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权

作品数:28 被引量:106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动脉
  • 14篇主动脉
  • 14篇夹层
  • 12篇主动脉夹层
  • 7篇腔内
  • 6篇血管
  • 6篇并发
  • 6篇并发症
  • 5篇手术
  • 5篇术后
  • 5篇STANFO...
  • 4篇腔内治疗
  • 4篇介入
  • 3篇动脉瘤
  • 3篇再狭窄
  • 3篇肾动脉
  • 3篇腔内修复
  • 3篇疗效
  • 3篇介入治疗
  • 3篇STANFO...

机构

  • 22篇河南省人民医...
  • 8篇郑州大学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阜外华中心血...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28篇王国权
  • 23篇翟水亭
  • 21篇史帅涛
  • 17篇张克伟
  • 16篇李天晓
  • 12篇张志东
  • 11篇梁凯
  • 9篇李坤
  • 9篇符晓阳
  • 6篇李卫校
  • 4篇张东宾
  • 3篇刘少举
  • 3篇李坤
  • 2篇朱绍成
  • 2篇王博
  • 1篇张涛
  • 1篇路政
  • 1篇郑传胜
  • 1篇李立
  • 1篇吴正忠

传媒

  • 6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介入放射...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体会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分析并总结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7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例患者因疼痛明显或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同时肾下锚定区达到15 mm而采用血管腔内治疗,其中4例行"分体式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1例行"单分支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联合股股转流术";2例肾下锚定区小于15 mm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疼痛明显且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者行"腹主动脉-右侧髂动脉转流术联合股股转流术"、1例无疼痛表现但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者行"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转流术";8例无明显疼痛且腹主动脉直径小于30 mm的患者选择内科保守治疗;2例疼痛明显且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的患者在手术准备阶段发生猝死.分析总结17例患者治疗效果及住院及随访期间重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例血管腔内治疗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4±2.9)d,住院期间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1例随访2周,3例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左侧髂支闭塞;2例外科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8和49 d,随访时间分别为6和9个月,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8例内科保守治疗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1.1±5.2)d,随访1周至39个月,其中4例随访时间≥12个月,住院及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疼痛明显或腹主动脉直径达到30 mm的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推荐血管腔内或外科手术治疗;没有疼痛表现且腹主动脉直径小于30 mm的患者,推荐内科保守治疗.
王国权翟水亭张志东史帅涛张东宾梁凯张克伟
关键词:疗效比较研究
中国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指南
2023年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是一种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影像学在TBAD的诊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缺乏TBAD影像诊断临床应用指南。介入治疗已成为TBAD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在不同分型、分期、分类中的治疗仍缺乏标准。为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组织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指南》,内容包括概述、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随访管理等,旨在提高行业对TBAD的认识,促进我国TBAD的诊疗向更加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郑传胜梁斌向东桥王国权赵辉张涛吴正忠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腔内介入治疗成人型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被引量:1
2013年
成人型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近10年来,CoA的治疗方式逐渐由传统外科手术向腔内介入治疗转变,其中支架置入治疗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其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估。2010年至2012年间我院共收治11例CoA患者,其中6例采用腔内介入方法成功治愈,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张克伟翟水亭史帅涛王国权李坤符晓阳张志东梁凯
关键词:腔内介入治疗主动脉缩窄中期随访结果根治性手术治疗传统外科手术支架置入治疗
杂交技术与“烟囱”技术处理主动脉弓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比较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探讨杂交技术与“烟囱”技术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修复手术治疗的51例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33例(A组)采用杂交技术(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联合外科转流术)治疗,18例(B组)采用“烟囱”技术(胸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联合“烟囱”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随访时间≥12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A组、B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2.0±6.3)、(15.9±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2,P=0.005).住院期间A组1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脑梗死、1例逆行性A型夹层、6例肾功能异常、2例术后感染、2例死亡),B组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3例Ⅰ型内漏、1例脑梗死、1例肾功能异常),2组患者住院期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6,P=0.534).随访时间≥12个月的32例患者中,A组21例,B组11例.A组2例出现并发症(1例为持续存在逆行性A型夹层、1例移植物感染),B组5例出现并发症(3例持续Ⅰ型内漏、1例脑梗死、1例主动脉覆膜支架短缩移位及烟囱支架近端血栓形成).随访期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4,P=0.022).结论 对外科手术风险高的患者首选烟囱技术,而对于外科手术风险不高的患者首选杂交技术.
