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8篇骨髓
  • 6篇血液
  • 6篇淋巴
  • 6篇B细胞
  • 5篇血液病
  • 5篇异常综合征
  • 5篇增生
  • 5篇增生异常综合...
  • 5篇增殖
  • 5篇增殖诱导配体
  • 5篇贫血
  • 5篇综合征
  • 5篇细胞生成素
  • 5篇酶联
  • 5篇酶联免疫
  • 5篇酶联免疫吸附
  • 5篇免疫
  • 5篇免疫吸附
  • 5篇骨髓增生

机构

  • 18篇徐州医学院第...
  • 5篇南通大学
  • 2篇徐州医学院附...

作者

  • 21篇张桂华
  • 18篇张秋荣
  • 18篇徐金格
  • 17篇陈令松
  • 7篇宋文炜
  • 7篇曹若男
  • 5篇李兰云
  • 4篇陈兴国
  • 4篇陆德炎
  • 4篇黄一虹
  • 3篇李永胜
  • 3篇季美华
  • 3篇宋文伟
  • 2篇张冬雷
  • 2篇吴进燕
  • 2篇刘凯歌
  • 1篇王静霞
  • 1篇胡忠圣
  • 1篇胡彩华
  • 1篇陈宁

传媒

  • 4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江苏省第十七...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及31例确诊但未治疗的MDS患者(低危、中危和高危)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19+B淋巴细胞和CD3-(CD16CD56)+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DS患者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总数均明显减低。另外,在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的辅助性T细胞(Th)表达降低,CD3+CD8+的抑制性T细胞(Ts)表达增高,Th/Ts比值倒置,比例失衡;且随着MDS疾病的进展,Ts细胞的表达逐渐增加,但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的表达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 3组间T淋巴细胞和Th/Ts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DS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用来评估MDS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张秋荣陈令松张桂华徐金格曹若男宋文炜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表型分型流式细胞术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的关系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的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观察9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临床出血情况,监测出血时血小板计数、化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疾病缓解状态的出血发生率;分析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血28例(ALL4例,AML(非M3型)16例,NHL1例,MM2例,HL1例,MDS4例),出血发生率为29.2%;≥55岁组出血发生率为44.2%(23/52),明显高于<55岁组(11.4%,5/44)(χ~2=12.462,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化疗后出血发生率为15.21%;未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42.0%,较缓解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χ~2=8.318,P<0.05)。出血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1-2级出血组和3-4级出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0.01)。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患者3-4级的出血发生率高于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6,P<0.05)。结论年龄≥55岁、恶性血液病未缓解可能为出血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50×109/L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患者3-4级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出血相关,血小板<20×109/L时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徐金格陈令松张秋荣张桂华刘凯歌吴进燕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出血
T-CEM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T-CEM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2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应用T-CEMD方案:沙利度胺100mg,每晚1次;环磷酰胺500mg/m2,第1天;足叶乙甙70mg/m2,第1~2天;米托蒽醌4mg/m2,第1~3天;地塞米松40 mg第1~4天;21d为一个疗程。19例初治MM用T-CEMD与VAD类方案交替(T-CEMD/VAD)治疗;18例初治MM单用VAD类方案治疗。结果 在22例难治性MM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36%)、部分缓解(PR)12例(55%)、无效(NR)2例(9%),总有效率(ORR)91%。T-CEMD/VAD方案治疗的19例中,CR 6例(32%)、PR11例(58%)、NR 2例,总有效率(ORR)90%。单用VAD类方案治疗18例初治MM者中,CR 1例(6%)、PR 8例(44%),ORR50%。T-CEMD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T-CEMD方案对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的补救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T-CEMD/VAD交替方案治疗初治MM患者,明显优于单用VAD类方案。
徐金格陈令松张秋荣张桂华宋文炜李永胜李兰云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药物疗法
三氧化二砷联合沙利度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和沙利度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7例MDS患者(低危、中危和高危)和3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将其中34例中危Ⅱ和高危MD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7例,A组使用三氧化二砷和沙利度胺治疗,B组使用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三氧化二砷和沙利度胺的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DS患者的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3-CD19’)和NK细胞[CD3-(CDl6CD56)’]总数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7,2.349,2.958;P〈0.05或P〈0.01)。在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的辅助性T细胞(Th)表达降低(t=2.412,P〈0.05),CD3’CD8’的抑制性T细胞(Ts)表达增高(t=2.749,P〈0.01),Th/Ts比值倒置,比例失衡;且随着MDS疾病的进展,Ts细胞的表达逐渐增加,NK细胞的表达逐渐降低,但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中危组的Th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达低于低危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896和4.516,P均〈0.05),MDS各组间T淋巴细胞、Th细胞、Th/Ts比值和B淋巴细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总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t值分别为2.435、2.468、2.653,P均〈0.05)。A组获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血液学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64.71%(11/17),疗效明显好于B组(总有效率为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3,P〈0.05),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MDS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使用三氧化二砷和沙利度胺治疗MDS安全有效,可能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张秋荣陈令松王静霞张桂华徐金格宋文炜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沙利度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流式细胞术免疫功能
