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振海

作品数:21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眼眶
  • 9篇影像
  • 8篇影像学
  • 6篇血管
  • 4篇血管瘤
  • 4篇纤维瘤
  • 3篇影像学诊断
  • 3篇神经纤维
  • 3篇神经纤维瘤
  • 3篇肿瘤
  • 3篇临床病理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2篇眼病
  • 2篇眼肌
  • 2篇眼眶骨
  • 2篇眼眶海绵状血...
  • 2篇眼外肌
  • 2篇影像学特征

机构

  • 19篇天津市眼科医...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作者

  • 20篇杨振海
  • 8篇赵毅凯
  • 7篇尹智
  • 5篇孙丰源
  • 5篇赵红
  • 5篇唐东润
  • 5篇林锦镛
  • 4篇薛鸿祥
  • 2篇王玉川
  • 2篇宋国祥
  • 2篇马惠芝
  • 2篇钱学翰
  • 2篇史学锋
  • 1篇赵堪兴
  • 1篇张蕾
  • 1篇王小强
  • 1篇薛鸿翔
  • 1篇李月平
  • 1篇魏楠
  • 1篇杨丽红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3篇中华眼科杂志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期眼眶容积发育测量
<正>目的:建立15岁以下儿童眼眶容积正常发育曲线,分析其发育规律。方法:采用螺旋CT技术,对110名1~15岁儿童进行检查,测量其眼眶容积并依据年龄绘制散点图,获得正常值。结果: (1)1岁时平均眼眶容积男孩为13.7...
魏楠孙丰源赵红唐东润杨振海
文献传递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CT扫描的血液动力学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应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确定肿瘤内的供血特点。方法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于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海绵状血管瘤21例,除进行常规影像检查外,均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男性11例,女性10例,右眼8例,左眼13例;年龄15—56岁,平均43.19岁。CT扫描采用双排螺旋CT扫描仪。使用德国MEDTRONinjecktron 82型高压注射器进行定量注射欧乃派克(Omnipaque),在注射后15-20s、60s、120s、180s和5min,10min进行扫描,观察肿瘤内部造影剂分布与扫描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现其规律性的变化。结果21例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发现:在注射造影剂后15-20S肿瘤边缘处或内部出现点状高密度影,60s显示点状增强区域扩大,即灶状强化;2min时约有20%~30%区域被强化,到3min时达到30%~40%被强化,在5min时肿瘤内部达50%以上强化,在10min时肿瘤内部达70%~80%以上强化,有14例患者在20min时肿瘤内部呈均匀一致强化,CT值可达70~100Hu,甚至更高,以上增强特点即所谓“渐进性强化”。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在组织学和血流动力学上属于低流量动脉型的错构瘤。利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可以反映出肿瘤内部的血液供应和分布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其表现不同。揭示肿瘤内部呈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唐东润赵毅凯杨振海孙丰源赵红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眼眶动态增强扫描
眼眶骨内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治疗
2007年
史学锋唐东润孙丰源杨振海林锦镛宋国祥
关键词:内血管瘤眼眶骨影像学特征影像学表现良性肿瘤孤立病灶
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影像学诊断(附12例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眼眶CT检查,其中5例行CT增强,6例行MRI或增强检查。结果:12例神经纤维瘤病病例中,Ⅰ型8例,Ⅱ型4例。眼眶内受累10例,视神经受累2例,眼球内受累3例,眼环增厚伴点状钙化1例,泪腺2例,视神经孔2例,海绵窦2例,眼睑部6例。CT表现为眶内不规则形等密度影,眼球内半月形等密度影,视神经孔开大,邻近骨质缺损或增生硬化。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中度增强。MRI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更能清晰显示病变。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CT和MRI表现多种多样,结合临床和其他部位影像学资料,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杨振海赵毅凯尹智薛鸿祥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眼眶磁共振成像
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肌影像学特征及处理
2010年
