)。全年除1月、3月和4月外的各月均有病例报告,8-10月报告病例最多(117例,占82.98%)。以10~65岁发病最多(130例,占92.20%)。男女病例之比为5.13∶1。职业发病以农民最多(103例,占73.05%),其次是学生(26例,占18.44%)。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散发。稻田捕鼠942只,捕获率10.93%(942/8621),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412只,占43.74%),分离钩端螺旋体82株,分离率8.70%(82/942),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均分离自黑线姬鼠,黑线姬鼠带菌率为19.90%(82/412)。报告疑似钩体病例的钩体抗体阳性率42.45%(59/139),感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36例,占61.02%);发病区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53.33%,明显高于非发病区的11.89%(χ^(2)=38.85,P=0.00)。结论贵州省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下降显著,局部区域高发,需警惕历史自然疫源地的潜在流行风险,应加强监测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工作。
姚光海刘英黄荷胡灿王丹聂炜邹志霆李世军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
灰色理论在贵州省9种肠道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确定肠道传染病中的优势病种并对其进行疫情预测,为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08~2012年网络直报的9种肠道传染病(关联度为ri)手足口病(r1)、细菌性痢疾(r2)、其他感染性腹泻(r3)、甲肝(r4)、伤寒副伤寒(r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r6)、未分型肝炎(r7)、戊肝(r8)、阿米巴痢疾(r9)进行灰关联分析,找出优势病种并按灰关联度排序;用灰色模型GM(1,1)对优势病种进行建模,再用后验差比C和小误差概率p 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对模型精度较好的传染病进行2013年疫情预测.结果:9种肠道传染病灰关联度ri均大于0.6,均为优势病种,排序为r3>r2=r9>r5>r7>r4>r6=r8>r1;所建灰色数列模型GM(1,1)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精度不合格外,其余均较好,精度较好的传染病预测发病率分别为细菌性痢疾(14.24/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31.83/10万)、未分型肝炎(1.48/10万)、手足口病(227.84/10万)、甲肝(1.50/10万)、伤寒副伤寒(1.74/10万)、戊肝(2.06/10万)、阿米巴痢疾(0.13/10万).结论:灰色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优势病种确定及疫情预测;9种肠道传染病均为优势病种,不同病种与总发病率关联强度各不相同;细菌性痢疾、未分型肝炎、甲肝、伤寒副伤寒、阿米巴痢疾预测发病率有所下降,其余有所升高;应采取有针对性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暴发流行.
胡灿黎明杨敬源唐光鹏姚光海
关键词:肠道传染病优势病种疫情预测
贵州省三都县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三都县1例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禽流感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发病经过、感染来源、传播途径等,并在病例救治痊愈后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访谈。结果 2017年贵州省新增1例确诊人感染H7N9病例,病人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并在其暴露活禽市场摊位外环境标本检出3份H7N9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活禽市场暴露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风险因素,加强活禽市场的监管是禽流感防制的重要工作。
陶忠发唐光鹏胡灿祝俊李群歆万永虎王定明黄艳余春雷明玉孙洁
关键词: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
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持续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价贵州省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的持续效果,为肠道传染病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伤寒、副伤寒资料,分析干预区和对照区疫情特征;现场调查收集人群伤寒、副伤寒知识-态度-行为(KAP)资料,比较干预前后近期及干预后远期的持续效果。结果干预区发病率下降多于对照区,且维持在较低水平(1.00/10万),对照区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8.12/10万);干预后近期和远期效果指数分别为0.54和0.49;干预后远期人群KAP总答对率63.3%、知识总知晓率49.3%、正确态度总持有率55.6%、良好卫生行为形成率78.8%,均高于干预前、低于干预后近期。结论贵州省的伤寒和副伤寒干预项目降低了发病率、改善了人群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干预后人群KAP远期效果不如近期效果显著,说明健康教育开展要有持续性过程。
胡灿姚光海王丹黄荷张静申涛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疾病控制健康教育
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为全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中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和《贵州省统计年鉴》、肠道传染病基地项目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05-2020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746例,死亡14例,年均发病率3.93/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为15.21/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市州和县(市、区)分别是黔西市南州(8.40/10万)、兴义市(15.08/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7 835例,占34.45%)和学生(6 027例,占26.50%)为主,季节高峰在5~10月(15 826例,占69.58%),发病年龄以10~50岁为主(17 758例,占78.07%)。暴发疫情24起,发病例数939例,罹患率为0.55%。分离菌株1 883株,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74.14%)。伤寒和甲型副伤寒菌株对萘啶酸耐药率分别为26.45%和93.18%。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重大行动18条,对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有重要推动作用。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既往防控对策和重大行动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有重要推动作用。应针对性推动既往有效对策,有效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危害。
胡灿姚光海王丹黄艳萍黄荷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描述性流行病学耐药性
2020年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2020年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贵州省报告的COVID-19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感染来源及疫情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1月22日至12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73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1.16%。其中确诊病例147例(84.97%),无症状感染者26例(15.03%);重症病例31例(21.09%);本地病例84例(48.55%)、境内输入病例87例(50.29%)、境外输入病例2例(1.16%)。疫情曲线呈双峰型,两个高峰间隔7 d,第1个发病高峰以境内输入病例为主,第2个发病高峰以本地病例为主。全省9个(100%)市/州44个(50%)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贵阳市、毕节市及遵义市(占全省总病例的70.70%)。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年龄中位数为37岁。82例(47.40%)病例是通过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发现,55例(31.79%)是通过主动就诊发现,36例(20.81%)是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来黔等重点人员主动筛查发现。暴露因素以密切接触者(42.77%)和武汉市旅居史人员(38.73%)为主。29起聚集性疫情均为家庭聚集病例。结论贵州省COVID-19病例以境内输入及密切接触感染为主。对疫情重点地区人员及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的早期排查、集中隔离管理及对发热病例的监测是早发现和防止疫情传播的关键。
平凯珂雷明玉勾云陶忠发刘昭兵姚光海胡灿邹志霆王定明李世军黄艳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描述性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