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永旭

作品数:19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篇遗址
  • 7篇陶器
  • 4篇考古
  • 4篇考古学
  • 4篇古学
  • 3篇洞穴遗址
  • 3篇石器
  • 3篇史前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制陶工艺
  • 2篇制陶技术
  • 2篇绳纹
  • 2篇石器时代
  • 2篇民族考古
  • 2篇民族考古学
  • 2篇墓葬
  • 2篇二里头
  • 2篇二里头文化
  • 2篇出土

机构

  • 19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贵州省文物考...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故宫博物院
  • 1篇海南省博物馆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9篇付永旭
  • 3篇傅宪国
  • 2篇周振宇
  • 2篇彭小军
  • 1篇张东
  • 1篇刘建国
  • 1篇郭志委
  • 1篇瓦伦丁·卢克...
  • 1篇李新伟
  • 1篇陈星灿
  • 1篇王树芝
  • 1篇王运辅
  • 1篇贾笑冰
  • 1篇王明忠

传媒

  • 6篇考古
  • 6篇南方文物
  • 3篇中原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考古学集刊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北侧晚期建筑被引量:3
2017年
8N-11号贵族居址是科潘遗址除王宫以外的最高等级建筑,主体是一处封闭的方形院落,四面为石砌高台建筑。对院落北侧建筑的发掘表明,科潘王国晚期,北侧建筑由中部有两层台基的主建筑和东、西两侧附属建筑组成。中部台基的13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说明此贵族家庭与王室有密切联系。
李新伟荷西.拉莫斯彭小军付永旭郭志委周振宇张东贾笑冰
绳纹施制技术的分析和实验被引量:3
2018年
绳纹是古代陶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不仅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上常见绳纹,而且在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史前陶器上也相当普遍。以至于日本的同行,将其国内整个新石器时代统称为绳纹时代。长期以来,绳纹作为一个细而微的基本技术问题,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绳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个关于绳纹施制的系统实验。实验的基础是建立在对考古出土文物标本的细致观察和研究之上,据此提出可能存在的施纹工具。工具的仿制在实验中也有体现。有意识地设计出不同的施纹工具,进而实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并详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同时,紧扣考古学问题进行初步释读。实验的顺利实施,对深入认识绳纹工具制作和绳纹的施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以往认为的滚压绳纹和拍印绳纹的界定标准提出了新的思考。
付永旭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绳纹
试论华南地区的凹石被引量:1
2019年
一、前言在华南地区常见一种极具特色的古代文化遗物——带有凹窝的砾石,一般是利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或经长期使用形成(图一)。根据目前的发现情况来看,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沿用到历史时期,甚至更晚。
付永旭
关键词:洞穴遗址
绳与绳纹的民族考古调查、实验与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绳纹是古代陶器表面常见的纹饰之一,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广为流行。了解陶器上的绳纹,对于认识古代陶器的制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其是陶器研究中一个具体而又细微的方面,往往为国内研究人员所忽视。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陶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的绳纹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研究绳纹,首先就要了解绳与绳纹的关系,然后才能深刻理解陶器上的绳纹变化。
付永旭
关键词:绳纹民族考古学
广西宾阳县新窑村的现代制陶技术被引量:3
2011年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的新窑村,尚有现代制陶作坊存在。这些制陶作坊均采用快轮制陶技术。此次,对其进行的考察主要包括原料采集、制作工艺、阴干及烧制等方面。考察的结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付永旭
关键词:陶器拉坯龙窑
试论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凹石
2023年
凹石是华南史前时期常见的石质工具之一。针对其使用方式和功能的推论和研究,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了大量凹石,对其类型、颜色、质地、体积和重量,以及器表残留的使用痕迹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认识凹石的使用方式、功能及其与穿孔石器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
付永旭
关键词:甑皮岩遗址
略论“灰坑”的定名被引量:1
2014年
"灰坑"本身只是考古学上的一个方便术语,现在常用英文字母"H"表示,用于指称遗址中填充有文化堆积的坑状遗迹。作为一种遗迹现象,其在现代中国考古学肇始之初,已经在田野考古中辨识出来,即为学界所认识。从安特生的"pocket"(袋形坑)的初次提出,到最终形成"灰坑"这一学术概念并被国内学术界接受,期间经历了不算很短的过程。灰坑一名演变的始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考古学在传入中国之后并逐步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付永旭
关键词:安特生仰韶文化灰坑
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壮族的原始制陶技术被引量:9
2011年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调研对象看,华南的许多族群社会、包括汉人社会中都保存大量原始制陶工艺,需要我们做更多的调查、充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付永旭的《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壮族的原始制陶技术》一文,首次为我们带来了壮族的原始制陶工艺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原始制陶技术史的民族志文献。
付永旭
关键词:制陶工艺出土陶器西南边陲聚居
贵州牛坡洞遗址新发现的陶器——兼论黔中史前洞穴遗址中的陶器被引量:2
2017年
贵州的洞穴遗址数量很多,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到历史时期,其中经过科学发掘和研究的遗址数量有限,在这当中.明确判断为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数量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来看,有限的这些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多集中在贵州中部,即贵阳、安顺以及与之相邻的一些地区,亦可称之为黔中地区。
付永旭黄超
关键词: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旧石器时代中期史前
陶器生产的标准化和强度:专业化程度的量化被引量:5
2011年
陶器的标准化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开始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陶器的标准化跟陶器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陶器的标准化,便为认识陶器的生产方式,进而为了解这个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如何研究陶器的标准化?面对大量的出土陶器材料,我们又该如何下手?这篇文章,会给我们许多启发。这是一篇法国学者的民族考古学论文,它通过分析印度、西班牙两地低效和高效两种陶器生产方式下出产的陶器,并通过和菲律宾的相关资料相比较,详细地考察了陶器生产的标准化与生产强度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通过大量测量数据所得到的结论,比如小规模的生产确实能使陶工形成与高效生产者类似的使一组组陶器标准化的习惯;比如器物等级规模的主位概念也可能引起一定的差异,因而导致在类似的生产效率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变异系数值存在不同的范围;再比如在累积影响的情形下,小规模生产产出的陶器组中,不会出现至少两个参数的变异系数值均低于3%的情况等等,对于我们如何评估陶器的标准化,进而认识陶器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瓦伦丁·卢克斯付永旭
关键词:陶器类属性无意识家庭生产考古学作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