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宇凡

作品数:14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降水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温
  • 2篇气象
  • 2篇环流
  • 2篇干旱
  • 1篇低云
  • 1篇低云量
  • 1篇滴灌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面气温
  • 1篇冬季气温
  • 1篇冬季气温异常
  • 1篇冻灾
  • 1篇选地
  • 1篇雨强
  • 1篇玉米

机构

  • 14篇吉林省气候中...
  • 3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吉林市气象局

作者

  • 14篇李宇凡
  • 3篇姜忠宝
  • 2篇谢今范
  • 2篇张婷
  • 2篇石大明
  • 2篇韦小丽
  • 2篇袭祝香
  • 1篇张晨琛
  • 1篇马艳敏
  • 1篇张丽
  • 1篇胡轶鑫
  • 1篇任晓峰
  • 1篇吴玉洁

传媒

  • 6篇气象灾害防御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春市热岛定量评估及成因分析
2022年
利用2011—2019年长春市夏季(6—8月)FY-3B/VIRR气象卫星晴空或低云盖数据,采用分裂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并计算热岛强度(UHII)和热岛比例指数(UHPI),揭示长春市夏季多时空尺度LST和UHII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LUCC)、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长春市热岛效应成因。结果表明:长春市夏季以无热岛为主,热岛区域在市区和郊区区县的发展中心及农安县大部,以弱热岛为主;市区和全市热岛强度均为轻微等级,其中,绿园区历年UHPI均为最大,热岛强度为一般等级,其余区域为较轻或轻微等级;LST、平均气温(ATmean)同NDVI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通过种植适宜植被提高NDVI缓解热岛效应。
吴玉洁李宇凡李宇凡马艳敏
关键词:气象卫星地表温度分裂窗算法热岛强度
基于GIS的吉林省霜冻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被引量:6
2020年
旨在依据灾害风险理论,对吉林省霜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以期减轻吉林省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吉林省逐日地表最低温度、霜冻灾情及作物种植面积等资料,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指数进行评估,基于GIS进行吉林省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吉林省霜冻可划分为高、次高、中、次低和低风险区5个等级,初霜冻高风险和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白城、中部长春、吉林和四平部分地区;终霜冻高风险和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部长春、吉林和延边部分地区。初、终霜冻风险区划结果与灾情统计结果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496和0.490(P<0.01)。本研究建立的吉林省霜冻风险评估模型,能够反映吉林省初、终霜冻的风险分布特征,初、终霜冻风险区划结果存在空间分布差异;经验证风险区划结果与历史灾情资料相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吉林省霜冻灾害仍需重视。
邱译萱胡轶鑫张婷王丽伟李宇凡
关键词:霜冻气象灾害
吉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雾日统计资料,对吉林省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雾日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0 a来,吉林省年和四季雾日的空间分布均呈东南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分布特征;雾日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8-9月多,10月至次年5月少,西部和中部地区雾日数月季变化呈现双峰型,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呈现单峰型;雾大多数开始于夜间21时至次日早晨09时,结束于夜间22时至次日午后13时,持续时间多在6 h以下。近50 a来,除了春季雾日没有明显变化外,全省平均及各区域年和四季雾日均呈减少趋势;在2000年前后雾日数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雾日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雾日趋于减少有人类活动导致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气溶胶密度加大等原因,也有气候趋于暖干化的自然原因。
刘玉英李宇凡张婷徐洁
关键词:气候特征
吉林省夏季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的区域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为研究吉林夏季降水区域异常变化特征,采用REOF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夏季降水进行了区域分型,并通过周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分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依据REOF分析结果可以将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区域划分为西部、南部和东部;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中西部、东部以年际变化为主,而南部地区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同等重要;56a年来吉林省夏季降水整体有减少的倾向;各分区降水异常与全区年代际、年际异常都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区年代际变化相关最高,南部地区与全区年际变化相关最高,而东部与全区的相关最弱。
李宇凡徐士琪张婷石大明
关键词:降水异常
吉林省冬季气温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北极海冰的关联被引量:3
2017年
选取吉林省4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各层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海冰密集度、北极涛动(AO)资料,采用标准化、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冬季气温的异常年的环流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北极涛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气温与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关系极其密切,而且温度越异常,这种关系越密切;当9-11月巴伦支海海冰和喀拉海海冰的密集度小时,相应冬季北极涛动为负位相,对流层中高层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大,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异常发展,东亚槽偏强,近地面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强,易造成气温偏低;反之气温易偏高。进而说明前期9-11月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海冰密集度的大小对吉林省冬季冷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张丽石大明姜忠宝李宇凡
