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忠宝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降水
  • 3篇暴雨
  • 2篇年际
  • 2篇气候
  • 2篇气温
  • 2篇气象
  • 2篇重力波
  • 2篇微压
  • 2篇微压计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降水
  • 2篇流域
  • 2篇环流
  • 2篇降雪
  • 2篇降雪量
  • 2篇海冰
  • 2篇暴雨过程
  • 1篇地面气温
  • 1篇第二松花江流...
  • 1篇东北冷涡

机构

  • 15篇吉林省气候中...
  • 9篇吉林省气象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大连市气象局
  • 1篇吉林市气象局

作者

  • 15篇姜忠宝
  • 4篇石大明
  • 4篇王秀娟
  • 3篇李宇凡
  • 2篇张丽
  • 2篇李尚锋
  • 2篇陈长胜
  • 1篇张晨琛
  • 1篇冯旭
  • 1篇杨洁帆
  • 1篇梁洪海
  • 1篇冉令坤
  • 1篇张超
  • 1篇于秀晶
  • 1篇刘实
  • 1篇胡轶鑫
  • 1篇张颖超
  • 1篇毕潇潇
  • 1篇孙宁
  • 1篇叶小岭

传媒

  • 5篇气象灾害防御
  • 4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北一次层状云系降水的微物理机制数值模拟与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一维层状云模式,详细分析了2009年5月1日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降水为层状云系降水,云系垂直结构符合顾震潮3层概念模型和"播种云—供给云"机制,其中第一层(上层:4.7—7.0 km)存在冰雪晶,雪主要通过冰晶自动转化和凝华增长;第二层(中层:2.6—4.6 km)有冰晶、雪、霰、云水和雨滴,此层贝吉龙过程作用明显;第三层(下层:1.3—2.5 km)主要粒子为云滴、雨滴及从上层融化的雪和霰,霰的融化对雨滴的形成贡献最大。云体发展成熟时,各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播种—供应关系,如第一层向第二层顶部播撒雪和冰晶,第二层向第三层顶部播撒霰和雪。
王秀娟姜忠宝杨洁帆夏葳张超
关键词:层状云微物理
1961—2016年松花江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松花江上游流域26个气象站1961-2016年夏季(6-8月)降水逐日资料,采用滤波、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松花江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及各月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降水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处于少雨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处于多雨期;从90年代中期以后,则少雨占优势,而且比70年代以前的降水年际变化振幅大;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上中旬,夏季及7月、8月降水呈减少趋势,6月呈上升趋势,7月对整个夏季降水贡献较大;6月降水从1966年开始出现一次增多的突变,显著增多时段在1977-1994年;夏季存在3个显著性周期,分别为2~3 a、4~6 a和8~12 a;8月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存在一个显著的10~16 a周期;夏季降水与流域内各站降水之间,夏季6月、7月、8月各旬降水与本月降水之间,以及6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各旬降水与夏季降水相关性较好。
姜忠宝王秀娟
关键词:夏季降水小波分析
吉林省冬季气温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北极海冰的关联被引量:3
2017年
选取吉林省4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各层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海冰密集度、北极涛动(AO)资料,采用标准化、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冬季气温的异常年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北极涛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气温与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关系极其密切,而且温度越异常,这种关系越密切;当9-11月巴伦支海海冰和喀拉海海冰的密集度小时,相应冬季北极涛动为负位相,对流层中高层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大,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异常发展,东亚槽偏强,近地面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强,易造成气温偏低;反之气温易偏高。进而说明前期9-11月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海冰密集度的大小对吉林省冬季冷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张丽石大明姜忠宝李宇凡
关键词:北极涛动
吉林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和设计雨型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吉林市1961—2017年分钟降雨量数据,分别采用年最大值法和年多个样法选样,P-Ⅲ型、指数型和Gumbel分布拟合频率分布曲线,根据误差最小原则选择最佳取样及拟合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暴雨强度公式参数,并将新旧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比较,再利用推求出的公式参数模拟吉林市短历时芝加哥雨型。结果表明:通过年最大值法选样和P-Ⅲ型频率分布曲线拟合得到的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最高。5~20 min历时新编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的暴雨强度值与旧编公式相当或偏小,30~180 min历时新编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的暴雨强度值偏大。在相同重现期下,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雨强变化率逐渐加大。吉林市短历时雨型的综合雨峰位置系数为0.389。30~180 min历时雨型形态均为单峰型,各历时瞬时雨强峰值接近,雨峰位置位于偏整场降雨过程的1/2处之前。累计雨量的变化特征与设计暴雨雨型形态一致。
邱译萱任晓峰杨雪艳姜忠宝李宇凡
关键词:暴雨暴雨强度公式
