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生友

作品数:17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油气
  • 6篇盆地
  • 4篇油田
  • 4篇聚合物驱
  • 4篇勘探
  • 4篇成藏
  • 3篇油气成藏
  • 3篇双河油田
  • 3篇录井
  • 3篇海盆
  • 3篇海盆地
  • 3篇北部
  • 3篇滨里海盆地
  • 3篇成藏条件
  • 2篇地化
  • 2篇地化录井
  • 2篇地质
  • 2篇盐下
  • 2篇岩屑
  • 2篇油藏

机构

  • 16篇中国石油化工...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石化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7篇周生友
  • 8篇马艳
  • 3篇李洪生
  • 2篇刘大猛
  • 2篇周金堂
  • 2篇董文龙
  • 2篇陈桂菊
  • 2篇李长征
  • 1篇李玉梅
  • 1篇郭荣涛
  • 1篇代亚竑
  • 1篇赵春旭
  • 1篇吴义平
  • 1篇艾敬旭
  • 1篇黎锡瑜
  • 1篇韩学岩
  • 1篇刘峥君
  • 1篇田纳新
  • 1篇陈小瑜
  • 1篇樊红乔

传媒

  • 3篇石油地质与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西南石油学院...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录井技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善双河油田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对策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双河油田二类储量油藏聚合物驱研究及应用,总结出以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和改变液流方向宗旨,优化聚驱井网,注入聚合物前采用整体调剖封堵大孔道,合理选择适应于二类油藏的驱剂,针对不同的非均质储层采用不同聚合物浓度以及适时提出配套工艺措施等技术对策,形成了一套提高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效果的作法,对二类储量聚合物驱推广应用有借鉴意义。目前双河油田Ⅲ油组、北块Ⅳ1-3、江河区V上已开展了高温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阶段,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马艳周生友刘大猛黎锡瑜代亚宏陈小瑜
关键词:双河油田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
双河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10年
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密闭取心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动态资料测试等方法,根据平面、纵向上和层内分布对双河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Ⅳ5-11层系目前剩余油进行三维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含水率大于90%的区域内,在局部构造高点、低渗透部位及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油及可动油饱和度较高,非主流线剩余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纵向上采出程度差异大,主力小层采出程度高,但剩余储量相对较多,非主力小层采出程度不均匀,剩余储量相对较少;层内剩余油集中在厚油层及正韵律油层顶部及低渗透层段,取心井试油结果与研究结果一致.
马艳李洪生刘大猛周生友董文龙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采出程度油藏密闭取心井双河油田
高温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开发效果评价
2006年
双河油田V上层系油层平均温度80.3℃,属于二类储量(70-80℃)油藏,为开展高温聚合物驱技术攻关,选择双河油田V上层系于2004年5月开展先导试验,聚驱后显示了好的开发效果,产量基本沿着方案预测生产曲线运行,截至2006年5月产油量上升了60 t/d,含水下降了3.8个百分点,目前层系仍处于产量上升期,已累积增油2.6×104t,为河南油田二类储量聚合物驱开发打下了基础,也为其它油田同类油藏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提供借鉴。
马艳周生友柏红霞方建国刘峥君李玉梅
关键词:高温聚合物驱井网调整整体调剖
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二次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场应用被引量:10
2009年
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非均质性严重,一次聚驱后采出程度、含水均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在H2Ⅱ油组开展高浓度二次聚合物驱矿场试验。通过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一次聚驱后进行二次聚合物驱替,能够进一步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且随着二次聚合物驱注入浓度的升高,增油幅度明显增大。现场实施后,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截至2009年6月,单元已增油3.58×10^4 t,提高采收率216%。
李洪生钟玉龙董文龙周生友赵春旭
关键词: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波及体积
