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博

作品数:51 被引量:165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神经纤维
  • 12篇神经纤维瘤
  • 12篇神经纤维瘤病
  • 12篇手术
  • 12篇纤维瘤
  • 12篇纤维瘤病
  • 11篇外科
  • 11篇2型神经纤维...
  • 8篇神经鞘瘤
  • 8篇肿瘤
  • 7篇外科手术
  • 6篇血管
  • 6篇细胞
  • 5篇前庭
  • 5篇疗效
  • 5篇颅内
  • 5篇脑膜
  • 4篇入路
  • 4篇神经纤维瘤病...
  • 4篇前庭神经

机构

  • 5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8篇北京市神经外...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丰台右安...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1篇王博
  • 38篇刘丕楠
  • 28篇杨智君
  • 22篇赵赋
  • 20篇王振民
  • 17篇王兴朝
  • 16篇李朋
  • 12篇张晶
  • 7篇李仕维
  • 6篇渠沛然
  • 5篇李智
  • 5篇莫大鹏
  • 5篇毕智勇
  • 5篇张顺
  • 4篇吴胜田
  • 4篇马宁
  • 4篇宋立刚
  • 4篇汪颖
  • 4篇缪中荣
  • 4篇赵赤

传媒

  • 18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国微侵袭神...
  • 4篇中国卒中杂志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7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胶质瘤是临床上颅内最多见的肿瘤,在脑肿瘤中,胶质瘤约占一半以上。高级别胶质瘤是由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组成,现今对其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手术联合放化疗。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间进行诊治的42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对其病变进行部分切除后,进行三维适形放疗,根据术后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现对其疗效总结如下。
李俊杰王博毕智勇邸飞
关键词:胶质瘤三维适形放疗替莫唑胺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术中脑脊液漏的分级及处理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介绍术中脑脊液漏的分级处理方法及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九病房完成内镜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的4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肿瘤的病理亚型、术中鞍膈破损情况、术中的修补方法、术后脑脊液漏、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予3个月的严格随访。结果 本组86例患者发生术中脑脊液漏,其中Ⅰ级30例,Ⅱ级25例,Ⅲ级31例。术后脑脊液漏6例,分布在各个级别的患者中,3例经腰穿置管后漏液控制,3例再次手术修补。术后感染7例,均经抗炎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随访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 根据鞍膈破损程度进行分级,采用不同的重建方式进行修补,可有效避免术后及远期脑脊液漏的发生。
杨智君周强意王振民李朋李仕维王博刘丕楠
关键词:鼻内镜垂体腺瘤脑脊液漏
检测神经鞘瘤的基因集及其多重PCR-高通量测序检测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神经鞘瘤的基因集及其多重PCR‑高通量测序检测试剂盒,具体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基因集包含一个或两个以上如下基因的组合:DGCR8/COQ6/CDKN2A/CDKN2B/SMARCA4的蛋白编码区域与侧...
王博李朋张哲刘丕楠
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的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结果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mRS评分≤1分比例(30.9%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0.423)及mRS评分≤2分比例(38.2%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罗岗黄祎诺莫大鹏孙忠良马宁高峰宋立刚孙瑄刘恋霍晓川王博贾白雪李晓青徐晓彤缪中荣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循环血管内治疗静脉溶栓
术中D波监测及电位翻转技术对髓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D波监测和电位翻转技术对行髓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行髓内肿瘤切除术的76例患者(术前McCormick评级为Ⅰ~Ⅱ级)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术中进行MEP和SEP监测(常规监测组),38例采用MEP、SEP联合D波及电位翻转技术监测(联合监测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期的McCormick评级、术后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长、肿瘤切除程度、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等指标,从而评价不同监测模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肿瘤累及脊髓节段、首发症状、术前McCormick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联合监测组的McCormick评级优于常规监测组(χ^(2)=5.68,P=0.017),而两组术后2周McCormick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642)。两组患者的术后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长、肿瘤全切除与次全切除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F-36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03)。对于预测神经功能所采用的电生理指标,常规监测组的阴性、阳性预测率分别为86.7%和25.0%;联合监测组分别为93.9%和40.0%。结论髓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常规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D波和电位翻转技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在评估预后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刘伟豪王博吴晓吴晓樊星乔慧乔慧
关键词:脊髓肿瘤神经外科手术神经电生理监测D波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策略调整对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分析:附3 504例报告
2024年
