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亚娟

作品数:9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4篇气候
  • 2篇气温
  • 2篇海气
  • 2篇北太平洋
  • 2篇SST
  • 1篇岛屿
  • 1篇多模式集合
  • 1篇隐式
  • 1篇输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暖心结构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候学
  • 1篇气候学特征
  • 1篇气温差

机构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东...

作者

  • 9篇宋亚娟
  • 4篇宋振亚
  • 3篇乔方利
  • 2篇傅刚
  • 1篇李鹏远
  • 1篇李新放
  • 1篇赵杰臣
  • 1篇赵伟
  • 1篇郭敬天
  • 1篇戴德君
  • 1篇尹训强
  • 1篇鲍颖
  • 1篇王关锁
  • 1篇陈辉
  • 1篇胡运
  • 1篇黄传江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亚洲夏季风于5月初在孟加拉湾东南部安达曼海建立,随后季风爆发过程向东推进至中国南海,这是整个亚洲雨季最早的热力信号,是东亚甚至全球气候的强迫源地,其变化对全球尤其是热带大气、海洋动力环境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春季,孟加拉湾北...
宋亚娟
关键词:夏季风爆发温盐结构数值模拟孟加拉湾
气候模式中海洋数据同化对热带降水偏差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采用海洋卫星观测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异常(SLA)数据,对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球系统模式FIO-ESM(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0)中海洋模式分量进行了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EAKF)同化,对比分析了大气环流、湿度和云量对海洋数据同化的响应,探讨了海洋同化对热带降水模拟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数据同化能有效改善海表温度和上层海洋热含量的模拟,30°S^30°N纬度带内年平均SST的绝均差降低60%。同化后大气模式模拟的赤道两侧信风得到明显改善,上升气流在赤道以北热带地区增强而在赤道以南热带地区减弱,热带降水模拟的动力结构更为合理,水汽和云量分布也更切合实际。热带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在同化后均得到改善,赤道以南的纬向年平均降水峰值显著降低,降水偏差明显减小,同化后30°S^30°N纬度带内年平均降水绝均差降低35%。
陈辉尹训强宋振亚宋亚娟鲍颖乔方利
关键词:气候模式降水
对2005年12月4日日本海极地低压的个例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9红外卫星云图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发行的FNL(Final Analyses)客观分析资料以及潜热通量资料,对2005年12月4日发生在日本海上空的1个极地低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卫星云图特征,对该极地低压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可以划分为初始、发展、成熟和衰亡4个阶段。极地低压发展前,大气的斜压性较强,高空伴随有很强的冷平流。在卫星云图上,成熟时的极地低压伴随有螺旋云系,并有明显的眼区,眼区为无风区,且眼区中心附近有很强的上升气流。该极地低压具有暖心结构,眼区周围的气压梯度很大,大风区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在极地低压发展和成熟阶段,其中心附近的潜热通量可达到220Wm2。
傅刚宋亚娟郭敬天李鹏远
关键词:极地低压暖心结构
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1909—2008年共100年间的国际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COADS)对北太平洋和东亚海域海雾的发生频率及海雾发生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海雾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海域,从北海道到阿留申群岛以南的海域是海雾发生频率较大的地区,海雾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在40%以上,而在低纬度海域海雾频率几乎为零。4~8月是北太平洋上发生海雾较为频繁的季节,4~7月中国近海海雾主要发生在黄海、东海和渤海海域。6月份山东半岛以南海域海雾最大频率可达20%,进入8月后,海雾频率突然降低到5%以下。海雾发生时,千岛群岛以东海域风向主要以南风为主,其次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居多,海上风速在4.4~12.3m·s-1之间。海雾发生时气温通常接近于露点温度,甚至有部分低于露点温度。海雾发生前,千岛群岛以东海域上气海温差多在-1~3℃之间。
傅刚宋亚娟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气温差气象要素
