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凌云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乙型
  • 7篇肝炎
  • 6篇乙型肝炎
  • 5篇衰竭
  • 5篇肝衰
  • 5篇肝衰竭
  • 4篇评分系统
  • 3篇蛋白
  • 3篇乙型肝炎肝
  • 3篇乙型肝炎肝衰...
  • 3篇预警
  • 3篇预警作用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预后
  • 2篇迁移
  • 2篇迁移率
  • 2篇细胞
  • 2篇肝衰竭患者
  • 2篇肝炎病毒
  • 2篇肝炎患者

机构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新乡医学院
  • 4篇解放军第15...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张凌云
  • 8篇贾战生
  • 7篇王全楚
  • 6篇郭永红
  • 5篇何瑜
  • 5篇周云
  • 5篇张颖
  • 2篇范超
  • 1篇陈琳
  • 1篇秦源
  • 1篇成程
  • 1篇岳玮
  • 1篇马志远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检验医学

年份

  • 8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预警作用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终末期肝病的死亡率高达70%以上,而以肝衰竭占多数,此类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在患者住院早期需临床医生对病情做出预后判断,采取合理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工作逐渐发现MELD评分存在多适...
张凌云郭永红张颖何瑜周云王全楚贾战生
HMGB1及中国评分系统在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预警作用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全球约有3.5亿人是慢性感染者,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HBV相关的终末期肝病,如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的死亡率高达70%以上,肝衰竭以慢性...
张凌云
关键词:HMGB1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预测
文献传递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Th1/Th2细胞的细胞因子变化及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患者辅助性T细胞1/2(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ACHBLF中变化的意义。方法收集33例ACHBLF、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及15名健康志愿者血清,CBA检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在ACHBLF患者血清中的变化。结果 ACHBLF患者外周血循环中TNF-α、IFN-γ、IL-4及IL-6的水平较CHB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P<0.05);ACHBLF患者血清中IL-2及IL-10与CHB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HBLF患者血清中IL-4、IL-6、TNF-α及IFN-γ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BA可同时检测各种细胞因子,适合临床应用;ACHBLF患者TNF-α、IFN-γ、IL-4和IL-6的变化可能参与ACHBLF的发生和发展,未发现上述细胞因子与反映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郭永红周云张颖何瑜纪光晰马志远成程范超张凌云贾战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
HLA-G的免疫抑制作用及与HBV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前对HBV持续感染的免疫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从宿主固有免疫出发研究HBV的感染机制及其致病机理,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迫切。HLA-G基因可在许多病理条件诱导下表达,主要对自然杀伤细胞、CD4+T和CD8+T淋巴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起免疫抑制作用,另外HLA-G还对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甚至肿瘤细胞起调节作用,提示其在HBV免疫耐受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现将这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张凌云王全楚贾战生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
肠-肝轴及其在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28
2012年
肠道和肝脏具有共同的胚胎学起源,而且在生物学功能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被称之为"肠-肝轴"。肠道和肝脏疾病共患的临床现象也提示我们某些肝肠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发病机制。本文介绍了肠-肝轴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张凌云王全楚
关键词:肠源性内毒素肝损伤
HMGB1及中国评分系统在乙型肝炎肝衰竭中的预警作用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终末期肝病的死亡率高达70%以上,而以肝衰竭占多数,此类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在患者住院早期需临床医生对病情做出预后判断,采取合理治疗方案。积极探索肝衰竭新的预警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
张凌云郭永红张颖何瑜周云王全楚贾战生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乙型重症肝炎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终末期肝病的死亡率高达70%以上,而以肝衰竭占多数,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常伴有腹水、肺部感染等炎症征象,引起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晚期炎症因子,参与SIRS和...
张凌云郭永红张颖何瑜周云王全楚贾战生
A20与EGFP共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THP-1细胞
2014年
目的:构建A20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共表达的腺病毒载体,观察其对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的影响.方法: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A20,将目的基因与载体GV314连接获得重组穿梭质粒pGV314-A20,在DH5a感受态细胞中扩增,同源重组得到含有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共表达A20和EGFP的腺病毒颗粒,转染目的细胞THP-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20蛋白在THP-1细胞的表达,EILSA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 P S)刺激T H P-1后其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结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与DNA测序证实重组载体构建成功,包装的腺病毒滴度达到1×1011 pfu/mL,感染了腺病毒后的293细胞出现了明显的气球样变,Western blot证实转染THP-1后A20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较,THP-1上清中TNF-α和IL-6的表达下降,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A20与EGFP共表达腺病毒载体,能够在THP-1细胞表达,降低其炎性因子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炎功能奠定基础.
郭永红陈琳何瑜周云范超张颖纪光晰秦源张凌云贾战生
关键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两种评分系统对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3个月转归情况分为生存和死亡组,进行预后预测。结果柯伟民评分系统包括肝性脑病、总胆红素、腹水、PTA、血清肌酐、肝脏斜径或厚度和感染等指标进行计分。在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计分分别为(10.8±6.7)和(27.3±9.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柯伟民评分<10分42例,死亡3例(7.1%),10分≤评分<20分26例,死亡12例(46.2%),20分≤评分2例,死亡2例(100%)。柯伟民评分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标准误为0.041,P<0.000,95%置信区间为(0.796,0.958)。应用该模型判断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为94%(16/17),特异性为68%(36/53),准确性为74%。结论 MELD模型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均可以用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但后者计算更为简便。
王全楚岳玮张凌云贾战生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box protein 1,HMGB1)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2例慢乙肝初治患者、10例急性乙肝患者血清HMGB1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与16名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与患者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健康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肝炎组与慢乙肝初治组、重型肝炎组与急性乙肝组、慢乙肝初治组与急性乙肝组、慢性乙肝组与正常人组、急性乙肝与正常人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942,P<0.05)。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正常人高,可能成为评价重型肝炎的一个指标,这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张凌云郭永红贾战生王全楚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乙型肝炎病毒重型肝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