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东辉

作品数:64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0篇细胞
  • 9篇蛋白
  • 8篇趋化
  • 8篇抗体
  • 7篇脂多糖
  • 7篇免疫
  • 7篇基因
  • 6篇多糖
  • 6篇幽门螺
  • 6篇幽门螺杆菌
  • 6篇趋化因子
  • 6篇螺杆菌
  • 6篇慢性
  • 6篇内毒
  • 6篇内毒素
  • 6篇胶质
  • 5篇体外
  • 5篇抗原
  • 4篇毒力
  • 4篇真核

机构

  • 62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南京军区福州...
  • 3篇福建省第二人...
  • 3篇苏州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福建省人民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福建省医学科...
  • 2篇泉州市儿童医...
  • 2篇解放军第47...
  • 1篇福建医学院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苏州医学院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镇江医学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64篇苏东辉
  • 11篇许伟群
  • 9篇张秋玉
  • 7篇连葆强
  • 7篇康德智
  • 7篇朱苹
  • 6篇朱玲
  • 6篇祝先进
  • 6篇佘菲菲
  • 5篇林元相
  • 5篇陈月秀
  • 5篇吴林青
  • 4篇王依星
  • 4篇强华
  • 4篇胡海霞
  • 4篇何理盛
  • 3篇陈平
  • 3篇何小丽
  • 3篇兰风华
  • 3篇林章雅