目的 分析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手术策略的调整对其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3 504例Pit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期间结合文献报道和自主探索,对手术策略进行了调整.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患者(A组)采用调整前的手术策略治疗,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患者(B组)采用调整后的手术策略治疗.手术策略调整要点包括多维度分隔空间手术切除、功能性PitNETs的超范围切除以及个体化颅底重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共1 394例,B组共2 110例.B组的肿瘤全切除率[91.0%(1 920/2 110)对比73.4%(1 023/1 394)]、术后视力好转率[89.6%(509/568)对比69.0%(260/377)]均高于A组(均P<0.001),而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0.5%(10/2 110)对比5.1%(71/1 394)]、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2.4%(50/2 110)对比4.2%(58/1 394)]、术后腰大池置管率[0.3%(6/2 110)对比3.6%(50/1 394)]均低于A组(均P<0.05).其中,功能性PitNET术后的生物学治愈率方面,A组患者低于B组[52.3%(203/388)对比83.6%(475/568),P<0.001].结论 PitNET手术策略的改进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李朋杨智君毕智勇王兴朝张斌王博王振民薛海张哲刘丕楠
关键词:垂体肿瘤手术策略
前庭神经鞘瘤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变化的研究
2014年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研究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情况,着重探讨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听力损伤所引起的中枢皮层重塑。方法对42例单侧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左侧21例,右侧21例)和24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数据分别进行局部一致性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人群在全脑水平上大脑各区域活动的变化。结果三组人群在涉及听觉处理、多感官信息整合及大脑默认网络功能等的脑区上出现了局部活动的显著异常(P〈0.05),主要包括双侧岛叶皮质、左侧颞上回皮质、双侧中央前回,双侧枕叶等区域。结论前庭神经鞘瘤患者出现了听觉皮层及相关感知觉处理脑区的功能活动改变,在出现听力损伤的过程中引起了大脑皮层的功能重塑。
王兴朝王博范阳杨智君赵赋王振民马淑杰张晶熊志霞邹启红刘丕楠
关键词:听力损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NF1患者大脑活动特征的PET-CT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成年患者大脑代谢活动特征变化情况,探讨该疾病稳定状态下的特异脑活动异常情况。方法利用PET-CT技术,结合脑内葡萄糖代谢特征分析方法,对自2018年1月至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11例病情稳定的NF1患者(NF1组)和1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全脑数据分析,运用基于Matlab的SPM软件比较NF1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全脑水平上大脑各区域活动的变化。结果 NF1组与健康对照组在额叶、颞叶等区域存在不同的代谢特征。全脑分析结果显示NF1在右侧颞上回后部、中央区、额上回、额中回,双侧的颞叶内侧面、顶叶视觉区等脑区出现了与健康对照组不同的脑代谢表现,特别是在双侧丘脑区域出现了显著异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双侧丘脑区域的葡萄糖摄取减低,提示该区域的脑活动减弱。结论非中枢系统病变或疾病自身基因突变引起大脑的功能代谢变化,可能为NF1患者的一项重要临床特征,也将为该类疾病以及具有同类型脑部疾病患者的康复及治疗提供前瞻指导。
王兴朝赵晓斌吴琼李仕维王博杨智君赵赋李朋王振民张晶艾林刘丕楠
关键词:脑功能
中枢性PNET患者基因表达谱变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 依据基因表达芯片数据筛选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r,PNET)患者肿瘤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关键蛋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取GSE74195基因芯片数据集,筛选PNET肿瘤组织与正常小脑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进行功能注释(GO)、通路分析(KEGG)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 筛选出340个表达显著上调的差异基因(FC >3,P<0.01),经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富集于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及细胞增殖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显示主要集中于细胞周期和ECM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筛选出5个关键蛋白分子,即UBA52、UBC、CDK1、CENPK及NDE1.结论 筛选出PNET肿瘤中高表达基因及关键蛋白,为PNET发病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提供新思路.
汪颖李朋王博刘丕楠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
听性脑干反应和纯音听阈在听神经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听性脑干反应和纯音听阈对早期诊断听神经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1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及增强磁共振结果,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纯音听阈均值与肿瘤体积、病程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肿瘤体积在听性脑干反应异常发生率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听神经瘤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纯音听阈均值与病程存在显著地相关性(P=0.000);听性脑干反应诊断听神经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2%和93.6%,肿瘤最大径〉3cm与≤3cm两组,在患侧和对侧Ⅲ~Ⅴ波间期异常发生率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8和0.045)。结论听I生脑干反应联合纯音测听是早期诊断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
赵赋武丽王博杨智君王振民王兴朝李朋张晶刘丕楠
关键词:神经瘤测听法纯音听阈脑干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