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唐鹏跃

唐鹏跃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儿童
  • 4篇血管
  • 4篇皮肤
  • 3篇血管瘤
  • 2篇皮肤表现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1篇新生儿
  • 1篇血管内皮
  • 1篇婴儿
  • 1篇婴儿血管瘤
  • 1篇硬化症
  • 1篇幼年
  • 1篇幼年黄色肉芽...
  • 1篇增生
  • 1篇增生症
  • 1篇人口特征
  • 1篇肉芽

机构

  • 11篇深圳市儿童医...
  • 4篇遵义医学院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省医学科...

作者

  • 12篇唐鹏跃
  • 11篇李萍
  • 9篇李建红
  • 8篇刘建中
  • 8篇罗珍
  • 6篇冯思航
  • 2篇李丹
  • 2篇孟圆
  • 2篇张珍珍
  • 1篇冯进云
  • 1篇刘香
  • 1篇曾伟彬
  • 1篇林静
  • 1篇罗均芬

传媒

  • 5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脊髓拴系综合征74例临床分析
2018年
目的总结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者骶尾部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74例TCS患者的皮肤表现类型、就诊年龄、首诊原因及合并系统表现的情况。结果 74例患者中共有脂肪瘤50例、潜毛窦19例、脊髓脊膜膨出12例、脊膜膨出10例、血管瘤8例、皮赘2例、藏毛囊肿2例、脊髓表皮窦1例。其中一种表现39例、两种表现29例、三种表现6例。明显类33例、非明显类41例。以皮肤表现首诊者48例,其中皮肤肿物33例、血管瘤8例、皮肤凹陷6例、皮肤缺损1例。结论脊髓拴系综合征常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且常为首发的单一症状,临床易忽视,臀沟不对称和血管瘤皮损为预示因素之一,早期识别并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可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刘建中李萍唐鹏跃李建红罗珍冯思航
关键词:脊髓拴系综合征皮肤表现骶尾部
先天性血管瘤3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皮损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31例先天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23例(74.19%)、非消退型先天型血管瘤6例(19.35%)、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2例(6.45%)。首诊年龄2 d^11岁。皮损位于四肢12例(38.71%)、头面颈9例(29.03%)、躯干9例(29.03%)、臀部1例(3.22%)。均表现为单发、界限清楚、圆形或椭圆形的肿物或斑块。呈紫红色肿物或斑块11例(35.48%)、蓝红色肿物或蓝色斑块11例(35.48%)。皮损表面见粗糙的毛细血管扩张10例(32.26%),周缘见白色晕圈12例(38.71%)。皮损消退后呈不同程度的局部空袋样多余皮肤、萎缩、颜色改变和静脉扩张。结论先天性血管瘤临床少见,容易忽视和误诊,本病有其特征的临床表现和演变过程,早期识别、正确分型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干预。另需警惕可能的少见并发症,定期随诊直至皮损稳定。
邓霞李萍李萍李建红刘建中罗珍罗珍
关键词:先天性血管瘤
儿童丛状血管瘤5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年龄4个月-1岁6个月,4例为出生后患病,1例为出生时即出现。皮损首发时常以鲜红或暗红的丘疹、斑块为主,质韧或硬,多发或单发,丘疹可逐渐融合成斑块,可有触痛。之后可逐渐进展,也可相对稳定。均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系统表现。1例皮损位于臀部的患者5年后出现跛行。部分病例尝试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丛状血管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血管瘤、鲜红斑痣,需皮肤组织病理确诊。治疗无特效方法。
罗珍李建红刘建中唐鹏跃冯思航李萍
关键词:血管瘤丛状儿童
Bart综合征3例被引量:2
2017年
报告3例Bart综合征。患儿为2女1男。出生后2例女童表现为单侧从膝部至足背皮肤缺损,男童表现为双侧从膝部至足背皮肤缺损。3例患儿均采用保守治疗,缺损皮肤恢复良好。随访至今,3例患儿皮肤缺损处表现为色素减退样瘢痕。该文对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罗珍曾伟彬罗均芬冯思航唐鹏跃李萍
关键词:先天性皮肤缺损
新生儿常见发育缺陷的皮肤表现
2022年
发育缺陷是一组种类繁多的先天性疾病,表现为形态发生错误的各种缺陷,包括畸形(malformation)和发育阻断(disruptions)两大类。累及皮肤的发育缺陷常在出生后或者婴儿期出现,常见的有副乳、附耳、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神经管闭合不全、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脐茸和羊膜带等。其皮肤表现往往有特征性,严重程度不一,从轻微的容貌改变到严重的畸形,有些可提示潜在皮肤外畸形或复杂的综合征。因此,认识累及皮肤的发育缺陷并留意其潜在的伴发情况十分重要,便于及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及干预,以防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和影响。
唐鹏跃李萍
关键词:发育缺陷新生儿皮肤表现
幼年黄色肉芽肿85例临床分析
2021年
回顾性分析85例经病理确诊的幼年黄色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患者中男54例,女3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395天。60例患者(71%)为单发皮损,25例(29%)为多发皮损。皮损主要颜色为黄色(44例,52%)和红色(29例,34%)。85例患者共有108处皮损,其中位于头面部的皮损占31.5%(34/108)、躯干占34.2%(37/108)和四肢占28.7%(31/108)。黄色和红色皮损中更容易见到Touton巨细胞、以泡沫细胞为主的浸润和嗜酸粒细胞。85例患者均未发现系统受累。
唐鹏跃李建红冯进云李丹刘建中罗珍冯思航朱思虹石航李萍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幼年