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1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无效造血为特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特别是高危型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采用联合化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高危MDS的有效方法,它的目的是根除MDS的恶性克隆,恢复正常造血,但是6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不能耐受联合化疗。我们应用亚砷酸为主的方案治疗老年高危MDS患者21例,近期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张秋荣陈令松张桂华徐金格曹若男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亚砷酸砷化合物MDS老年
增殖诱导配体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定量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技术测定靶基因及靶蛋白的准确含量。结果 MM患者化疗前APRI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化疗前Ⅲ期APRI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期及Ⅱ期(P<0.05);化疗后PD组显著高于CR及PR组(P<0.05)。结论 APRIL可能参与MM的发生与发展并与肿瘤负荷量及疗效密切相关,其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相一致,且可能成为有效治疗MM的新靶点。
张桂华陈令松张秋荣徐金格
关键词:增殖诱导配体多发性骨髓瘤靶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液病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为EPO治疗血液病贫血及其适应证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及非肿瘤性血液病共108例患者的血清EPO水平。结果①血液肿瘤患者的EPO水平[(182.45±256.46)mIU/L]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血液病患者[(18.56±156.24)mIU/L,P<0.01];②血液肿瘤未缓解组患者的EPO水平[(286.78±88.52)mI-U/L]明显高于缓解组[(55.22±36.20)mIU/L,P<0.01];③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EPO水平[(226.18±20.48)mIU/L]显著高于其他贫血[(18.25±5.52)mIU/L]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9.22±8.50)mIU/L,P<0.01]。结论血清EPO水平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障碍程度,而与血红蛋白(Hb)水平无明显相关。
陈令松张秋荣陈兴国曹若男宋文伟张桂华徐金格
关键词:贫血血液病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液病贫血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基因重组促人红细胞生成素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贫血患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及应用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临床疗效;为rhEPO治疗血液病贫血及其适应症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08例血液病患者的血清E...
陈令松张秋荣陈兴国黄一虹曹若男李兰云宋文伟徐金格张桂华
关键词:贫血血液病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液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测定对贫血治疗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血液病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rhEPO治疗血液病贫血的适应证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112例血液病贫血患者给予rhEPO治疗,6 000~10 000 IU,每日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10次为1个疗程,连续应用1~3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rhEPO治疗血液病贫血总有效率为61.6%(69/112),其中血液肿瘤缓解组有效率为100.0%(38/38)、血液肿瘤未缓解组有效率为34.6%(18/52)、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有效率为30.0%(3/10)、慢性病贫血组有效率为83.3%(10/12)。通过血清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sEPO)与疗效关系分析,显示sEPO水平低者疗效[96.0%(48/50)]明显优于sEPO水平高者[33.9%(21/62)],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hEPO用于治疗sEPO水平偏低的血液肿瘤缓解后及慢性病贫血患者是有效的,而对于sEPO水平显著增高的贫血和其他血液肿瘤未缓解者疗效不理想。
陈令松徐金格张秋荣张桂华黄一虹李兰云李永胜宋文炜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贫血
增殖诱导配体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
2010年
目的 定量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各期患者化疗前或后外周血单个核胞和血浆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APRIL在B-NHL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本中靶mRNA及蛋白的准确含量.结果 RFQ-PCR检测靶基因mRN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101~109 pg/m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测定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69%~5.99%和6.35%~10.12%.采用ELISA方法检测靶蛋白含量,标准曲线r=0.9922.化疗前后B-NHL各期患者APRIL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而不同分期化疗后Ⅲ期及Ⅳ期患者表达低于化疗前(P<0.05),但Ⅰ和Ⅱ期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RIL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相一致,其参与B-NHL的发生与发展.APRIL可能与肿瘤负荷量有关,且可能成为有效治疗B-NHL的新靶点.
张桂华陆德炎陈令松张秋荣徐金格
关键词:增殖诱导配体B细胞淋巴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