目的 探讨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患者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假性上睑下垂伴垂直斜视患者12例,对其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结果设计不同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的上睑下垂和垂直斜视变化.结果 术前CT检查,75%(8/12)患者的眼外肌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受累眼上直肌-提上睑肌群最大截面积为(15.11±7.11)mm^2,明显小于对侧眼[(24.93±6.43)mm^2,P<0.01].全部患者经个性化斜视矫正手术,垂直斜视均得到治愈;斜视术后上睑下垂治愈10例,好转2例.结论 上直肌-提上睑肌群萎缩性改变是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的影像学特征之一;伴有假性上睑下垂的垂直斜视需要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眼外肌CT检查可为临床分析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钱学翰马惠芝杨振海
关键词:眼外肌外科手术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CT评估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分析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探讨陈旧性眼眶骨折的CT征象鉴别。方法对239例(241眼)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单纯眼眶内侧壁骨折130例(132眼,55.77%),单纯眶下壁骨折31例(31眼,12.86%),双眶壁骨折63例(63眼,26.14%),混合型骨折15例(15眼,6.22%)。眼外肌增粗182条,眼眶内容物疝入副鼻窦28例,眶内出血43例,眶内积气39例,副鼻窦积液142例,眼睑及眶周软组织肿胀176例。发生复视86例,发生眼肌活动障碍125例,发生眼球内陷27例。本组病例中,受伤超过3个月者复查22例(22眼),发生眶壁骨质凹陷共30眶壁,眶腔扩大伴眼球内陷13例,眼外肌增粗共21条。结论CT扫描是评估眼眶爆裂骨折及其预后的首选检查方法。眼眶内侧壁骨折最为常见;眼眶陈旧性骨折眶壁呈凹陷性改变;骨折程度严重可致眶腔增大、眼球内陷;眼外肌增粗可长期存在。
尹智杨振海赵毅凯薛鸿祥
关键词:眼眶爆裂性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粘多糖病Ⅰ型一例
2007年
杨振海赵毅凯尹智
关键词:粘多糖病骨骼发育异常超声心电图近亲婚配反应迟钝同龄儿童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球突出CT影像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球突出时眼外肌肥厚、眶脂肪增多等相关性CT影像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CT影像资料,男22例,女36例,行横轴位和冠状位检查,层厚和层距2mm。结果5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球突出CT影像观察,单纯眼外肌肌腹肥厚(n=54),肌腹及肌腱、肌止点均受累及(n=3);眶脂肪增多(n=16);眼外肌肥厚伴眼上静脉增粗(n=3);眼外肌肥大伴视神经增粗(n=1);眼肌肥大伴泪腺增大(n=2);眼睑肿胀(n=39)。结论在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球突出的研究中眼外肌、眼眶脂肪容积的改变都应加以考虑;CT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杨振海赵毅凯尹智薛鸿祥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球突出
鼻泪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人鼻泪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对其定量分析。方法:对86例正常人(平均年龄:61+/21,范围: 21~82;女:52;男:34)用薄层横轴位CT进行泪道系统形态学测量并用多平面重建(MPR)直接进行鼻泪管的长度...
杨振海
文献传递
眼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眼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天津市眼科医院病理科从1976年至2008年间诊断的9例Kimura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CD20、CD79a、CD3、CD45Ro、CD34、Ki67及IgE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9例中,男性7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13—62岁,年龄中位数为25岁;7例为单眼眶内病变,2例为双眼眶内病变。病变均发生在眼眶上方或颞上方,多数病例侵及眶内深部组织,6例累及泪腺,5例累及外直肌。其中1例伴有左侧颌下3个肿大的淋巴结和双侧肘部各1个皮下肿块。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球突出和眶内肿物,发病时间为6个月一15年。3例患者外周血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11%-14%)。病理学特点为大量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增殖,其间有大小不一的淋巴滤泡、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增生的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淋巴滤泡内的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数表达T细胞抗原。结论Kimura病是一种很少见的眶内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增生,好发于眼眶外上方,容易累及泪腺和外直肌。
林锦镛赵红杨振海
关键词:眶疾病血管淋巴样增生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