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蕾

作品数:23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基因
  • 11篇震颤
  • 10篇帕金森
  • 10篇基因治疗
  • 9篇震颤性麻痹
  • 9篇帕金森病
  • 5篇细胞
  • 4篇酪氨酸
  • 4篇酪氨酸羟化
  • 4篇氨酸
  • 3篇羟化酶
  • 3篇纹状体
  • 3篇细胞移植
  • 3篇脑内
  • 3篇酪氨酸羟化酶
  • 2篇多巴
  • 2篇多巴胺
  • 2篇多巴胺含量
  • 2篇愈合
  • 2篇震颤麻痹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上...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长治医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生物化学研究...

作者

  • 19篇曹蕾
  • 14篇刘新垣
  • 13篇郑仲承
  • 11篇陈生弟
  • 11篇赵迎春
  • 10篇蒋芝华
  • 9篇周长福
  • 9篇刘振国
  • 8篇余慧贞
  • 2篇孙兰英
  • 1篇蒋春雷
  • 1篇倪紫美
  • 1篇徐荻
  • 1篇蒋琼

传媒

  • 3篇自然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神经科学
  • 2篇生物化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2篇1999
  • 4篇1998
  • 5篇1997
  • 4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2镇痛功能位点氨基酸残基相对空间位置的重要性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免疫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其功能位点由IL-2分子的第44、45和107、117位氨基酸残基共同组成。采用基因定点突变和PCR技术,缺失IL-2分子第66~99位残基,改变第44、45位残基与107、117位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发现其镇痛功能消失。结果提示了组成IL-2分子镇痛功能位点的氨基酸残基间相对空间位置排列的重要性。
蒋春雷徐荻曹蕾路长林刘新垣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残基空间结构镇痛
动态突变——人类遗传病发生的一种新机制
1996年
不稳定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动态突变是导致人类遗传病的一种新突变类型.迄今已发现脆性X综合征(FraX),脊髓延髓肌萎缩(SBMA),肌强直性肌萎缩(DM),亨廷顿舞蹈病(HD),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Ⅰ型(SCAl),精神发育迟缓(FraXE),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核萎缩(DRPLA)和马赫多约瑟夫病(MJD)等8种遗传病与动态突变有关.这一新突变机制的发现阐明了早现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DNA直接诊断方法,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成为当前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曹蕾郑仲承刘新垣
关键词:人类遗传病动态突变
大鼠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在肌母细胞中稳定表达被引量:1
1995年
用电穿孔法将大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基因转染大鼠L-6TG成肌细胞株,经PCR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组织化学检测证明,TH基因能在细胞内稳定整合和表达,并在辅因子存在时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移植于大鼠纹状体后可成活并表达TH。
曹蕾郑仲承孙兰英刘新垣蒋芝华周长福赵迎春陈生弟
关键词:基因基因表达震颤性麻痹
帕金森病、创面愈合及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
曹蕾
关键词:帕金森病创面愈合恶性肿瘤基因治疗基因调控分子生物学
血小板生成素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1997年
新近克隆的造血细胞因子血小板生成素可有效地刺激巨核细胞增殖、成熟和血小板生成,其基因结构、表达调控、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对造血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显示出良好的药用前景,可望用于加快肿瘤放化疗和骨髓移植后血小板的恢复及其他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曹蕾刘新垣RolandMertelsmann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肿瘤病理学研究放化疗造血细胞因子药用
癌症导向基因治疗新进展被引量:1
1999年
近年来癌症基因治疗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批准了l00多个癌症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而导向治疗已成为癌症基因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所谓导向治疗,是将高度选择性的基因转移与高度特异性的基因表达,或专一性基因产物活性及特异性药物活化相结合,从而将治疗基因定向转移至肿瘤部位并在肿瘤微环境中调节其表达,最终达到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癌症导向基因治疗的重要进展.
曹蕾
关键词:癌症基因治疗组织特异性基因转移基因表达
酪氨酸羟化酶cDNA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因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表达的酪氨酸羟化酶(TH)减少。本文在应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的前提下,首次将TH cDNA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内,模型动物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用免疫组化法及PCR法证实了外源性THcDNA可以进入脑细胞内,并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TH。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曹蕾郑仲承蒋芝华周长福
关键词:基因疗法酪氨酸羟化酶震颤麻痹
外源性TH基因在帕金森氏病鼠脑内的表达──行为和TH免疫组化的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用成年大鼠75只,给右侧黑质区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黑质多巴胶能神经元,制备偏侧帕金森氏病(PD)鼠模型。四周后,注射阿朴吗啡(APO)诱发大鼠向左侧旋转。旋转数为每分钟7次以上的35只PD鼠作实验用。其中实验组15只,对照组20只。向实验组PD鼠右侧纹状体多点植入含大鼠酪氨酸羟化酶cDNA(TH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SVK3-TH和脂质体Lipofectin混合的基因转染复合体。对照组分2组,每组10只。一组PD鼠右侧纹状体只植入pSVK3-TH,另一组仅植入Lipofectin。所有实验动物在移植后的18d内,每隔3d注射APO诱发旋转。并与移植前作比较。结果是:实验组的PD鼠,在移植后的12d内旋转数比移植前明显减少,到第15天后,旋转数接近移植前水平。经TH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在移植后6d和12d的,右侧纹状体内有TH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移植周围。移植后18d的,未发现TH免疫阳性细胞。对照组的所有PD鼠,除其不对称旋转数与移植前比无变化外,在右侧纹状体内,也无TH阳性细胞。本研究首先证明了脂质体可介导TH基因进入PD鼠纹状体内的细胞并获得成功的表达,表达时程与功能变化时程相一致。该结果可能会为PD病人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资料。
蒋芝华倪紫美周长福曹蕾郑仲承刘新垣赵迎春陈生弟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酪氨酸羟化酶
酪氨酸羟化酶cDNA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目的评价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直接转染纹状体细胞表达酪氨酸羟化酶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应用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首次将表达大鼠酪氨酸羟化酶的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植入大鼠损毁侧纹状体。移植后,观察大鼠模型旋转行为的改善程度,并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表达。结果移植后2周鼠模型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治疗后3、6、9、12及15天旋转次数比治疗前分别减少43.6%、38.4%、39.1%、48.8%和50.7%,P值均<0.01),且免疫组化及RT-PCR也证实了外源性酪氨酸羟化酶互补DNA(cDNA)可以进入脑细胞内,并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酪氨酸羟化酶。结论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直接转染纹状体细胞能够表达出有生物活性的酪氨酸羟化酶,并能改善帕金森病鼠模型的行为症状,这一技术可望发展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赵迎春刘振国陈生弟余慧贞曹蕾郑仲承蒋芝华周长福刘新垣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基因治疗酪氨酸羟化酶质粒DNA
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向创面持续投递新型分泌型表皮细胞生 …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 探索通过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向创面持续投递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促进创面愈合的新方法。方法 构建新型分泌型人EGFcDNA并转染人成纤维细胞株KMST6。将经照射的转基因细胞移植于裸鼠全厚创面。结果 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可分泌有活性的EGF。移植后可在伤口组织中检测到人EGF,其含量缓慢下降,但至少可持续7天。结论 一次性移植少量转基因细胞可在创面愈合早期这一关键阶段持续向创面释放EGF。
曹蕾Rosen.,F
关键词:创面愈合成纤维细胞EGF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