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剑珍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结肠
  • 4篇甲基化
  • 4篇肠癌
  • 3篇结肠癌
  • 2篇脱氧
  • 2篇脱氧胞苷
  • 2篇细胞
  • 2篇裸鼠
  • 2篇免疫
  • 2篇结肠癌细胞
  • 2篇癌细胞
  • 2篇胞苷
  • 2篇E-CADH...
  • 2篇肠癌细胞
  • 2篇出血
  • 2篇5-AZA-...
  • 1篇蛋白
  • 1篇毒性肝炎
  • 1篇血容量减少
  • 1篇循环衰竭

机构

  • 8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0篇任剑珍
  • 8篇霍继荣
  • 1篇周艳艳
  • 1篇刘德良
  • 1篇胡长梅
  • 1篇陈世华
  • 1篇周世权
  • 1篇周芝元
  • 1篇胡文芳

传媒

  • 2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癌症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肠癌T-cadherin基因的表达及甲基化影响的探讨
目的:结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DNA甲基化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DNA异常甲基化是可使肿瘤抑制基因发生沉默的新型相关研究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T...
任剑珍
关键词:结肠癌T-CADHERIN甲基化5-AZA-CDR裸鼠
文献传递
上皮钙黏蛋白和γ-连环蛋白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上皮钙黏蛋白(E-cad),γ-连环蛋白(γ-cat)的蛋白表达,了解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E-cad及γ-cat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并观察临床病理参数。结果E-cad表达阳性率:正常大肠组>大肠腺瘤组>大肠癌组,γ-cat表达阳性率:正常大肠组﹥大肠腺瘤组,正常大肠组﹥大肠癌组;E-cad的膜表达缺失率在大肠癌组织标本中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γ-cat的蛋白表达缺失率在大肠癌组织标本中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有关;在大肠癌组织中E-cad及γ-cat的表达率降低,但两者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癌组织中E-cad和γ-cat的表达下降与肿瘤相关。E-cad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浸润转移有密切的关系,γ-cat的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
胡长梅霍继荣周世权任剑珍
关键词:大肠癌上皮钙黏蛋白Γ-连环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Cx26基因在正常肝脏和肝癌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7年
间隙连接蛋白(Cx)基因在胚胎发育、细胞生长、分化及细胞间信号传递、物质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x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常存在Cx基因表达下调或缺失。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连接蛋白26是哺乳动物肝脏中的主要表达的连接蛋白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它对肝脏GJIC有重要作用。Cx26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重要机制之一。
任剑珍霍继荣
关键词:CONNEXIN26正常肝脏肝癌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0例治疗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2年来共收治的100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生长抑素组及联合治疗(EBL+EIS)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垂体后叶素组,24 h、48 h止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和EBL+EIS联合疗法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靠治疗手段之一。
任剑珍霍继荣刘德良周芝元胡文芳陈世华
功能性肛管直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3
2008年
功能性肛管直肠疾病(functional anus and rectum disorders,FARD)罗马Ⅲ定义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不能以结构和生化异常来解释的各种肛门直肠症状的总称。FARD分为3大类:①功能性大便失禁(functional fecal incontinence,FFI);②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unctional anorectal pain,FAP);③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isorders of defacation,FDD)。
霍继荣周艳艳任剑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及其处理
2006年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系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3%;其中在短期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减少达20%的出血为大出血。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以及发热、氮质血症等。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可在短期内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常迫使临床医师在紧急情况下判断其病因,决定治疗方案。因此,必须对急性上消化道的病因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尽快做出正确的处理。
霍继荣任剑珍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周围循环衰竭TREITZ韧带血容量减少内科住院病人
5-氮杂-2’-脱氧胞苷对人结肠癌裸鼠种植瘤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种植瘤细胞CDH13表达和甲基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结肠癌细胞及其裸鼠种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种植瘤组织中CDH13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在光镜下观察5-Aza—CdR干预前后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建立HCT116细胞裸鼠种植瘤模型,比较给药组(腹腔注射5-Aza—CdR)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裸鼠种植瘤生长的变化。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Aza-CdR对裸鼠种植瘤组织CDH13基因5’CpG岛甲基化状态、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5-Aza-CdR对HCT116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用药28d后处死裸鼠时,给药组荷瘤裸鼠体重为(18.06±1.29)g,对照组为(17.07±0.84)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给药组的肿瘤体积为(907.00±87.29)mm^3,对照组为(1370.93±130.20)mm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组各肿瘤组织中出现非甲基化条带,对照组仅有甲基化条带扩增。给药组结肠癌种植瘤CDH13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对照组未见CDH13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5-Aza—CdR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及其裸鼠种植瘤的生长,诱导种植瘤细胞CDH13表达,其机制可能为5-Aza—CdR使甲基化的CDH13启动子去甲基化,CDH13基因重新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任剑珍霍继荣
关键词:结肠肿瘤DNA甲基化
结肠癌细胞系中E-cadherin甲基化状况的研究
目的:探讨E-cadherin在结肠癌HT-29细胞系中的蛋白表达及其甲基化状况,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甲基化抑制剂对其影响,了解DNA甲基化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利用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
任剑珍
关键词:结肠癌E-CADHERIN甲基化5-AZA-CDR免疫细胞化学MSP
文献传递
5-杂氮-2’-脱氧胞苷对人结肠癌细胞E-cadherin基因表达及甲基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背景与目的: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DNA甲基化导致转录抑制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E-cadherin能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被公认为是浸润、转移抑制基因。结肠癌常表现有E-cadherin基因失活。本研究通过检测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中E-cadherin基因表达及甲基化状态,初步探讨结肠癌的发病机制。方法:光镜观察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干预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检测不同浓度5-Aza-CdR干预对HT-29细胞中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分析细胞中E-cadherin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5-Aza-CdR干预能使其甲基化的E-cadherin基因重新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1μmol/L5-Aza-CdR干预24h后细胞E-cadherin阳性率由(21±7)%提高到5μmol/L5-Aza-CdR干预时的(39±13)%;E-cadherin基因在HT-29细胞中有甲基化修饰。结论: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5-Aza-CdR能使甲基化的E-cadherin去甲基化修饰并重新表达。
任剑珍霍继荣
关键词:结肠癌E-CADHERIN基因甲基化
3192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共收治的3 192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单一感染中以乙肝2 355例(73.78%)为主;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7.2%,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农民发病占病毒性肝炎的34.1%。结论坚持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甲肝、乙肝疫苗普种和加强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甲、乙型肝炎疫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
任剑珍霍继荣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