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沫狂

作品数:232 被引量:1,173H指数:20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4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2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2篇化学工程
  • 14篇航空宇航科学...
  • 8篇冶金工程
  • 6篇矿业工程
  • 5篇理学
  • 3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23篇贝氏体
  • 46篇合金
  • 44篇复合材料
  • 44篇复合材
  • 41篇贝氏体钢
  • 38篇相变
  • 37篇准贝氏体
  • 23篇
  • 21篇碳复合材料
  • 21篇准贝氏体钢
  • 19篇奥氏体
  • 13篇力学性能
  • 13篇马氏体
  • 13篇贝氏体相变
  • 12篇陶瓷
  • 11篇碳钢
  • 10篇铜锌合金
  • 10篇锌合金
  • 10篇MOSI
  • 9篇磨损

机构

  • 22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1篇西安工业学院
  • 8篇南京大学
  • 7篇包头钢铁学院
  • 7篇兰州理工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内蒙古科技大...
  • 5篇中国科学院力...
  • 4篇中国科学院金...
  • 3篇南昌航空工业...
  • 3篇中国航天科技...
  • 3篇中航工业北京...
  • 2篇昆明工学院
  • 2篇南昌航空大学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北京福田建材...
  • 1篇宝山钢铁股份...
  • 1篇钢铁研究总院

作者

  • 229篇康沫狂
  • 54篇杨延清
  • 39篇陈大明
  • 33篇杨峥
  • 32篇李贺军
  • 28篇程巨强
  • 21篇武小雷
  • 20篇孟祥康
  • 18篇张喜燕
  • 17篇马勤
  • 15篇石荣
  • 14篇张明星
  • 14篇罗瑞盈
  • 12篇贾虎生
  • 10篇周鹿宾
  • 10篇朱明
  • 10篇孟国文
  • 9篇曾燮榕
  • 9篇乔生儒
  • 9篇韩栋