传媒

  • 16篇福建医科大学...
  • 8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国际免疫学杂...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数理医药学杂...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国外医学(老...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免...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1篇2005
  • 2篇2004
  • 10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5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表达HSP70大鼠C6细胞瘤苗体外抗瘤时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2005年
目的观察高表达热休克蛋白70(HSP70)C6细胞瘤苗激活的SD大鼠脾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瘤机制。方法采用经诱导高表达HSP70的灭活C6细胞作瘤苗,体外刺激大鼠脾细胞进行肿瘤杀伤试验。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其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FCM)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杀伤瘤细胞的变化。结果(1)经瘤苗刺激的大鼠脾细胞对C6细胞的杀伤率较直接用灭活C6细胞刺激的脾细胞或未受任何刺激的新鲜脾细胞显著增高。(2)行肿瘤杀伤试验时FCM检测到亚二倍体峰,电镜发现靶细胞受攻击后出现染色质浓聚于核膜边缘,呈境界分明的块状或月形、半月形小体,或整个细胞核固缩成块状物,电子密度高,核膜、胞膜完整,或可见到凋亡小体,部分见髓鞘形成。有些效应细胞坏死。结论介导靶细胞凋亡可能是高表达HSP70的C6细胞瘤苗主动免疫抗瘤效应的一个重要机制。
林元相康德智苏东辉何理盛连葆强余良宏林章雅徐如祥
关键词:C6细胞热休克蛋白70
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对I-TAC及其受体表达诱导的体外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对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亚族趋化剂(I-TAC)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同种异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后,将培养上清液作用于ECV304细胞系,RT-PCR检测ECV304的I-TACmRNA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TNF-α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表面CXCR3的表达。结果与单独PBMC培养组相比,混合PBMC培养组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且能促进ECV304细胞I-TACmRNA的表达;混合培养后PBMC表面CXCR3的表达亦呈显著升高。结论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可能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I-TAC及其在T细胞上的受体CXCR3的表达,以正反馈形式加剧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祝先进宋艳芳许伟群张秋玉苏东辉
关键词:趋化因子类内皮细胞脐静脉
胶质瘤的免疫逃逸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3年
连葆强康德智苏东辉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免疫逃逸FAS蛋白转化生长因子
球形幽门螺杆菌致细胞空泡变性毒力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指示球形幽门螺杆菌致细胞空泡变性毒力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延期培养和加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胞毒相关蛋白基因阳性(cagA+),和细胞空泡毒素基因阳性(vacA+)的高毒株幽门螺杆菌(Hp)进行球形诱变,进而检测该Hp至Hela细胞空泡变性的毒力,并用SDS-PAGE、PCR及PCR-SSCP技术,分析球形Hp蛋白产物及决定细胞空泡变性的cagA和vacA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与结论球形Hp致细胞空泡毒力减弱,74KD以上的蛋白含量减少,特别是125KD条带尤为明显。259bp的vacA基因片段和349bpcagA基因片段未发生缺失,但两种方法诱变的球形HpvacA基因均存在点突变。
佘菲菲朱苹史碧山苏东辉强华陈月秀郑秀芬
关键词:球形幽门螺杆菌细胞空泡毒素毒力基因突变
肠球菌溶血素与其致病力的关系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探讨肠球菌溶血素的毒力因子作用。方法 分别检测 3 9株临床标本分离的粪肠球菌以及 3 1株健康人群粪便分离的粪肠球菌的溶血素检出率 ;并检测了β溶血肠球菌、非 β溶血肠球菌对 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结果 临床菌株的溶血素检出率为 5 8.9% ,健康人群分离株的溶血素检出率为 19.3 % (P <0 .0 0 5 ) ;β溶血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 β溶血株 (P <0 .0 1)。
强华林建银蒋明森王耿夏佘菲菲苏东辉
关键词:肠球菌溶血素毒力耐药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对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的围术期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初步总结。 方法 运用显微缝合技术对 96只大鼠进行心脏移植术 ,其中颈部移植法 5 6只 ,腹部移植法 4 0只。 结果 手术成功率 4 2 % ,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5 8% ,主要为麻醉意外、术中大出血、供心保护不佳致复跳困难、静脉回流不良、脊神经损伤等。
黄瑞健孙培吾强华陈良万林乌拉苏东辉林峰
关键词:心脏移植手术中并发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从核蛋白到新的细胞因子被引量:7
2007年
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认识曾长期局限于其调节基因转录的核蛋白功能。由于其作为细菌内毒素致死性的晚期介质这一重要功能不久前被发现,HMGB1新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引起广泛兴趣和深入研究。HMGB1具有细胞因子的各种共同特性,包括其自分泌和旁分泌的特征、其受体依赖性以及它与其他炎症细胞因子相互诱生与协同作用的网络性。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炎症、损伤和细胞坏死中,HMGB1介导了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固有免疫应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同时还发现其对神经突触和肿瘤细胞的生长的促进作用。以HMGB1为靶子的治疗策略,包括对其产生和释放的抑制以及对其与受体(已知RAGE、TLR2和TLR4)结合的拮抗措施,在实验动物获得了可喜的成功并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希望。
吴林青张秋玉苏东辉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细胞因子固有免疫
MC─ELISA表面涂抹法定量计数蜡样芽胞杆菌的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建立的微菌落——酶联免疫吸附表面涂抹法,可同步定性定量检测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与常规标准检测法比较,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出常规标准检测法10倍,且24h内可出结果。微菌落计数值与国标法计数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r=0.891。将微菌落值代入蜡样芽胞杆菌微菌落计数公式,推导出的菌落预计值与国标法的实测值完全相符,t=0.85,P>0.20。
朱玲林发榕苏东辉何小丽
关键词:蜡样芽胞杆菌计数
细菌脂多糖对大鼠皮层、海马及下丘脑突触结构的作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菌脂多糖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腹腔内注射细菌脂多糖对大鼠皮层、海马及下丘脑突触结构的影响。 结果 突触间隙随着大鼠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增宽 ,突触前后膜也逐渐清晰、增厚 ;腹腔内注射细菌脂多糖 2 h,可见突触内细胞器结构出现轻度水肿 ,突触轻度破坏 ,6 h水肿及破坏均加重。
肇晖苏东辉钟慈声李继峰
关键词:脂多糖类突触神经免疫调节
蜡样芽胞杆菌微菌落计数公式的建立及其应用
1997年
本文通过运用微菌落—酶联免疫吸附(MC-ELISA)表面涂抹法,定量计数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研究,建立了适合于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微菌落的计数公式:DMSCC/ml=FWF×微菌落均值×稀释倍数。经实验验证和应用,由该公式推导的菌落预计值与经由国标法所测得的实测值相符。t=2.25<t0.05,9,P>0.05。数据结果可靠。
朱玲刘晓霞苏东辉杨波付翠梅
关键词:蜡样芽胞杆菌微菌落计数公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