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本华

作品数:85 被引量:1,823H指数:2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4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7篇土壤
  • 23篇施肥
  • 15篇养分
  • 15篇塿土
  • 11篇
  • 11篇长期施肥
  • 10篇农田
  • 10篇微生物
  • 8篇土壤微生物
  • 7篇施用
  • 7篇农田土壤
  • 7篇物量
  • 7篇淋溶
  • 7篇肥料
  • 6篇玉米
  • 6篇土壤磷
  • 5篇定位施肥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有机
  • 5篇作物

机构

  • 7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7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西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陕西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汉中市农业科...
  • 2篇安康市农业科...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 1篇河南省地质矿...
  • 1篇宝鸡市农业技...
  • 1篇陕西省农科院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 1篇河套学院

作者

  • 84篇孙本华
  • 32篇杨学云
  • 23篇高明霞
  • 16篇古巧珍
  • 15篇张树兰
  • 12篇吕家珑
  • 11篇张一平
  • 10篇马路军
  • 10篇冯浩
  • 9篇徐明岗
  • 8篇张夫道
  • 8篇同延安
  • 5篇胡正义
  • 4篇林英华
  • 4篇赵秉强
  • 4篇周丽娜
  • 4篇徐成凯
  • 4篇孙瑞
  • 4篇郭芸
  • 3篇李生秀