传媒

  • 24篇西北工业大学...
  • 21篇金属学报
  • 15篇金属热处理学...
  • 10篇兵器材料科学...
  • 9篇钢铁
  • 8篇电子显微学报
  • 8篇材料工程
  • 7篇金属热处理
  • 6篇机械工程材料
  • 5篇热加工工艺
  • 5篇材料热处理学...
  • 5篇’93全国相...
  • 4篇材料科学与工...
  • 4篇稀有金属材料...
  • 4篇矿山机械
  • 4篇材料导报
  • 4篇材料研究学报
  • 4篇航空学报
  • 3篇复合材料学报
  • 3篇包头钢铁学院...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7篇2003
  • 6篇2002
  • 4篇2001
  • 19篇2000
  • 14篇1999
  • 21篇1998
  • 19篇1997
  • 17篇1996
  • 21篇1995
  • 23篇1994
  • 21篇1993
  • 15篇1992
  • 12篇1991
  • 9篇1990
2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型准贝氏体渗碳钢及应用被引量:11
2000年
研究了新型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渗层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具有良好的渗碳特性,特别是具有优越的空冷淬硬性,渗碳层的耐磨性达到18Cr2Ni4WA钢的水平。磨料磨损机制为:二体磨损以微切削为主,三体磨损以应变疲劳为主。并阐述了准贝氏体钢在重型钎具方面的应用结果。
程巨强贺自强杨延清康沫狂
关键词:准贝氏体钢渗碳耐磨性磨损
高强高韧低碳贝氏体钢的化学成份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化学成份对低碳贝氏体钢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建立了在不同冷却速度下化学成份与力学性能间的经验方程。对硅在钢中的作用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度和夏氏冲击功均随硅含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变化,在某一硅量下两者同时达到最大。t_v=70min和200min时,强度和韧性达最大的硅含量为1.99%;t_v=8min时,强度和韧性最大时的硅含量为1.62%。
张明星康沫狂周鹿宾
关键词:贝氏体钢力学性能低碳钢
化学气相沉积碳/碳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分析了化学气相沉积碳/碳(C/C)复合材料的刹车力矩和刹车速度的关系曲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刹车力矩一刹车速度曲线上的初始力矩峰值随着摩擦界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高材料的石墨化度、改变刹车盘的结构、降低刹车比压的施加速度都可以降低初始力矩峰值,改善C/C材料的摩擦性能.C/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其磨损率仅为1.2×10-3mm/次.它们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热物理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飞机刹车的要求.
罗瑞盈李贺军杨峥康沫狂
关键词:化学气相沉积磨损
粒状贝氏体和粒状组织强韧化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1
1993年
M-A岛以双相强化方式可有效地提高粒状组织的强度;而对粒状贝氏体起主要作用的是碳的固溶强化和板条亚晶强化,这是造成粒状贝氏体强度高于粒状组织的主要原因。粒状组织的韧性来源于由铁素体断裂强度所决定的裂纹形成功,但粒状贝氏体的韧性主要部分是裂纹扩展功,铁素体板条亚晶及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余奥氏体对此起主要韧化作用。
张明星康沫狂
关键词:粒状贝氏体强韧化固溶强化奥氏体机械稳定性
热解碳基C/C复合材料纤维—基体界面的精细结构被引量:4
1998年
采用JEM-2010型高分辨透射电镜考察了热解碳基碳/碳复合材料的纤维-基体界面结构。实验发现,由化学气相渗透工艺所获得的热解碳并非仅与碳纤表面进行单一的机械粘合,也不是一个简单平面。其间存在具有感应结构的界面层,它是受碳纤维表面微晶感应而形成的由基本平行于表面且更为细小的微晶所组成的厚约数纳米至数十纳米的过渡层,碳纤维微晶越大,取向性越好,则界面层的厚度也越大,取向性也相应提高。
石荣胡赓祥李贺军康沫狂
关键词:热解碳透射电子显微术
PyC基C/C复合材料的织构分类
1997年
考察了国内外不同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的各种C/C复合材料的热解炭基体的偏光显微形貌特征,提出了一个简单、快捷的热解炭织构的分类方法.由此可将热解炭织构分为层状、锥状、粒状、棒状、各向同性型及过渡型等六类.本文还澄清了一些易混淆的织构.
石荣李贺军扬峥康沫狂
关键词:C/C复合材料热解碳织物复合材料
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磨损性能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研究了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渗层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渗碳后空冷,渗碳最外层为高碳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织,无碳化物及石墨相析出;心部为准贝氏体组织,渗层碳浓度及浓度梯度平缓,显示出准贝氏体良好的渗碳特性。磨损试验表明,渗碳后不同温度回火,准贝氏体钢渗层耐磨性接近和超过18Cr2Ni4WA渗碳钢水平,二体磨料磨损机制以微切削机制为主,三体磨料磨损以应变疲劳为主。准贝氏体钢可作为渗碳钢代替含较高Cr、Ni的合金渗碳用钢。
程巨强贺自强沈嵘康沫狂
关键词:准贝氏体钢渗碳磨料磨损
准贝氏体界面错配位错的TEM观察被引量:2
1997年
运用透射电镜证明含Si钢准上贝氏体和准下贝氏体中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界面错配位锗是混合型位错,使得界面能沿其法线方向作滑移运动,表明贝氏体可以切变形成。
贾虎生张喜燕杨延清康沫狂
关键词:准贝氏体切变机制金相学
钢中下贝氏体相变的TEM研究被引量:8
1990年
透射电镜(TEM)对40CrMnSiMoV 钢310℃下贝氏体转变研究发现,该钢下贝氏体铁素体由亚单元组成。亚单元内存在中脊,其惯习面为(0.424,0.738,0.526)f,fcc/bcc 间位向关系为(111)f//(011)b,[01],与[1]b 差3±1°。短时间等温时,组织中无碳化物析出,而存在两种不同取向分布的残余奥氏体薄膜。一定等温时间后,发现三种不同形态的碳化物同时或先后自贝氏体铁体素和奥氏体内析出。上述实验结果仅当认为下贝氏体按切变方式转变时,方能得到很好理解。
孙加林马世良康沫狂
关键词:贝氏体相变TEM电镜分析
界面结构对一种单向碳/碳复合材料断裂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对所制备的1D-C/C复合材料的断裂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SEM、TEM观察认为纤维与基体结合过程是导致试样发生脆性断裂的主要原因,TEM和SEM观察表明这种强界面结合是通过一致密完整的热解碳薄层而实现的。
石荣李贺军侯向辉康沫狂
关键词:脆性断裂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