2018年吉林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吉林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18年8月13—15日吉林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带”(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环流)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整层水汽通量显示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与远距离台风外围东南气流共同为暴雨输送充沛的水汽。降水有两个主要阶段,大气层结特征均为高层有正值位涡扰动并沿假相当位温锋区下滑,大气层结不稳定,水汽充沛,不稳定能量较大。降水第二阶段水汽输送、动热力条件、不稳定能量均小于第一阶段。云图表现特征为中尺度对流辐合体和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对流辐合体云团发展旺盛时,低层呈现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合,高层呈反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散。925 hPa低空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暴雨发生的中尺度触发条件。
王秀娟姜忠宝姜忠宝冯旭
关键词:假相当位温位涡
基于微压计观测的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分析
2021年
利用高精度微压计数据、卫星、地面观测数据和GDAS数据,对2020年7月29日-30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波激发了此次暴雨,在暴雨发生前2-4 h,出现了周期约128 min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在暴雨期间,重力波周期集中在120-180 min;在强对流发展期间出现了周期为128-256 min的重力波和8-64 min周期更短的重力波.强对流与重力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强对流发展时,地面出现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在冷池前方形成气流辐合区;气流辐合辐散区向前移动,形成重力波传播,最终激发暴雨.重力波先兆活动这一特征对东北冷涡暴雨有一定的指示预警意义.
王秀娟冉令坤齐彦斌马淑萍慕秀香姜忠宝毕潇潇
关键词:重力波微压计东北冷涡暴雨
基于空间观测差异的地面气温资料质量控制算法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观测差异的地面气温资料质量控制算法(SDF算法).SDF算法在分析目标区域内不同观测站空间观测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观测差异曲面函数构造质量控制方程.同时,为权衡质量控制中的两类统计错误,提出均方根检错率概念(MSR),结合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纳什效率系数(NSC)共同检测SDF算法的有效性.利用SDF算法对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14个地面观测站2005-2014年02:00、08:00、14:00、20:00定时气温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并与反距离加权法(IDW)和空间回归检测法(SRT)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多组独立测试,SDF算法的质量控制效果均优于IDW算法和SRT算法,具有稳定性高、适应性强的特点,但三种方法均受观测台站密集度和地形地貌影响.
熊雄叶小岭张颖超孙宁邓华姜忠宝
关键词:大气探测地面气温
吉林省冬季旅游气象条件分析与评估
2022年
利用吉林省1961—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风速和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对影响吉林省冬季旅游出行的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冬季旅游出行气象条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吉林省冬季平均无降雪时间长,2级以下风力的日数较多,日最高气温在-12℃以上的日数占冬季总日数的近9成。吉林省冬季非常适宜和适宜旅游的平均日数为128.6 d,占冬季总日数的85.2%,增多趋势为4.1 d/10 a。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要素突变后的1991—2020年非常适宜和适宜旅游的日数明显增多,平均可达135.1 d,占冬季总日数近九成,但此间气象要素滑动均方差增大也导致两者的不稳定性加大。
梁洪海姜忠宝刘实刘实
关键词:气象条件降雪量
吉林省盛夏降水季内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1961-2017年吉林省4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降水月数据及NCEP/NCAR全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EOF、SEOF、滑动相关、回归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7 a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的基本特征,季内差异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在空间上以全区一致型为主,整个吉林省均表现为正(负)异常;吉林省7月、8月降水在1986-2004年基本呈现反位相变化,即7月多(少),8月少(多);2005-2017年两个月份呈现同位相变化,即7月少(多),8月少(多);反位相年中7月降水与北美东西遥相关(NAEW)及东亚太平洋相关(EAP)有关,8月降水与欧亚遥相关(EU)有关,同位相年中7月、8月降水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异常有关;吉林省盛夏降水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着密切关系,反位相年高、低值年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差异显著,同位相年期间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北进、面积增大。
李宇凡徐士琦袭祝香邱译萱姜忠宝
关键词:盛夏降水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981-2011年中国近海海冰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高分辨率海冰密集度资料,根据密集度将海冰分为5个级别,分析了1981-2011年共31年中国近海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中国近海海冰分布有三个主要区域,分别是渤海湾北部靠近辽东半岛一侧,渤海湾西部靠近天津、秦皇岛一侧和黄海北部靠近丹东和朝鲜一侧,其中渤海湾北部海冰密集度最高、冰期也最长。各级海冰面积年际变化呈现三个阶段性变化:1981-1986年海冰面积变化平稳,但重度的海冰主要出现在这一时期;1987-2005年间海冰面积明显偏少;2005-2011年近海海冰明显增多,且年际变率大。从季节内变化来看,海冰面积在1月中旬增长最迅速,至2月中旬达到最大;海冰密集度在渤海海域最大值出现在1月下旬,这比黄海北部早一旬。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冰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海冰异常多(少)年东北亚地区海平面气压为正(负)距平,地面气温异常偏低(高),850h Pa有异常北(南)风气流;同时,在500h Pa上,异常多年在欧亚地区环流呈现南北反位相分布的模态,而海冰异常少年欧亚及北太平洋地区呈现东西向正负正波列。
梁军陈长胜秦玉琳姜忠宝
关键词:中国近海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东亚冬季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