地化录井烃类恢复系数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该文分析了地化录井烃类损失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用模拟实验方法证明现场录井岩屑烃类恢复系数(K)主要受原油性质和岩屑颗粒大小控制,用实验数据拟合出K值计算公式,为方便现场人员资料解释使用,编制了“不同原油性质和不同岩屑颗粒大小烃类恢复系数K值表”。
周金堂周生友吴义平王志江
关键词:地化录井原油性质岩屑
北萨哈林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带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北萨哈林盆地属于中新生代弧后盆地,发育中、上中新统奥科贝凯组页岩、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页岩、下中新统威宁组和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含煤层系3套烃源岩。主力产层为中、下中新统的达吉组砂岩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圈闭类型为背斜、复杂断背斜和断块。统计分析表明,平面上油气主要聚集在盆地东北萨哈林次盆,并且海上油气储量、油气田规模均大于陆上;垂向上油气主要分布在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油气成藏条件综合评价分析认为,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储层两方面因素的控制:上新世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上新世晚期—全新世萨哈林褶皱幕对早期形成的圈闭起调整或破坏作用;中、下中新统达吉组和上中新统努托瓦组下段砂岩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纵横向分布。油气勘探结果表明,东北萨哈林次盆陆上部分勘探程度较高,海上是近几年的储量增长区,也是今后最具勘探潜力的地区,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努托瓦组和达吉组,勘探目标主要为构造—地层型圈闭和地层型圈闭。
陈文学吕雪雁周生友李长征
关键词:油气分布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勘探潜力
塔中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油气藏形成条件被引量:2
2008年
风化壳是岩石圈、大气圈以及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能够直接记录地球多圈层演化的信息。塔中古隆起发育早海西期的风化壳岩溶,与角度不整合面相关的古潜山风化壳型储层是塔中地区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勘探的领域。本文通过风化壳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分析,从烃源、生储盖等方面,研究了风化壳岩溶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认为奥陶系岩溶储层与其上覆的石炭系泥岩可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与汇烃脊构成了复杂油气输导网络,具备形成较大型油气藏的条件。鉴于风化壳岩溶的成藏特征,下奥陶统风化壳钻探目标不仅要选择优质储层发育区,同时也要重视是否具备侧向封堵条件,最佳目标当属优质储层发育区与局部构造圈闭叠合部位。
周生友李长征田纳新陈桂菊
关键词:塔中隆起古风化壳油气藏成藏条件
裂缝型油气层录井方法探讨被引量:3
2004年
在裂缝型储层中 ,油气主要充填在裂缝的填隙物中或附着在裂缝表面 ,在岩屑中显示不明显 ,选取含油气岩屑样品非常困难 ,录井识别难度很大 ,以准噶尔盆地达阪城次凹为例 ,从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定量荧光录井以及地化录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
张丽珍周生友樊红乔张玉霞
关键词:裂缝型油气层录井方法岩心岩屑
交联聚合物驱技术的矿场应用效果及开采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针对河南油田聚合物驱技术存在用量高,抗温抗盐性差,调整剖面能力弱,易串流等局限性,提出了使用交联聚合物驱技术。并在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Ⅱ2断块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矿场先导性试验。对比交联聚合物驱与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认为交联聚合物体系在地层中的注入性良好,压力上升幅度比聚合物驱大且调整剖面的能力比聚合物驱强,产液能力弱,动液面下降幅度大,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仍处在较低水平,产量降幅小,有效地延缓了后续水驱突破。对于指导其他油田的弱凝胶调驱技术的矿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艳陈祖华李超崔秀清周生友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驱后续水驱
滨里海盆地北部-西北部断阶带盐下油气成藏条件被引量:7
2010年
滨里海盆地北部-西北部断阶带盐下含油层系是一个主要勘探目标区,已发现35个盐下油气田,区内发育中泥盆统艾菲尔阶—吉维特阶、上泥盆统法门阶(D3)—下石炭统杜内阶(C1)、下石炭统维宪阶(C1)—中石炭统巴什基尔阶(C2)、上石炭统莫斯科阶(C2)—上二叠统阿丁斯克阶(P1)等4套高丰度优质烃源岩,泥盆系—下二叠统的碳酸盐岩礁或颗粒滩,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区域分布的早二叠世孔谷期盐岩盖层为盐下储集层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成藏主要时期为中生代,圈闭类型主要为生物礁建造和背斜构造,勘探潜力区为北东-南西主体方向分布的二叠系串珠状障壁礁及卡拉恰加纳克油气田邻近地区北西-南东向分布的石炭系-泥盆系的堡礁碳酸盐岩。
周生友马艳唐永坤李长征陈桂菊
关键词:滨里海盆地油气成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