传媒

  • 14篇植物营养与肥...
  • 7篇西北农业学报
  • 5篇土壤学报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土壤通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西北农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土壤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1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长期施肥环境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6
2005年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分析测定了土壤环境中的3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和土壤因子的5项指标(耕层全N、有机质含量、有效P、pH、土壤含水率)。以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5种优势类群、弱势类群以及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理论对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环境因子与农田土壤动物因子的关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土壤pH和含水量对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影响最大。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全N>有机质>含水量>pH>细菌>真菌>放线菌>有效P。优势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最大,土壤全N的影响次之,其灰色综合关联系数分别为0.6555和0.6444;细菌的影响最小,其灰色综合关联系数为0.5429。土壤因子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大于土壤微生物。
林英华张夫道杨学云贾小明古巧珍孙本华马路军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分析
应用DNDC模型模拟关中地区农田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碳含量及作物产量被引量:16
2014年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及DNDC模型在关中地区的适用性,利用在陕西杨凌设置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数据,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无机肥(NPK)、无机肥配施秸秆(SNPK)、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M1NPK)及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M2NPK)5个处理,分析了20年来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碳循环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变化趋势等基本特征。分析数据表明:CK使得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显著地降低了SOC含量和作物产量;NPK处理虽可促进作物产量,但对表层土壤肥力的增加不明显,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而SNPK、M1NPK与M2NPK处理既增加了作物产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且以M2NPK的增产增肥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测数据标定和验证了DNDC模型,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化的均方根误差(N-RMSE)以及符合度指数(d)对模型适用性分析,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预测该地区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动态。从模型输出20年来土壤碳含量的变化看,施肥能提高作物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土壤异氧呼吸作用,即同时提高了外源碳携入量和内源碳消耗量,但各施肥处理均在碳储量上表现为盈余状态。因此,在关中地区,为提高土壤肥力、碳储量以及作物产量,可推广无机肥配施有机肥的措施。
陈海心孙本华冯浩赵英张延
关键词:DNDC模型施肥土壤有机碳碳循环作物产量
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施肥现状调查与评价被引量:49
2014年
【目的】调查和分析陕西关中平原农户施肥现状,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10-2012-03,在陕西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县(区)(岐山、陈仓、扶风、泾阳、武功、兴平、杨凌、蒲城、富平、临渭),在每个县(区)选择代表性乡镇4~18个,每乡镇选择代表性村3~10个,每村选择4~5家农户,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形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田间管理和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关中平原小麦纯N、P2O5和K2O平均用量分别为(210±106),(183±121)和(25±49)kg/hm2,小麦平均产量为(6.5±1.0)t/hm2;夏玉米纯N、P2O5和K2O平均用量分别为(288±113),(45±88)和(12±30)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6.2±1.2)t/hm2。冬小麦施氮量适中的农户占33.6%,施氮量很低的农户占3.5%,偏低的占7.6%,偏高的占16.8%,很高的占38.5%。夏玉米施氮量适中的农户占11.2%,施氮量很低的占4.4%,偏低的占6.2%,偏高的占13.5%,很高的占64.7%。冬小麦N、P2O5和K2O主要以基肥方式施入,其中基施的N肥占总氮投入量的90%以上;夏玉米氮肥主要以拔节期追肥方式施入,基施氮肥约占总氮量的10%。冬小麦N、P2O5和K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1.0,35.5,260.0kg/kg;夏玉米分别为21.5,137.8,516.7kg/kg。【结论】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施用过量严重,且前期投入偏多、后期投入偏少;磷肥偏高是目前该体系养分资源投入中的另一个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使其科学合理施肥。
常艳丽刘俊梅李玉会孙本华张树兰杨学云
关键词:养分投入
土壤磷扩散规律及其能量特征的研究Ⅱ.施磷量及水肥温相互作用对磷扩散的影响被引量:33
1998年
非饱和土壤在施磷量0—400mg/kg下的磷自扩散系数(Da)随施磷量近线性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以缓冲性能小的轻质土壤最高。不同土壤磷扩散受土壤水分、施磷量和温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为表征这种差异利用其多元非线性拟合方程的偏微分,本文提出了磷扩散率的水分系数、肥料系数和温度系数等概念。在相同条件下,这些系数均呈现为黄绵土>黑垆土>土>黄褐土,说明水肥温对磷扩散的影响程度与质地密切相关。
徐明岗孙本华张一平
关键词:施磷量土壤
土区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被引量:37
2012年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一季秸秆还田(SNPK)、氮磷钾配合低量有机肥(M1NPK)和高量有机肥(M2NPK)。结果表明,除NK、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小麦和玉米钾的携出量均大于钾的投入量,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20年累计亏缺量为617~4333 kg/hm2。与试验前相比,长期施肥种植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钾含量;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长期不施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未显著降低;无论施钾与否土壤非交换性钾(Mactotal K)以及非交换性钾中更容易被HNO3溶解提取的钾(Step K)均明显低于试验前水平。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可以作为该土壤钾素消耗的指标。考虑到施钾肥的经济投入和现有资源高效利用(如秸秆、有机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维持土壤钾素肥力以及土地可持续生产力,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采用秸秆全部还田或施有机肥是必要的。
