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椎体
  • 2篇椎体成形
  • 2篇经皮椎体成形
  • 2篇骨水泥
  • 2篇骨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手术
  • 1篇腰椎术后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力学研究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凝血
  • 1篇盆骨
  • 1篇清除术
  • 1篇注射
  • 1篇注射剂量
  • 1篇椎间隙
  • 1篇椎间隙感染

机构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刘连涛
  • 3篇姚晓光
  • 2篇申勇
  • 2篇马树伟
  • 2篇张文武
  • 1篇张男
  • 1篇张迪
  • 1篇张英泽
  • 1篇王鹏程
  • 1篇任栋
  • 1篇姚双全

传媒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外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骨盆骨折是一种骨科常见的严重损伤,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的逐渐增多,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正逐年增多.骨盆骨折由高能量创伤造成,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脏器损伤,易导致畸形愈合、慢性疼痛、骨不连等并发症.早期有效的复位并固定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根据Tile分型,骨盆骨折可以分为A、B、C 3型,其中B型和C型被认为是不稳定骨折.B型骨盆骨折伴有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的断裂,而骶髂后韧带保持完整,是旋转不稳定,垂直方向稳定的骨折.C型骨盆骨折伴有骶髂后复合体、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的断裂,垂直及旋转方向均不稳定.现就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外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刘连涛任栋王鹏程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器生物力学
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1 年4 月至2005年7 月共收治26 例确诊为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性18 例,女性8 例:年龄22~65 岁,平均38.5 岁:病程从1 个月~6 个月不等,平均95d.其中13 例采用抗菌素输液保守治疗(A 组):10 例l 采用经原切口病病灶清除术治疗〈B 组),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6 个月~4 年,A 组12 例患者病程迁延达8~16 周,其中有2 例遗有慢性腰痛.B 组中14 例,疗效快,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病程为4~6 周.结论 经原切口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在治疗椎间隙感染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刘连涛张文武马树伟姚晓光
关键词:腰椎手术椎间隙感染
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的骨水泥渗漏被引量:5
2012年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主要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也越来越多地见于临床报道。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渗漏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1年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水泥渗漏的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注射少量骨水泥即可恢复压缩椎体的刚度,一般腰椎注射4-6mL,胸椎可适当加大剂量。术者需准确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注入调制后时间>10min的骨水泥,骨水泥呈面团状,渗漏率低。椎体周壁破损时行两种治疗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概率增大。两者骨水泥渗漏引起肺栓塞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进针点和穿刺入路,严格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和剂量,以精确的术中操作和优质的术中监测将骨水泥渗漏风险降至最低。
姚晓光张文武刘连涛马树伟申勇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渗漏注射剂量生物材料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12/2007-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4例,男6例,女18例;年龄48~83岁,平均69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5~L3,共44个椎体,其中胸椎20个椎体,腰椎24个椎体。采用C形臂X射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分别对其注入骨水泥前10min,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3h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入骨水泥10min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增高、3P试验的阳性率升高和D-D含量增高,1h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四个时段与注入骨水泥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在各时段与注入骨水泥前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基本消除,各项指标与注入骨水泥前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会引起患者的一过性高凝状态,在注入骨水泥后的3h内需严密监测病情,以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姚晓光申勇张英泽张迪张男姚双全刘连涛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骨折骨水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