逯党辉翟水亭王国权张志东李天晓梁凯史帅涛张克伟李坤符晓阳李卫校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并发症
Stanford B型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方法 2004年2月—2012年9月,254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本中心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性214例,女性40例,平均(51.5±12.5)岁。统计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并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结果 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7例(7/254,2.76﹪),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可能的死亡原因中,破裂所致死亡3例(3/254,1.18﹪),肠道缺血死亡2例(2/254,0.79﹪),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1/254,0.39﹪),心源性猝死1例(1/254,0.39﹪)。结论 TEVAR术治疗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仍需重视,在引起死亡的各种原因中,破裂和肠道缺血引起的死亡尤其值得关注。
史帅涛翟水亭李天晓王国权张志东梁凯符晓阳张克伟李坤逯党辉
关键词:STANFORD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3~63个月),随访率71.43%(135/189),失访率28.57%(54/189)。术后中、远期随访,19例(19/135,14.0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8例(8/135,5.93%),截瘫2例(2/135,1.48%),Stanford B型夹层转为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2例(2/135,1.48%),严重内瘘7例(7/135,5.19%)。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外科手术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但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重视。
王国权翟水亭李天晓史帅涛张克伟李坤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复合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复杂的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33例,其中男28例,女5例,平均年龄(50±12)岁。分析围手术期及随访期(≥12个月)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3例手术均顺利,技术成功率为100%,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22d。术后随访3~34个月29例,失访4例,随访率87.9%;21例随访≥12个月。术后造影无I型内漏发生,并发肺部感染1例、脑卒中1例、可逆性肾功能异常6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无截瘫发生。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病死率6.06%。随访期发生移植物感染1例、逆行性A型夹层持续存在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复合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但术后部分严重并发症仍不可忽视,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系统性长期随访观察。
逯党辉翟水亭李天晓王国权张志东朱绍成梁凯张克伟李坤符晓阳李卫校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复合手术并发症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of retrograd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complicating TEVAR for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王国权翟水亭李天晓史帅涛张志东梁凯符晓阳张克伟李坤李卫校王博张东宾逯党辉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逆行性A型夹层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63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率71.43%,54例失访,失访率28.57%。统计TEVAR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结果 TEVAR术后2例(1.48%)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均为男性患者,其中1例发生于围手术期,拒绝外科手术,保守治疗超过3年,目前存活。另1例发生于TEVAR术后1个月,急诊实施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目前存活。结论覆膜支架系统、术中相关操作对血管壁的作用以及血管壁自身病变是TEVAR术后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的重要原因。其中,支架对血管壁的直接作用而诱发的A型夹层,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王国权翟水亭李天晓史帅涛张克伟李坤
关键词:严重并发症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前后相关实验指标变化情况,评估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筛选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收治并行TEVAR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0例,分别检测其术前及术后生化指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的变化情况。结果 60例患者TEVRA前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总数平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术前及术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TEVAR前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平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其中谷丙转氨酶升高占30%,谷草转氨酶升高占21.7%,TEVAR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明显低于术前(P<0.05),其平均值下降至正常范围。TEVAR前尿素氮、肌酐及胱抑素C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其中尿素氮升高占31.7%,肌酐升高占30%,胱抑素C升高占35%,TEVAR后尿素氮及肌酐明显下降(P<0.05),胱抑素C比术前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 TEVAR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肝肾功能,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还需大样本长期随访。
逯党辉翟水亭李天晓朱绍成张志东梁凯王国权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肝功能肾功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