葛玮健常艳丽刘俊梅张树兰孙本华杨学云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STEP
有机物料输入对关中塿土碳氮影响的后效作用被引量:1
2018年
土壤有机碳氮是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有机物料施用是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的有效措施。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对塿土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碳氮及0—2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含水量分布变化的后效作用。结果表明,停止施入有机物料两年后,与对照(CK)相比,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分别提高了29.5%和29.8%(p<0.05);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N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SNP)和生物炭与氮磷肥配施(BNP)的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22.0%,14.3%,24.2%和26.4%(p<0.05)。BNP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分别比CK,NP,MNP和SNP提高了23.4%,10.9%,21.3%,20.5%;所有施肥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均显著高于CK(p<0.05),分别提高了39.3%,29.3%,34.5%和52.3%。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增加了0—1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与NP处理相比,MNP和SNP显著提高了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p<0.05),而BNP则差异不显著。相比CK,施肥处理(NP,MNP,SNP,BNP)可显著提高0—2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0—40cm土层的储水量,且BNP处理显著高于SNP和MNP。总体而言,生物炭在提高和维持表层土壤肥力以及降低剖面硝态氮淋溶风险等方面的后效作用显著优于秸秆和有机肥,是陕西关中地区旱地塿土上一种较好的有机物料施用方式。
柳媛媛孙本华孙本华张彤勋刘平静高明霞高明霞
关键词:有机物料土壤有机碳塿土
长期施肥对旱地土壤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通过15年长期定位试验,采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土壤有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施肥措施对旱地耕层土壤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旱地土壤各个处理的活性有机磷含量低,占有机磷总量的比例低于3.6%,中活性有机磷为有机磷的主体,约占有机磷总量的73.37%-91.54%。休闲、撂荒及磷肥与其它肥料配合使用,均增加了耕层土壤的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增加了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及其比重;休闲、撂荒及磷钾提高了高稳性有机磷含量及比重,而氮磷钾及其与有机肥配合处理则降低了高稳性有机磷的含量。尽管不同耕作施肥管理均影响旱地土壤有机磷含量,但是施用有机肥对有机磷的增加贡献最大;撂荒与休闲相比,前者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磷的积累。
杨利玲杨学云古巧珍孙本华
关键词:长期施肥旱地有机磷组分
覆盖作物翻压对华北平原春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冬季覆盖作物-春玉米种植模式是减缓华北平原冬小麦减少导致的耕地裸露及其环境影响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但其翻压后对华北平原下一季春玉米生长季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研究鲜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冬闲田-玉米(WFM)为对照,设置毛叶苕子-玉米(VrM)、二月兰-玉米(OvM)以及冬油菜-玉米(BcM)3个覆盖作物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冬季种植覆盖作物翻压对玉米生长季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和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翻压覆盖作物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以及作物养分吸收量。与WFM处理相比,OvM处理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33.3%和35.5%(P<0.05);BcM处理地上部氮、磷、钾和地下部磷素吸收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为30.7%、74.7%、57.6%和171.4%。(2)翻压覆盖作物能显著提高0~10和10~2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钾含量(P<0.05)。此外,翻压覆盖作物能显著降低玉米幼苗期土壤NH4^+-N和NO3^--N含量(P<0.05),范围为0.50~3.52和21.40~33.13mg·kg^-1。(3)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覆盖作物翻压处理的SMBC、SMBN和SMBP均显著高于冬闲处理(P<0.05)。综合翻压覆盖作物对华北平原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含量的影响,华北平原冬油菜-玉米和二月兰-玉米轮作模式效果较好。
魏静郭树芳翟丽梅刘泰杨波孙本华
关键词:冬季覆盖作物土壤养分玉米土壤微生物量
长期施肥对塿土磷素状况的影响被引量:25
2009年
利用塿土12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层土壤全磷(TP)、有机磷(OP)与有效磷(Olsen-P)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磷肥提高了耕层土壤TP、Olsen-P含量,但并未提高OP含量;对照与磷钾处理的OP含量有降低趋势。当基于含氮量施有机肥时,土壤TP和Olsen-P含量大幅度提高,也提高了OP含量,但OP/TP比率在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即使施用有机肥的处理,磷素也主要以无机形态累积。土壤Olsen-P与TP或两者的增加量都呈显著线性相关,塿土TP每提高100 mg/kg,Olsen-P增加量约为20.8 mg/kg,且单位土壤全磷增加带来的Olsen-P增加有随施肥时间降低的趋势。在土壤Olsen-P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考虑减少磷肥用量。基于有机肥中磷素含量来推荐有机肥施用或延长其施用的时间间隔,将有助于减少由于有机肥施用带来的磷素大量快速累积。
杨学云孙本华古巧珍李生秀张树兰
关键词:土壤全磷土壤有机磷
土壤深度对塿土磷素淋失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渗漏池设施,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不同土壤深度对塿土磷素淋失的影响。种植8季作物结果表明,对深度小于80 cm的渗漏池,淋出土体的累积渗滤液量和累积全磷量随化学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淋出土体的渗滤液和磷量均减少,且二者的减少率都很接近,表明磷素淋失主要受通过土体的土壤水分控制。相对于深度小于80 cm的土层,供试土壤的粘化层有效地减少了土壤渗滤液和磷素淋失。各深度渗漏池渗滤液中的磷以可溶态为主,约占全磷的70%左右,颗粒磷约占30%。合理施肥并加强水分管理是塿土区减少磷素向土壤深层迁移的有效手段。
项大力杨学云孙本华张树兰
关键词:土层深度磷形态淋失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