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咏梅

作品数:5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依恋
  • 3篇人格障碍
  • 3篇人格障碍倾向
  • 2篇少年
  • 2篇虐待
  • 2篇青少年
  • 2篇教养方式
  • 2篇儿童
  • 2篇父母教养方式
  • 1篇验证性因素分...
  • 1篇生父
  • 1篇生父母
  • 1篇童期
  • 1篇量表
  • 1篇结构方程模型
  • 1篇家庭相关
  • 1篇儿童虐待
  • 1篇儿童期
  • 1篇儿童期虐待
  • 1篇反社会

机构

  • 5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5篇彭咏梅
  • 5篇周世杰
  • 4篇陈哲
  • 4篇蔡蓉
  • 1篇刘文俐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心理...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3.1)和人格诊断问卷(PDQ)B群人格分量表对35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除情感忽略与表演型、自恋型,躯体忽略与表演型,情感忽略与父亲依恋无显著相关,其余各因子、各变量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和依恋对B群人格障碍倾向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儿童期虐待除直接影响B群人格障碍倾向外,还通过依恋间接影响B群人格障碍倾向。结论:儿童期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对B群人格障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安全依恋在儿童虐待对B群人格障碍倾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彭咏梅陈哲蔡蓉周世杰
关键词:儿童虐待依恋青少年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初步考察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倾向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工读学校学生在B群人格障碍筛查率、共病率上均显著高于普通学校;两校学生的PBI、CTQ、AAQ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感虐待、母亲角色倒置、对母亲愤怒、父亲控制、对父母消极评价对B群人格障碍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群人格障碍总变异的36.7%。结论:工读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筛查阳性率较高,童年期情感虐待、父亲控制过严、不安全亲子依恋是B群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蔡蓉陈哲彭咏梅周世杰
关键词:青少年依恋虐待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在中国小学生父母中的因素结构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索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在中国小学生父母中的因素结构。方法:采用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scale)对887名1-5年级的小学生父母施测,对一半样本数据用SPSS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另一半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探索性因素得出二因素结构:效能感和满意度。二因子累积解释率为37.42%。在二因子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测量学的要求。父亲和母亲在效能感和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职业为知识分子或干部的父母满意度低于农民、工人和商人的,学历是大专及以上的父母满意度低于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的。结论:父母教养能力感量表在中国小学生父母中表现为两因子结构。
彭咏梅刘琴周世杰
关键词:验证性因素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反社会人格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成人依恋问卷(AAQ)对350名青少年学生施测。结果:①与阴性组相比,反社会人格障碍阳性组在母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因子上得分较低,在父亲控制、母亲控制因子上得分较高;阳性组在CTQ和AAQ各因子上(除外母亲拒绝)得分均显著高于阴性组。②儿童期虐待各因子分与反社会人格症状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各因子与反社会人格症状显著正相关(0.108~0.373)。③躯体虐待、对父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情感虐待、母亲拒绝、母爱缺失、母亲控制对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有预测作用。结论:童年期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以及不安全依恋与青少年期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密切关联。
陈哲付丽彭咏梅蔡蓉周世杰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父母教养方式依恋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的早期家庭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有关成长经历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26%;BPD阳性检出组与阴性组在PBI、CTQ和AAQ各因子(除性虐待、躯体忽视外)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BPD症状与PBI、CTQ和AAQ各因子间除父亲角色倒置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情感虐待、对母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父亲控制因子对BPD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PD总变异的28%。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刘文俐陈哲蔡蓉彭咏梅周世杰
关键词:边缘型人格障碍依恋虐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