深圳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了解深圳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标准诊断结果差异。方法 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采用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深圳市1-7岁儿童AD的患病情况。结果 共纳入1 504名儿童,其中男716例、女788例。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为标准,AD总患病率为11.84%(178例),男性患病率为11.73%(84例),女性为11.93%(94例)。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P 〉 0.05)。基于Williams诊断标准,AD总患病率为3.92%(59例),男性患病率为4.05%(29例),女性为3.81%(30例)。早产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χ2 = 5.43,P 〈 0.05)。结论 深圳市1-7岁儿童AD患病率明显上升,早产是AD的危险因素;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作为标准可以减少AD漏诊。
张珍珍孟圆李萍李建红唐鹏跃刘建中
关键词:皮炎特应性儿童患病率人口特征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和皮损表现特点。结果 20例患者首发有皮损11例(55.00%)、骨损害所致骨骼痛或皮下包块6例(30.00%)、淋巴结肿大2例(10.00%)、尿崩症1例(5.00%)。表现为单系统受累4例(20.00%),多系统受累16例(80.00%)(其中14例<2岁);风险器官受累11例(55.00%);死亡1例(5.00%)。15例(75.00%)患者有皮肤损害,均合并系统受累,躯干、头面部最常见。皮疹主要表现为丘疹、斑块、结节和脂溢性湿疹样损害两类。皮损发生年龄最早1个月,最晚11岁6个月,12例在1岁以前出现。结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表现多样,早期容易误诊。2岁以下儿童易发生多系统和风险器官受累,预后差。
李建红李萍唐鹏跃罗珍冯思航刘建中
关键词: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儿童
CD147siRNA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迁移活性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CD147siRNA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中VEGF表达水平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迁移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转染后A375细胞中VEGF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A375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后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细胞迁移实验检测转染CD147siRNA前后的A375细胞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在体外迁移活性的影响。结果转染CD147siRNA后,A375细胞中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下调率分别为10.77%(P<0.05)和38.5%(P<0.01)。转染CD147siRNA前后的A375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后VEGF的表达水平均较单独培养时显著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98.5%(P<0.01)和159.9%(P<0.01)。转染CD147siRNA后的A375细胞使ECV-304细胞的体外迁移活性下降44.77%(P<0.01)。结论 CD147siRNA能有效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中VEGF的表达水平和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在体外的迁移活性。
林静唐鹏跃刘香
关键词:CD147黑色素瘤VEGF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第一周不良反应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研究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第一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及严重程度,评估住院流程是否必须。方法:回顾性分析502例高风险婴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第一周的临床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比率及相关因素。结果:502例患儿中男152例,女350例,男∶女=1∶2.3;平均年龄(3.29±2.22)个月。皮损主要分布于头颈(315例,占62.75%)、躯干(97例,占19.32%)、四肢(40例,占7.97%),多发性血管瘤(≥5个病灶)26例(5.18%),其中2例累及肝脏。合并溃疡7例(1.39%)。有早产史38例(7.57%),有低出生体重史17例(3.39%),有心脏病史47例(9.36%)。服药前发现肝功能异常21例(4.18%),TSH增高31例(6.1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2%(93/502),其中心动过缓4.58%(23/502)、Ⅰ度房室传导阻滞0.40%(2/502),均无临床症状;胃肠道反应12.55%(63/502);食欲减退0.40%(2/502);嗜睡0.20%(1/502);手足湿冷0.40%(2/502)。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患儿以及是否有早产史或低出生体重史、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史、服药前TSH是否升高、肝功能是否异常患儿在服用普萘洛尔1周后发生心动过缓和胃肠道反应的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高风险婴儿血管瘤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非特殊人群、无明显禁忌症的患儿可选择在门诊服药后短期监测、定期随诊调整剂量的模式,免去住院流程。
诸葛若男李萍李建红刘建中唐鹏跃冯思航罗珍
关键词:婴儿血管瘤普萘洛尔住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