关键词:北极涛动
吉林市暴雨强度公式推求和设计雨型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吉林市1961—2017年分钟降雨量数据,分别采用年最大值法和年多个样法选样,P-Ⅲ型、指数型和Gumbel分布拟合频率分布曲线,根据误差最小原则选择最佳取样及拟合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暴雨强度公式参数,并将新旧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比较,再利用推求出的公式参数模拟吉林市短历时芝加哥雨型。结果表明:通过年最大值法选样和P-Ⅲ型频率分布曲线拟合得到的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最高。5~20 min历时新编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的暴雨强度值与旧编公式相当或偏小,30~180 min历时新编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的暴雨强度值偏大。在相同重现期下,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雨强变化率逐渐加大。吉林市短历时雨型的综合雨峰位置系数为0.389。30~180 min历时雨型形态均为单峰型,各历时瞬时雨强峰值接近,雨峰位置位于偏整场降雨过程的1/2处之前。累计雨量的变化特征与设计暴雨雨型形态一致。
邱译萱任晓峰杨雪艳姜忠宝李宇凡
关键词:暴雨暴雨强度公式
吉林省盛夏降水季内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1961-2017年吉林省4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降水月数据及NCEP/NCAR全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EOF、SEOF、滑动相关、回归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7 a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的基本特征,季内差异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在空间上以全区一致型为主,整个吉林省均表现为正(负)异常;吉林省7月、8月降水在1986-2004年基本呈现反位相变化,即7月多(少),8月少(多);2005-2017年两个月份呈现同位相变化,即7月少(多),8月少(多);反位相年中7月降水与北美东西遥相关(NAEW)及东亚太平洋相关(EAP)有关,8月降水与欧亚遥相关(EU)有关,同位相年中7月、8月降水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异常有关;吉林省盛夏降水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着密切关系,反位相年高、低值年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差异显著,同位相年期间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北进、面积增大。
李宇凡徐士琦袭祝香邱译萱姜忠宝
关键词:盛夏降水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东北高空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1971-2005年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东北地区高空比湿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比湿和相对湿度与地面气温、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比湿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水汽来源的影响,地面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高空由南向北递减;相对湿度受水汽、海拔高度和纬度的共同影响,地面和对流层下层由南向北先减后增,对流层中层由南向北递增,赤峰向通辽延伸的西南一东北向干舌地面最明显,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弱。1971~2005年,东北地区比湿从地面到高空均为增加趋势,对流层中下层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相对湿度在地面呈显著减小趋势,对流层中层呈显著增加趋势。大气比湿与地面气温在年、季尺度上存在一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大气相对湿度与地面气温在季节尺度上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对流层中下层相对湿度与降水量相关最显著;地面气温升高对东北气候趋于干旱化起了重要作用,高空相对湿度增加有利于降水增加,气温与比湿的相互消长,影响了气候的干、湿变化。
刘玉英李宇凡谢今范张红
关键词:比湿相对湿度地面气温降水量
1961—2012年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0
2015年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原因存在区域差异,为了反映日照时数变化特点,论文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47个站点1961—2012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31个均一站点,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吉林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2年期间,吉林省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平均每10 a减少53.9 h,1985年前后吉林省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近52 a来,吉林省大部分地方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中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西部为显著减少区。低云量的增加是导致吉林省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所引起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对年日照时数减少的长期变化及冬季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有显著影响。
刘玉英韦小丽李宇凡
关键词:日照时数低云量气溶胶光学厚度
吉林地面和高空风速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1975-2012年吉林50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3个探空站测风资料,对地面和0.5~40km高空风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高、低空风速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吉林地面(10 m)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均呈现中西部和东部近海区较大、东南部地区较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8年吉林地面年平均风速平均每10年减少0.21 m·s^(-1),高于全国平均和大部分区域平均,大风区或大风季节的风速减小幅度最大;在1975-2012年期间,吉林高空风速随高度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的夏季平均风速趋于减小,冬季平均风速趋于增加,而且冬季风速增加对年平均风速增加的贡献最大。大气环流系统对吉林地面和高空风速均有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观测环境的改变减小了地面风速。
谢今范刘玉英李宇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