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冬林

作品数:8 被引量:8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气象
  • 3篇气象参数
  • 3篇气象因子
  • 3篇空气质量
  • 2篇逆温
  • 1篇识别方法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污染
  • 1篇干旱
  • 1篇干旱事件
  • 1篇持续性

机构

  • 7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8篇崔冬林
  • 4篇王式功
  • 4篇尚可政
  • 2篇龚志强
  • 2篇马敏劲
  • 2篇任福民
  • 1篇王晓娟
  • 1篇封国林
  • 1篇邹旭恺
  • 1篇周甘霖
  • 1篇王艳姣
  • 1篇王小玲
  • 1篇张强

传媒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十四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兰州市霾日与气象参数和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
利用1961-2006年兰州市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和兰州市2001-2005年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种气象因子对兰州市霾的出现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同时研究了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地面静风或风速较小...
崔冬林王式功尚可政
关键词:气象因子空气质量
文献传递
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9
2009年
利用1961-2006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兰州市霾日发生较频繁,但整体呈减少趋势,尤其9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兰州的霾日一年内各季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秋末和冬季,12月份最多,强度最强的霾日也集中在冬季;时次分布上春、夏季8:00出现霾日最多,而秋、冬季14:00最多;一年中霾日数成"U"型分布,与地表气温呈负相关,气温越低,霾日出现的概率越高;风速小于2 m/s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0%也是霾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之一.
马敏劲崔冬林王式功尚可政
关键词:气候特征污染
近50年中国区域持续性气象干旱事件的客观识别及变化研究
本文研究并发展了区域持续性气象干旱事件客观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气象干旱事件的综合强度指标和等级标准,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区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极端干旱事件个例。主要研究小结如下:   (1)发...
崔冬林
文献传递
客观识别区域持续性极端事件的探索研究
提出了一种对区域持续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客观识别的新方法——区域持续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OITPREE),并初步解决了该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基于逐日台站气象要素(或建立在气象要素基础上的综合指数)资料,该方法可以针对不...
任福民崔冬林王艳姣邹旭恺龚志强王小玲
兰州市霾日与气象参数和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
利用1961-2006年兰州市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和兰州市2001-2005年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种气象因子对兰州市霾的出现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同时研究了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地面静风或风速较小...
崔冬林王式功尚可政
关键词:气象因子逆温空气质量
文献传递
兰州市霾日与气象参数和空气质量的关系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1961-2006年兰州市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和兰州市2001-2005年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种气象因子对兰州市霾的出现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同时研究了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地面静风或风速较小(≤2 m/s)、气压场减弱、连续不降水日数达到28天以上时,最有利于霾的形成;不同时次霾出现的相对湿度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在14:00和20:00霾的出现次数均随湿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2:00和8:00时则相反,霾出现次数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有低空逆温层出现时,尤其是冬半年,极有利于霾的发生,且逆温层厚度越大,霾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霾日的空气质量等级大多在轻微污染及以上,空气污染与霾日的出现有很大的相关性.
崔冬林王式功尚可政周甘霖马敏劲
关键词:气象因子逆温空气质量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识别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49
2012年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客观识别方法主要包括4个部分:极端低温阈值的确定、极端低温事件空间区域的识别、空间区域的连续性过程提取和指标体系,结合个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低温事件检测中的有效性。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等角度分析了近50年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带主要位于32°N和42°N附近,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存在总体减弱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90年代后期以来变化逐渐趋于平缓。此外,对各种单一指标与我国冷冻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之间的相关分析,构建了体现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
龚志强王晓娟崔冬林王艳姣任福民封国林张强邹旭恺王小玲
关键词:识别方法
一种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
任福民崔冬林龚志强王艳姣邹旭恺李忆平王式功王小玲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