海气耦合模式CESM1中热带印度洋SST模拟偏差的来源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热带海表温度(SST)模拟偏差是困扰海气耦合模式发展的经典问题之一,其原因仍不完全清晰。针对海气耦合模式CESM1(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1)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偏差,我设计了单独大气-陆面模式、单独海洋-海冰模式以及海气耦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值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气-陆面模式和海洋-海冰模式隐式(implicit)SST偏差的分析方法,诊断了CESM1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偏差的来源,并分析了大气模式和海洋模式中影响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温模拟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热带印度洋不同地区SST的模拟偏差来源,发现耦合模式CESM1中孟加拉湾SST模拟偏冷主要是由海洋-海冰模式中过强的垂直混合、平流作用等海洋动力偏差引起的。在阿拉伯海和赤道西印度洋,过多的潜热释放导致SST降低,大气-陆面模式模拟误差是这两个海域SST冷偏差的主要来源。对于赤道中印度洋,潜热通量偏差和垂直混合、平流作用等模拟误差共同影响上层海水温度,潜热释放偏少、海水垂直混合偏弱以及经向平流向南输送过多暖水使耦合模式模拟的赤道中印度洋SST出现暖偏差,而在赤道东印度洋,模拟的SST偏冷是由大气-陆面模式中短波辐射偏少和海洋-海冰模式中海水垂直混合过强引起的,潜热通量偏差影响较小。分析表明,耦合模式中海气相互作用只影响SST模拟偏差的大小,但不是引起SST偏差的根本原因。
胡运宋振亚宋振亚
三种再分析气温数据在浙江周边岛屿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5
2018年
由于海岛资料相对匮乏,对其气象条件的分析工作较为零散,对海岛气候分布特征尚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利用浙江及周边岛屿26个站点的观测资料,通过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定量评估了NCEP/NCAR-Reanalysis 1(NCEP-1),ERA-Interim和JRA-55三种再分析气温数据在浙江周边海岛的可信度。结果表明:3种再分析数据均能够重现近地面气温的年循环特征,但再分析数据得到的冬季气温偏高,而在夏季,NCEP-1相对于其他2种再分析数据重构的气温显著偏低。从相关系数、标准偏差等多个统计指标来看,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浙江周边岛屿气温的再现能力较好。积温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RA-Interim计算的26个测站的平均积温和标准差分别为5 818和498℃,与实测5 728和324℃最为接近,JRA-55的平均积温偏差最大,NCEP-1标准差偏差最大。从26个测站积温的空间分布来看,基于ERA-Interim得到的积温空间分布基本上重现了浙江周边岛屿积温带受纬度和海陆分布影响的特征;JRA-55再分析数据次之,因三门健跳至岱山的部分海岛上积温比实测资料偏高,从而导致积温南北分布与实测不一致;而NCEP-1存在明显的偏差,在27°~28°N区积温偏低,在29°~30°N区积温却偏高,甚至超过了6 000℃,这使得根据NCEP-1得到的积温带南北分布与实测差别较大。整体而言,针对气温的分析研究,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浙江周边岛屿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地表温度的替代数据。
宋亚娟宋振亚宋振亚魏永杰
关键词:气温积温
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
本文利用最新的国际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COADS),对北太平洋以及东亚海域海雾的发生频率进行了分析,并对海雾...
宋亚娟
关键词:北太平洋航道年际变化
文献传递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物质输运扩散路径的情景模拟和预测被引量:28
2011年
2011年3月受日本以东地震和海啸影响,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物质泄漏.本文提出泄漏物质自然输运的3种通道:大气快速输运通道、海洋表层慢速输运通道和海洋内部极慢速输运通道.基于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和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在理想假设条件下,对核泄漏物质的输运扩散路径进行了情景模拟和预测.结果显示:若泄漏源设置在近地层992hPa,10d后影响范围可达北美大部地区,但浓度比所设置的源区浓度低约6个量级,15d后可影响到欧洲,20d后前锋进入中国西部地区,30d后则布满整个纬带;若泄漏源在5km高度,泄漏10d后影响范围可覆盖欧洲,15d即可布满整个纬带;若泄漏源在10km高度,10d后即可影响中国大部分区域.核泄漏物质通过海洋表层通道向东输运则缓慢得多,50d后到达150°E左右,且影响范围仅在一条狭窄条带内.大气通道影响范围巨大,甚至可到达赤道海域上空,但核泄漏物质的浓度很快降低.大气环流上游如北美和欧洲的大气质量监测结果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乔方利王关锁赵伟赵杰臣戴德君宋亚娟宋振亚
关键词:核泄漏
CMIP5模式对南海SST的模拟和预估被引量:12
2014年
分析了32个CMIP5模式对南海历史海表温度(SST)的模拟能力和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SST变化的预估。通过检验各气候模式对南海历史SST增温趋势和均方差的模拟,发现大部分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南海20世纪历史SST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但也有部分模式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尽管这些模拟偏差较大的模式对SST多模式集合平均的影响不大,但会增加未来情景预估的不确定性。剔除15个模式后,分析了南海SST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的变化趋势,发现在未来百年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多模式集合平均的增温趋势分别为0.42、1.50和3.30℃/(100a)。这些增温趋势在空间上变化不大,但随时间并不是均匀变化的。在前两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前期的增温趋势明显强于后期,而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后期的增温趋势强于前期。
黄传江乔方利宋亚娟李新放
关键词:SST气候变化多模式集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